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沿地的火热生活,为广东作家提供了写作富矿。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拉开帷幕,为广东文学“文学强省”建设吹来一股春风。以王十月、郑小琼为代表的“打工文学”作家,以王威廉、陈崇正为代表的青年作家、以《袁隆平的世界》《为什么是深圳》作者陈启文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作家,都是近年广东文坛涌现的“新星”。
步入2022年,广东文学再添创作新地标。1月18日,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珠江文学创作基地”授牌仪式在穗举行。该基地是继“广州市少儿粤剧课本剧实践基地”后,设立的第二个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由广州市作家协会与广州市文艺报刊社联合共建,旨在盘活岭南文学资源,培养青年作家队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交流,着力打造活跃广州文学氛围、探索文学创新与发展的多元化文学空间。
被誉为“最早找到文学上的当今都市感觉的人”的广州市作协主席张欣,40年来笔耕不辍,将笔触对准大时代的平凡人,与广东、广州的城市生活结下不解之缘。这个新春,张欣结合个人创作计划,就广东如何加快“文学强省”建设、打造“文学粤军”向小南分享了自己的理念和心得。
谈创作:广东文学务实与创新并存
南方+:在您看来,广东文学、广州文学具备哪些鲜明的特色?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表现出哪些新特点?
张欣:广东改革开放引风气之先。在文学创作方面,形成了一种务实与创新并存的特色。首先,是面对重大题材保有敏锐性。广东作家紧跟时代,用文字记录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涌现出曾平标的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等一批主题性优秀作品。其次,广东文学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形成了带有鲜明深圳特色的“特区文学”创作,诞生了杨黎光等一批描写深圳改革开放生活的优秀作家,对写好时代故事、写好广东故事进行了有益探索。
南方+:您认为,当代作家应如何努力创作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张欣:我认为,作为一名作家,要认准目标、持续发力,要始终保有对文学创作的初心,切忌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作家要善于用平常心描写平常人的生活,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
作家还要保有一颗敏锐洞察生活的心,对城市里平凡劳动者的心路历程持续观察和记录,善于回归到人性的角度深入思考,找到反映时代的切入口。
这些年来,我们将笔触对准和平时期的基层英雄,力图改变以往脸谱化的写作模式,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从去年开始,广州市作协作家展开了报告文学《大地安宁》的创作,对“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广州市公安局李世全的生前事迹展开资料收集和撰写。我们从他倒下那一刻写起,挖掘他作为创新型干部在基层岗位上发挥才干的点点滴滴。为了让故事更为丰满和立体,我们还展开了浮雕式的群像描写,试图更深度展现蕴藏在英模人物身上的不平凡精神伟力。
谈培养:打通基层作家创作“最后一公里”
南方+:青年是事业的未来。作为都市小说作家,您认为,青年作家应如何从岭南文化资源中汲取创作灵感?
张欣:作为“千年商都”,广州商业色彩、市井气息浓郁,成为我源源不绝的创作源泉。叶曙明写成60万字的《广州传》,黄国钦写出“潮州人精神族谱”《潮州传》,都称得上是当代广东作家的扛鼎力作。
我认为,广州有四条明确的创作线索值得当代青年作家参考,即广州红色文化、改革开放、岭南传统文化和粤港澳历史文脉。我希望,相关创作能得到全市各区档案馆史志办等部门的支持,对之加以更系统清晰的梳理、完善,为作家们创作提供更明确的线索指引。
南方+:对于广东打造“文学粤军”,您有哪些建议?广州市作家协会近期有哪些实践经验?
张欣:为了盘活岭南文学资源,壮大青年作家队伍,今年1月,广州市作家协会与广州市文艺报刊社联合共建了“珠江文学创作基地”,旨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交流,着力打造一个活跃广州文学氛围、探索文学创新与发展的多元化文学空间。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基地从本土培植优秀作家。目前,创作基地的培训班已经面向广州11个区招生,聘请作家和知名文学杂志编辑担任导师,以师徒结对的方式为广州各区基层青年作家提供专业指导,把有影响力的作家和编辑“请进来”,让广州基层文学作者的作品“走出去”,努力打通他们在创作上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