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目录导航 > 建议提案答复 > 人大建议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550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 : 2024-06-17 11:53 来源 : 本网 作者 : 文物保护与考古处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王小萍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做强水下考古建设海丝名城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委宣传部、省委编办、省财政厅、阳江市政府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做强水下考古建设海丝名城有关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南海Ⅰ号”保护利用工作,全力支持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现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加挂“‘南海Ⅰ号’博物馆”牌子,位于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为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省政府投资1.82亿元,原省文化厅和阳江市政府共同建设。“南海Ⅰ号”原是一条满载货物、木质结构的“福船”类外贸商船,为南宋时期中国制造,是我国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1987年被意外发现,2007年整体打捞上岸,2014年启动全面发掘,2019年船舱文物发掘清理完毕,2023年8月全面完成沉船考古发掘工作。“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历时30余年,是中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学从无到有、从起步到辉煌的发展历程,也让广东成为全国水下考古发源地。从2006年建成至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取得稳步发展。该馆由阳江市管理,阳江市政府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南海Ⅰ号”研究中心,出台政府规章《阳江市“南海Ⅰ号”古沉船及遗址保护规定》。2015年,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海陵岛大角湾景区为联合申报单位的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0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二)推动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项目选址在阳江市海陵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西侧,项目用地面积27580㎡,总建筑面积32184㎡,总投资约3.5亿元,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以“海丝方舟·梦启阳江”为设计理念,遵循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的设计思路,尊重已有场地与建筑,融入山海地形,提取海浪、丝网等具有阳江海洋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形体优美、空间丰富的整体造型,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协调共融、气韵相生,打造“研”“展”“育”一体的水下遗产保护科研中心,表现了阳江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和底蕴深厚的海丝特色文化。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21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总体进展已完成89%,其中,主体结构封顶、砌体结构全面完成,水电安装工程完成90%,钢结构屋架吊装完成97%,幕墙工程总体安装完成90%,室内精装修完成55%。已完成信息化及安防系统建设项目图纸深化设计、审图、预算审核等工作,正在开展施工招标工作;完成展览大纲的编制,并经专家论证会论证。

(三)支持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2021年,“南海Ⅰ号”沉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项目。2022年8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揭牌成立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南海Ⅰ号”文物考古资源,围绕海洋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合作;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设立工作推进组,深入开展人才教育与培训合作;打造全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高地,助力“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今年3月,依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挂牌成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专项——“海洋出水陶瓷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依托“南海Ⅰ号”出水文物的保护开展,将为全国海洋出水陶瓷文物保护构建关键技术提供应用示范。

(四)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活动,2021年12月,邀请美国、加拿大、巴西等知名专家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南海Ⅰ号”对话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提供了广泛支持。2022年春节期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联合举办“迎春接福船——‘南海Ⅰ号’到大马活动”,通过举办馆内打卡、线上展览、宣传片播放、线上讲座等交流活动,为马来西亚观众和当地华人华侨带来海丝文化体验,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2023年7月,联合大湾区文博单位在广州举办“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暨“商品、港口、沉船与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赢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热烈反响。2023年12月,举办“南海Ⅰ号”闪耀“一带一路”学术研讨会,以“互之道”——东西互鉴、陆海互鉴、文旅互融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科研机构、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商“一带一路”文物保护与研究、共议“一带一路”考古发现与合作、共究陆海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内涵。

(五)深化海丝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弘扬丝路文化的时代内涵,依托阳江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海上丝绸之路“南海Ⅰ号”研究中心,构建“南海Ⅰ号”新型校地合作科研平台,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南海Ⅰ号”古沉船遗址的动物遗骸》《沧澜帆影》等图书。组织馆内专业力量编撰出版了馆科研成果论文集《印象南海Ⅰ号——沉舟格物》,出版了《历经千帆归来新——南海Ⅰ号》《文博汇粹》《漠阳怀古》《沧澜帆影--探秘南海Ⅰ号》等图书,有效阐述了丝路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内涵。

二、做强水下考古建设海丝名城的工作措施

接下来,我厅将联合相关单位积极落实《国家文物局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整合全省海丝文化资源和海陵岛优秀自然资源,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大力度推动“南海Ⅰ号”保护利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打造海丝名城。

(一)打造世界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品牌。持续推进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整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能,探索推进“统一运营、一体化管理”模式。按照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的《“南海Ⅰ号”沉船总体保护方案》,组织开展“南海Ⅰ号”船体及出水文物保护工作,深化“南海Ⅰ号”保护和研究,把“南海Ⅰ号”打造成世界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品牌。

(二)加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管理。推动我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地落细,重点培育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开展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工作。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推动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纳入国家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持续提升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展厅陈列展示,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依照展览提升大纲,持续推进展览展示的提升工作。根据“总体设计、量力而为、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馆的建筑特色,进一步优化展线布置和篇章逻辑。加强文物研究,推动历史溯源,积极推动“海上敦煌在阳江”“时光隧道有奇珍”主题展览,推动全面揭示阳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三)加强“南海Ⅰ号”品牌宣传推广。利用国家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等平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南海Ⅰ号”品牌的交流与宣传推广活动,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及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支持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加强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多种渠道支持以“南海Ⅰ号”相关内容为主题的展览、演出等活动“走出去”。与我国驻外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媒体宣传平台,宣传展示“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的水下考古发掘和研究、出水文物保护、博物馆展示利用等成果,以提高“南海Ⅰ号”的世界影响力。推动开展文物展览交流、学术交流、人才交流和培训等项目,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积极参与博物馆国际治理。

(四)加强“南海Ⅰ号”水下考古成果的研究。系统梳理总结“南海Ⅰ号”考古历程,开展南海水下考古遗迹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收藏、汇集水下考古学术资料,推动“海丝学”“水下考古学”等学科建设。建立对外贸易瓷器数据库;推进藏品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进藏品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加强海丝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组织开展针对出水文物的修复、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推动建设国家水下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积极探索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料馆。

(五)推动海陵岛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对标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建设要求,完善配套设施,统筹推进景区规划,计划以“南海Ⅰ号”“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核心、以十里银滩为纽带,依托海陵岛建设集水下考古、文物保护、海丝文化研究与开发、海丝风情展示、海丝文创产品展销、海丝文艺展演为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区,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宣传推广,着力打造成为国际化岭南文化新地标,助力海陵岛打造国际旅游岛。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省文化和旅游(文物)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9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