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无感互认”改革推动数字政府应用场景创新

时间: 2023-12-07 10:03:16 资料来源:安徽日报
【打印】
【字体:

  今年,安徽亳州市依托数据融合,创新开展参保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用数据“互认”推动生存认证“无感化”,认证方式由“多头跑腿”变为“数据跑路”,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数据共享应用新模式。

  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服务从“群众自证”向“数据佐证”转变

  以往,亳州市参保人员待遇认证采取“被动式、静态式、集中式”的传统认证模式,领取人员需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社区人工认证或手机APP认证等方式自证生存。今年,亳州推出“无感互认”改革,通过打造普惠均等、便民高效、智能精准的政务服务平台,破解了“自证生存”难题,群众办事便利度显著提升,服务模式更加优化。

  2023年5月底,亳州“无感互认”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通过比对参保人员近期旅游出行、就医购药、老年大学学习、商业保险投保、养老机构入驻等各类共享数据信息,可以捕捉到亳州市90%以上参保人员的生活轨迹信息,对其待遇领取资格进行精准确认,实现群众“零跑腿”“无感知”“不打扰”。

  亳州市人社局办公室主任柴涛介绍,“譬如大数据显示老人近期去医院看过病,或者前不久才到银行取过钱,把这些数据汇集起来加以分析,就可以确认老人的生存状态,不需要他们再自行认证。”

  除了以信息比对为主外,“无感互认”还采取人脸识别为辅、人工服务兜底的多元资格认证服务方式,不断畅通资格认证渠道。对无法捕捉到生活轨迹信息的情况,以人工服务方式进行认证,在认证有效期结束前通过短信提醒认证人自助办理,仍未按时办理的,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确认,确保不漏一人。

  推进系统融合政府服务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

  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纷纷探索“静默认证”“无感办理”等服务模式。亳州市人社局局长陈长安认为,相较于其他“静默”“无感”服务,亳州市“无感互认”的突出亮点是在政府部门“互认”上的创新。

  所谓“互认”,是指亳州市各有关部门依托平台数据,通过共享复用方式,在确定参保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时实行“互认复用”。“无感互认”改革,不局限于人社部门的养老金认证,而是覆盖所有需要生存认证的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包括民政部门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高龄老人津贴,卫生健康部门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待遇,组织部门的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等等。目前,亳州市教育、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10个部门依托“无感互认”平台,通过数据共享、精准供给、定向推送、智能处置的方式,实现22个待遇领取事项资格认证结果互认复用。

  为了让“互认”流程更顺畅,亳州市确定了数据比对清单和资格认证“无感互认”事项目录,编制了数据比对工作流程图。全市范围内统一认证周期、认证方式和结果应用模式,实现系统统一集成、身份统一认证、数据统一汇集、业务联动处置、应用闭环流转。

  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西关社区工作人员齐亭亭表示,以往认证工作繁琐,有的居民享有多项待遇和补助,一年需要认证好几次,现在新系统实现了认证“互认复用”,不仅方便了群众,社区认证工作也轻松了不少。

  应用场景优化让大数据更好赋能政务服务

  群众“无感”认证,部门“互认”复用的背后,一方面是良好的数字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体现了政府部门在应用场景创新上的积极探索。

  在原来“退休一次办”系统的基础上,亳州市搭建“无感互认”平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编辑认证算法,确定50个数据来源渠道,设定45项正向数据、5项反向数据以及41项强认证数据、9项弱认证数据。目前已汇集26个部门、3671.32万条业务数据。

  陈长安表示,根据场景需求,汇集的数据还在不断增加、完善,以提升比对成功率。“无感互认”范围和数据成果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近年来,亳州市全力推进数字亳州建设,构建了全市统一数据资源目录管理体系,目前已整合、分析、入库公安、人社、卫健等81家单位4434类数据。在数据赋能下,亳州市政府数字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实现98.87%的政务服务事项“最多上一次网”,实现206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和140个服务应用长三角“一网通办”。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