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工作动态


我省实施免疫规划工作成效显著

时间:2014-04-25 17:19:28     来源:


    4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免疫周”,25日是全国预防接种日,今年的主题是“接种疫苗 保障健康”。
    我省实施免疫规划工作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广东省1955年后无天花病例,自1994年以来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自2003年以来无白喉病例报告;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等发病率稳步下降,控制在较低水平。二是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不断扩大。目前国家免费为儿童提供的疫苗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三是冷链系统建设不断完善。2007、2008年,省财政投入3500多万元用于冷链建设,建设冷库和购置更新大批冷藏车、疫苗运输车、低温冰箱、普通冰箱、疫苗运输车、低温冰箱和保冷背包等冷链器材,保证我省疫苗使用的安全有效。四是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强。改善免疫接种服务环境,合理设置免疫接种服务周期,优化接种流程,强化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五是预防接种工作走上信息化管理轨道。目前已建成覆盖全省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儿童接种信息进行个案管理,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六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顺利实施。出台了《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管理办法(试行)》及其实施细则,保护受种者合法权益。
    疫苗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拯救了无数生命。虽然接种疫苗也存在风险,可能发生小概率的不良反应,但接种疫苗仍然是当今被认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最安全、有效、经济、便利的措施,公众应科学理性看待,合理接种,保障健康。

相关链接:
    一、主要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控
    (一)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下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初期症状可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呕吐、脖颈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继而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部分患者会留下瘫痪后遗症,严重的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灰治疗没有特效药,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脊灰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多次接种脊灰疫苗,可使儿童终身免疫。目前我国免疫规划使用的脊灰疫苗为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通过接种脊灰疫苗,我省脊灰发病数从1963年报告的5千例至1994年下降到0,全省已连续20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图1)。

替换文字
图1 广东省1956-2013年脊灰发病情况

    (二)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柯氏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情况下,麻疹为轻中度疾病,预后较好.严重的可发生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并发症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麻疹疫苗使用前,几乎人人曾患过麻疹,广东报告发病率最高达1538.90/10万。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些年,通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等措施,麻疹发病率从2008年16.10/10万下降至2011年0.32/10万,创历史新低,远低于1959年1500/10万。但2013年我省麻疹疫情出现反弹,发病率为6.63/10万(图2)。

替换文字
图2  1951-2013年广东省麻疹发病情况

    为预防麻疹感染,专家建议,所有14岁及以下儿童家长应核实孩子是否完成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如果有漏种,应尽快带孩子到居往地附近的预防接种门诊免费补种疫苗,避免孩子患上麻疹。同时,鼓励15岁以上易感人群,尤其是育龄妇女、外来青工等自愿自费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育龄妇女注射本疫苗后,应至少3个月内避免怀孕。

    (三)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其他症状,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乙肝病毒(HBV)主要传播方式有经母婴、血(输血或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等)和性接触三种。
    我省乙肝高发,1992年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约为17.85%,居全国首位,每6个人就有1个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省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起正式纳入免疫规划。自2005年6月1日起,对全省所有新生儿(含流动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程序进行接种。2008年,我省开展了2002至2006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2009-2011年开展了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通过开展乙肝疫苗常规接种以及乙肝查漏补种工作,我省0-4岁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16.72%降至2013年的1.10%。据此测算可减少了约443万的HBsAg携带者、110.8万例慢性肝病者、13.3万例肝硬化患者和0.44万例肝癌患者。乙肝疫苗接种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替换文字
图3   1992年与2006年广东省人群HBsAg阳性率比较

    专家建议新生儿要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除新生儿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外,乙肝感染高危人群要尽早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多个性伴侣者、艾滋病感染者、吸毒者、男同性恋等。

    二、科学理性看待预防接种
    疫苗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拯救了无数生命。但与其他任何药物一样,接种疫苗也存在风险,可能发生小概率的不良反应,在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很低时往往引人关注。
    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主要有接种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发热、倦怠、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生率较高,但病情较轻,恢复较快,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异常反应指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相关各方均为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不同的疫苗异常反应表现差异较大,发生率也不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4/100万剂,乙肝疫苗为1/100万剂~2/100万剂。 目前,从报告数据看,我国疫苗接种出现的异常反应发生率,未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数据。
    在预防接种过程中遇到的偶合症很容易与不良反应相混淆。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剂次次越多,发生的偶合率越大。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偶合症发生概率有多大呢?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为例。我国新生儿(0—28天)死亡率为10.7‰,全省每年出生儿童约为200万;据此推算,全省每年约有2万名新生儿死亡,即每天约有54名新生儿死亡。按照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率75%计算,则每天约4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了乙肝疫苗,即全省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40起。
    尽管只有极少数的人会遇到接种疫苗后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但是发生在个体身上,就是灾难性事件,会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为保护受种者合法权益,规范做好我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我省出台了《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及其实施细则,对发生异常反应的孩子进行相应的补偿。
    专家指出,接种疫苗是当今被认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最安全、有效、经济、便利的措施,也是国家预防传染病最重要的策略。预防接种的风险与其所带来的巨大健康收益相比要小得多,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公众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预防接种中发生的极个别异常反应,不能因此失去对疫苗的信任而拒绝接种疫苗,造成严重后果。
    让儿童获得疫苗接种服务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家长的愿望和应尽的义务。专家呼吁,为避免儿童罹患疾病,各适龄儿童的家长要积极配合,主动带孩子到卫生部门指定的接种点接种疫苗,在保障自己小孩健康的同时,也为公众健康做出贡献。

替换文字    替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