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目录导航 > 建议提案答复 > 政协提案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0190097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 : 2019-06-28 14:20 来源 : 本网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粤文旅函〔2019〕413号C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第20190097号)收悉。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存档方面

(一)制定有关的法规规章等。20117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通过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成为国家非遗法颁布实施后的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规,其中提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记录、建档等保存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相关数据库。2017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其中要求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的粤剧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建立粤剧资料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明确了专项资金适用范围和内容,其中包括:资料抢救整理及出版费,普查工作费等。

(二)建设省网上非遗馆。2019年,在积极推进省非遗展示中心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省网上非遗馆的建设,首期工程计划今年年底完成,省网上非遗馆将充分利用先进的虚拟技术,通过3D建模建设真实逼真的虚拟展厅,同时利用三维重建、高清拍摄、360度全方位拍摄展品,力求真实还原展品的原貌,使之成为我省非遗的网上展示平台、数字化保护的网络基地,促进非遗的宣传推广以及社会普及教育。

(三)实施传承人记录工程。一是开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项目建设。2015年开始,我省启动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已开展了4批29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采集。2018年我省启动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首批次完成了6位省级传承人的口述史访谈和项目实践的完整记录。二是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2015年开始,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工作部署,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目前已开展了39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口述史和抢救性记录所有采集的信息均采用数字化进行保存与存档。

(四)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2018年,我省启动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目前已完成全省16个地市24个民间文学、民俗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的梳理汇总、业务培训、审核论证、遴选推荐和网上填报等系列工作,全面摸清和梳理我省现有的民间文学、民俗类项目已有的数字化记录成果,努力实现现有非遗数据化资源的整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方面

(一)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3年至今,我省先后承接并完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岭南文化系列建设项目6项,分别为“广东非遗之稀有剧种多媒体数据库”“岭南春节习俗系列专题片”“岭南传统舞蹈(一)系列专题片”“岭南传统舞蹈(二)系列专题片”“岭南传统手工艺系列专题片”“广东地方戏剧系列专题片”。并先后完成了粤剧数据1659条古琴艺术(岭南派)数据1019条潮剧2259条广东汉剧1225条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工作,数据资料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采集整理后已报送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数据库

(二)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传播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广泛开展数字化非遗传播宣传活动。2018年6月,全省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除了汕头主会场现场观众达13.6万,通过数字化传播在网上观看直播的人次达53万。2019年6月7日至10日,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州共同举办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抖音、快手等33家直播平台对主会场进行联动直播,80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310多万人次参与了活动。2018年11月在广州文交会《走进永庆坊,留下城市的记忆——广州非遗展》成功举办本次展览受到20余家媒体、网站报道仅触电新闻的直播就吸引38.4万人次在线观看。

(三)建设非遗网络平台。在广东省文化馆(省非遗保护中心)官网建立了非遗页面平台,将我省现有的70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按照类别、区域、级别、批次等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和介绍,同时增设了非遗相关的公告、动态、传承人、法律法规、申报指南等栏目,努力实现非遗资源全民共享。

(四)申请并注册新媒体平台。2019年5月,已申请并注册了“广东非遗”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账号,结合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在广州举办,进行广泛的宣传传播。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平台的开发利用,搭建我省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们参与体验非遗,传播宣传好广东的非遗,讲好我们自己的非遗故事。

三、通过数字化教学和创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方面

(一)实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联合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进一步落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方案,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开展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提升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研创能力与协同创新意识,开启跨界合作与创意征程。

(二)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完善覆盖全教育链的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并设立部分非遗项目传统教育特色学校,推进非遗相关课程设计和教材的编写等工作。如广州越秀区大南路小学2013年起实施“粤彩教育”,引进了太虚拳、粤剧、剪纸、广彩、讲古等10余项非遗,每周一课,学生菜单式选择学习。荔湾区康迪学校设立了广彩和剪纸班中山大学2002年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4年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立非遗学硕士、博士学位。广州美术学院2009年开始设立了“三雕一彩一绣”有关课程。非遗课程采用传统教育和数字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

(三)招募非遗小记者。通过在中小学招募非遗小记者,并组织开展非遗小记者系列活动,让小记者们运用数字化记录非遗,近距离采访非遗传承人、体验非遗项目、感受非遗魅力、传播非遗知识、接力非遗传承,让非遗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让孩子们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小火种”。

我省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虽然开展了一些实践,但离建设的要求和预期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单位,按照要求,结合你们所提的建议,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筹划建立并不断完善非遗数字化工程相关的指南、标准和规范,加强做好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9628

 


 

抄送:省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