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开拓进取,推陈出新,在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古建研究和文物保护四大业务工作硕果累累,深耕岭南、履践致远,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广东文化遗产保护,将文物考古事业发扬光大。
长期以来,研究院主要承担广东省陆地及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与研究任务,负责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并协助文物行政部门制定保护规划,提供决策咨询和调研资料,同时对全省各地市、县文物考古业务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对各地市、县文物干部进行业务辅导。
修复文物
30多年来,研究院在田野考古、水下考古、文物建筑修缮保护等领域屡创佳绩。研究院主持发掘的项目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深圳屋背岭商代遗址、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南海Ⅰ号”南宋沉船遗址等曾先后7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次获“中国田野考古奖”,2次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磨刀山遗址发掘现场
青峰岭墓地发掘现场
研究院扎根田野,持之以恒,建立岭南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序列。推进考古前置,不断优化基本建设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妥善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主动介入交通、水利、能源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前期调查勘探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2010年以来,先后完成配合基本建设的文物考古项目600余项。
研究院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见证者,在整体打捞、水下发掘保护、水下数字化科技考古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先后发掘保护了“南海Ⅰ号”南宋沉船、“南澳Ⅰ号”明代沉船、湛江硇洲岛海域清代沉船等。
2002年“南海Ⅰ号”考古发掘
工作人员在“南海Ⅰ号”现场清理保护文物
研究院始终坚持以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为重,在文物普查、文物维修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2001年主持香港新界大埔头敬罗家塾修缮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物古迹保护杰出项目奖。2018年完成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智能化构建与应用课题,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编辑工作及普查电子地图制作,组织核查汇编《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地图集》及制作完成广东省各县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
近年来,在强化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研究院先后开展广宁龙嘴岗墓地、东源大顶山墓地、博罗五斗种遗址、“南海Ⅰ号”沉船、英德岩山寨遗址等项目的出土、出水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成果显著。
在学术研究方面,研究院同样取得突出成果。目前已出版报告、专著和图书等50余部,发表中文期刊600余篇、外文期刊18篇、会议论文13篇,申请专利4个。其中,《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获2005年全国最佳考古发掘报告,《石峡遗址——1973~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金鼎奖,《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上下册)》《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上下册)》分别入选2007、2017、2018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对于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院一直常抓不懈,先后与江门市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共建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广东史前考古教学科研基地、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和俚人文化研究基地等一批科研基地,并不断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