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劲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提案》(第20240889号)收悉。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十八次主席会议将此提案作为2024年省政协主席会议督办重点提案,由郑轲副主席督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提案办理作为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有力抓手。经组织现场调研、座谈,并综合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韶关市政府、清远市政府、云浮市政府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
经过几代广东考古工作者近百年栉风沐雨、孜孜求索,我省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蔚为可观的成果,实证广东有着长达数十万年的悠久历史,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对外交流与传播方面拥有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是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旨在廓清中华文明中岭南历史地位以及独特历史发展脉络,大力推进广东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等问题、全面展示中华文明风采提交广东答卷。总体目标是科学阐释岭南地区古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岭南早期文化与社会发展道路及机制、岭南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岭南在中华文明对外交流重要地位的历史由来等关键问题。
二、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群策群力办出实效
提案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起步阶段,客观准确地提出工程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项目资金不足、配套设施滞后、成果转化欠缺等问题,提案质量高、针对性强。对此,我厅高度重视,在各会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稳步推进提案办理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印发《〈关于推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提案〉办理工作方案》,成立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各会办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提案办理协调小组,明确办理目标、组织协调、任务分工、办理措施、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二是强化沟通协调。我厅加强与委员、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各会办单位的沟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及时与委员洽商项目实施路径,共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三是确保办理质量。针对提案提出的存在问题,赴清远、云浮市开展实地调研,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黄斌同志主持召开省政协主席会议督办重点提案办理座谈会,省文化和旅游厅根据会议精神修改完善办理答复意见。
三、加强政策保障,深化研究阐释,系统性推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遗余力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等文物考古重大项目。
(一)强化顶层设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的意见》《广东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广东省“十四五”考古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部署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关于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共同指导推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开展广东区域历史文明溯源。省文物局批复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明确以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考古遗址为研究重点,实施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等三个重大课题,研究的时间范围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至西汉南越国时期,绝对年代为距今约80万年至公元前110年左右。实施时间从2023年至2035年,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等省内外文物考古研究机构、科研团队,整合全省考古文博力量共同推进。
(二)深化考古研究。2023年以来,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机构聚焦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深入实施一系列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一是完成南江流域第三阶段旧石器专项调查,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动物化石地点9处。截至目前,南江流域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130余处。通过本年度的调查,进一步加深对南江流域旧石器地点群分布与保存情况以及不同阶地、年代典型地点的认识。二是完成英德青塘河流域先秦遗存区域调查。对滃江支流青塘河流域进行系统调查,复查遗址6处,新发现遗址19处,年代从石峡文化阶段延续至两周时期,其中新丰天光脑遗址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应为该区域的另一处中心聚落遗址。通过本年度的调查,进一步摸清青塘河流域先秦遗址分布规律与聚落形态特征,为研究北江流域及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区域聚落群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社会网络提供重要的新材料。三是完成2023年度英德岩山寨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标本1200余件,清理出半地穴式烧壁建筑遗迹,属首次在岭南地区发现大型半地穴式建筑遗迹,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并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候选名单。通过持续五年的考古工作,岩山寨遗址发掘面积总计2900平方米,出土玉器、陶器、磨制石器、青铜器、人骨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4300余件,是岭南迄今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心聚落遗址,对研究岭南先秦聚落形态演变与文明化进程具有关键意义。四是完成从化狮象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26座、灰坑84个、灰沟1条、柱洞279个,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303件。该遗址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由岩顶、洞穴、台地构成,是珠三角地区遗址类型最丰富的史前遗址,对研究珠三角地区史前人类聚落形态具有重要价值。五是完成博罗县先秦遗址调查。对博罗银岗窑址—罗阳故城—梅花墩遗址间20平方公里范围开展调查工作,扩大了对该区域内遗物分布范围的认识,为探讨梅花墩与银岗窑址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六是封开县洞穴遗址调查。在封开县河儿口镇开展洞穴遗址调查,在罗沙岩洞穴遗址发现石制品3件、动物骨骼化石9件,另新发现动物化石地点1处。
(三)加强多学科研究。一是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签订《“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年代学与生业经济科技考古”项目合作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签订《古DNA合作研究框架协议》,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南江流域古地质与环境研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在多个项目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二是开展英德岩山寨遗址测年与植物考古。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岩山寨遗址岩背墓地40余座墓葬提取的样品进行年代测定工作,通过测年数据对岩背墓地延续时间尤其是石峡文化的年代上下限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还对岩山寨遗址浮选样品进行植物考古工作,发现大量碳化稻谷以及部分植物果核等遗存,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岭南地区的生业经济尤其稻作农业在岭南的传播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三是开展三水银洲遗址多学科研究。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三水银洲遗址出土人骨及动物骨骼等材料进行整理与研究,并提取测年、人牙结石、人骨与动物骨骼同位素等多学科测试样品,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先民的体质特征、食性、病理及文化习俗进行综合研究。四是开展从化狮象遗址多学科研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厦门大学等机构签订合作文件,围绕狮象岩及周边的环境资源、气候变迁、古人类对环境的利用、饮食方式以及生业结构等开展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研究工作。五是开展增城金兰寺遗址多学科研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暨南大学等单位对金兰寺遗址开展体质人类学、年代学、动植物考古、古环境、同位素等研究。
