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目录导航 > 政策解读

文化名城中山发展新动力 关键词解读市委一号文件

时间 : 2008-03-05 10:49 来源 : 中山商报 作者 : 佚名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翻看近20页的市委一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描绘了一幅创建文化名城的蓝图。到“十一五”期末,全社会规划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文化工程建设。如果将这一工程比作建筑摩天大厦,那么为什么要建“大厦”?如何建筑这一“大厦”?建好以后是什么模样?这些都是读者关心的问题。本报通过关键词的提炼,对2008年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进行解读。

为什么建设?

关键词:人的全面
发展、城市“软实力”

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是我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

解读:经过改革开放30年积累,经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洗礼,文化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全市人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有精神文化的丰富;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角逐,也是文化的较量。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加快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七大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市的文化名城建设提上工作日程,势在必行。 
目标是什么?

关键词:凝聚力、
创造力、影响力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形成更为高度自觉的共同文化追求,把中山建设成为孙中山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更加深厚,城市人文精神得到较大提升,产业文化与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全面显著提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解读:文化名城建设,必须围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创新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为重点,以形成全民高度自觉的文化追求为取向,此为凝聚力。将文化与产业结合,挖掘、培育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产品,此为创造力。真正把无形的文化转化为现实的城市竞争力,使中山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力;2009年底以前完成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争取早日跨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进一步提高中山知名度和美誉度,此为影响力。

如何创建?
关键词:八大文化工程

解读:
㈠孙中山文化工程
借伟人宣传城市是这一工程的核心。整合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逸仙图书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资源,构建传统文献与电子数据相结合的“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创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孙中山学术论坛品牌。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把蕴含深厚孙中山文化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作为全市各项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人才队伍培训、社会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大力推进以孙中山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新闻传播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积极融入孙中山文化,以名人效应凸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㈡历史文化工程
全面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方案,组织编制《中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汇编《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名录》,分解和落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任务。加强对中山名人、发展史、华侨史、商业史的研究,使香山人文资源研究从大众社会层面进入学术层面和理论探索阶段。建设革命历史名人公园,增加烈士陵园的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南朗镇石门村抗日根据地文化街区和五桂山珠江纵队活动遗址文化街区。整理、归纳、提炼港口镇民主村和民众镇新平四村青年突击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中顺大围、西河水闸遗址、长江水库大坝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遗址。
㈢产业文化工程
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游戏游艺、影视动漫、工业设计、演艺会展等创意产业。重点提升小榄五金、古镇灯饰、大涌红木家具、沙溪休闲服饰、黄圃食品等特色产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鼓励有条件的镇区建设特色产业文化博物馆,增加特色产业的文化含量。大力扶持各类专业镇和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以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文化旅游。定期举办“中山美食节”,鼓励饮食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管理文化,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国内外开设连锁店。积极承办和参与国内外知名的产业文化活动,吸引国内外文化传播集团、娱乐传媒集团和大型娱乐项目落户中山,利用外资建设和改造文化基础设施。
㈣民俗文化工程
加快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定期公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将“口传身授”转变为有文字可依和音像皆全的数字化档案,构建网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规划建设中山民间艺术剧场,进一步整合醉龙、飘色、咸水歌以及龙狮凤鹤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策划和艺术加工力度,制作一台适合市民和游客观赏的高水平民俗民间艺术大型表演节目。利用传统的民间节日和风俗习惯,大力开展健康活泼的传统民俗活动,采取乡土教材、民俗培训班、民俗比赛等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形式,营造有利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环境。
 ㈤公共文化工程
构建三级现代图书馆网络,到2010年,市级公共图书馆总藏书要达到200万册以上,人均拥有藏书量1.6册以上。采用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方式,建设博物馆群。建设中山名人纪念馆。争取到2010年,各镇区文化设施达到省特级以上水平。完善“数字中山”,建设城市文化电子票务系统,实施市内重点文化设施“一卡通”工程。加快有线数字电视骨干网的升级改造,积极制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播电视名牌节目,延伸产业链。
㈥博爱文化工程
进一步拓宽文化主题活动和旅游文化活动,将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红十字文化与博爱精神相结合,增强博爱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健全城区与镇区的联动机制,将各镇区的慈善活动、公益活动纳入慈善万人行活动的总体规划。开拓完善日常化、长久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㈦“三名”文化工程
培育一批文学艺术家、编辑记者、主持人、社科理论家、出版专家、文化经营管理专家等文化名人。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吸引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落户中山;争取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参与我市文化建设。建立中山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负责组织、策划和协调全市的文艺创作和培养文学艺术新人工作,将其打造成为全市文化艺术孵化基地。巩固发展“城市论坛”等精品节目优势,打造一批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作品。完成一批重大作品出版工程。把孙中山故居、市博览中心和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打造成著名的城市物标。重点扶持有条件的镇区创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力争每年都能承办国家、省级文化艺术活动,努力争取省级以上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常设性文化艺术活动落户中山。
㈧生态文化工程
积极探索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展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完善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基地、花木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园等的规划建设。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全面实现生态市创建目标。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旅游新产品。全力打造温泉片区、南朗片区、南区片区、城区片区、长江片区、古香林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努力将孙中山故居景区和北台景区创建为5A级国家旅游景区,带动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如何保障创建?

关键词 :“办文化”到“管文化”、扩容促优、100亿元  

加强对文化名城建设的组织领导,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整体素质,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文化事业激励机制。

解读:市成立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指挥协调文化名城建设工作。进一步调整充实市直机关单位和镇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增加文化名城建设的相关考核指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推进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实施“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学校优质化工程”和“名校带动战略”。通过“扩容促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示范性高中建设,重点加快纪念中学和实验高中扩建、一中初中部迁建工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加快中山中专迁建工程,重点办好三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鼓励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开设文化艺术专业,依托各种媒体和互联网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教育,开展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吸引民资和外资等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费减免等方面与国有文化单位享受同等待遇,取消对非公有文化企业在经营范围、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鼓励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扶持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申请上市。设立政府文化大奖。
到“十一五”期末,全社会规划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八大文化工程建设。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市、镇区两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