(四)推进遗址公园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青塘考古遗址公园于2022年底由国家文物局列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遗址保护规划已呈报省政府批准公布。青塘遗址—黄门岩洞穴遗址保护展示、危岩体加固、环境整治等三个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设计方案于今年8月由我厅批复实施,涉及资金2992万元,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磨刀山考古遗址公园已基本完成文物保护规划、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编制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郁南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2020年、2021年累计安排国家、省文物保护资金476.89万元支持完成第一、二期工程,三期保护工程——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环境整治及围栏防护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现已完成方案初稿编制工作。马坝人—石峡考古遗址公园已公布文物保护规划、遗址公园总体规划,2023年投入600多万元对曲江区博物馆(马坝人遗址博物馆)进行改陈提升,并于2023年10月完成。马坝人—石峡遗址安防工程项目、石峡遗址已发掘区保护展示项目获批立项。目前,正在编制马坝人—石峡遗址安防工程、石峡遗址已发掘区保护展示项目方案。此外,我厅制定印发《广东省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指引(试行)》,指导、支持各地做好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
(五)建设考古标本库房和考古工作站。一是广东省文物考古标本库房有序推进。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建设20个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我省的文物标本管理,更好地满足全省文物标本的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教育、文旅融合等迫切需求,为大湾区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厅谋划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标本库房。今年,省发展改革委支持广东省文物考古标本库房成功纳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工程储备库,最高可申请5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省财政厅拨付前期工作经费130万元用于开展标本库房可研报告编制等工作。二是完成岩山寨遗址考古工作站选址。按照“共建共享”原则,推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英德青塘镇政府签订《青塘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研究中心(岩山寨遗址考古工作站)土地房产使用协议》,由青塘镇政府将青塘镇中学旧址土地房产的使用权无偿出借给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用于建设青塘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研究中心(岩山寨遗址考古工作站),出借期限为20年,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资开展考古工作站建设工作,目前土地房产正在移交。三是磨刀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取得重要进展。我厅拨付纵向帮扶郁南文旅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380万元,实施磨刀山考古工作站项目建设。该项目选址位于河口镇和都村磨刀山遗址展示馆背约1公里,占地约6.4亩,目前已经完成地质勘察以及设计方案、施工图编制,同步开展项目概算和报批、土地报批等程序,着手做好坐标测量、警戒线、配套设施规划等前期筹备工作,待审批手续完成后正式动工建设。
(六)加强考古宣传推广。去年10月,韶关市会同中国考古学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专家学者围绕华南地区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广泛交流,提高了马坝人—石峡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6月,以云浮市郁南县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为契机,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举办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聚焦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展示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了以数字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的《穿越磨刀山》纪录片。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广州增江流域考古调查报告》,系统介绍珠江三角洲水系增江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成果,并对遗址空间分布等开展研究。
四、聚焦难点堵点,坚持久久为功,高质量推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
下一步,我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结合你们提出的意见,聚焦难点堵点、坚持久久为功,高质量推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助力文化强省建设。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持续深化文物考古研究。围绕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三个重大课题持续开展系列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研究项目。一是开展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研究。制定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工作计划并报国家文物局,持续开展南江流域旧石器调查与试掘工作,为下一步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提供依据与支撑。开展南江流域多学科研究工作,包括古地质、古地貌、古环境、测年与三维数据采集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开展磨刀山遗址考古资料整理、研究与报告编写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广东地区古DNA研究,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开展早期人类体质人类学研究。二是开展岭南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研究。在英德及其他区域开展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洞穴遗址调查,为开展系统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考古材料。开展青塘遗址考古资料整理,持续加强石器技术、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年代学等方面多学科研究。三是开展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联合邻省考古机构完成“考古中国·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项目申报文本编制工作,并报国家文物局。完成英德岩山寨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掘。开展滃江流域、西江流域(以封开县为中心)、东江下游(以博罗县为中心)、东江上游(以东源县为中心)、珠三角沙丘遗址(以台山市为中心)等多项先秦遗址区域系统调查。持续做好英德岩山寨遗址、黄埔茶岭遗址、黄埔陂头岭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增城浮扶岭遗址、从化狮象遗址等重点遗址考古资料整理。结合课题任务,对相关遗址的材料进行多学科研究,包括年代学、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几何印纹陶与原始瓷起源与发展等。完成高明古椰、东莞村头、从化横岭等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编写与出版工作。
(二)持续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一是加快推进青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建设,推动公布青塘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指导实施青塘遗址—黄门岩洞穴遗址保护展示、危岩体加固、环境整治等三个项目。二是持续做好磨刀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报工作,指导当地加快推进文物保护规划、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公布,完成编制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环境整治及围栏防护工程。三是持续做好马坝人—石峡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报工作,重点完成马坝人—石峡遗址安防工程项目、石峡遗址已发掘区保护展示项目、马坝人遗址危岩体加固等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制、报批并尽快实施。此外,指导、支持古椰贝丘遗址、咸头岭遗址等新旧石器时代遗址按照《广东省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指引(试行)》创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三)持续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建设指南(试行)》要求,按照功能齐备、装配现代、管理智能的目标,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标本库房,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沟通衔接,适时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持续推进岩山寨遗址考古工作站、磨刀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建设。
(四)持续推进考古成果转化。编写科普图书,包括与磨刀山遗址相关、广东先秦考古成果科普图书各1本。举办展览,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玉见岭南——广东出土先秦玉石礼器”展览,对相关考古成果进行展示宣传。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物考古方面的合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考古机构开展调研与协商,就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相关研究课题达成合作意向。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各位委员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9月11日
(联系人及电话:雷伟强,020-3780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