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国办发〔2022〕33号),对“广东省编密织牢民生‘兜底网’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
据悉,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和“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不断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坚持“织密网”与“增实惠”相结合,提标扩面“兜住底”。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持续推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科学合理扩围。出台《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非本省户籍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纳入救助范围,将低保边缘家庭中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扩围至三级、四级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单独纳入低保,统筹实施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司法等专项救助,以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养老服务等福利,不断完善精准分层、科学分类的大救助体系。自今年3月《办法》实施以来,全省认定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30473户、89819人。二是持续推动提标。连续12年将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市、区)完成本年度当地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提标及补发工作。全省现有城乡低保对象55.4万户、133.3万人,月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953元、767元,月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为794元、439元;特困供养人员21.6万人,月人均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分别为1553元、1287元。同时,按照中央关于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的精神,全省对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众增发了一次性生活补贴,共计1.42亿元,惠及158万人。此外,为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今年以来全省多地迅速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730万元,涉及95万人次。
坚持“就近办”与“掌上办”相结合,智慧救助“兜准底”。增强社会救助可及性,创新智慧服务能力。一是打造“一窗口”受理服务。全省乡镇(街道)均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全面开展“异地受理、全省通办”服务。困难群众可向省内任一救助窗口提交“一证一书”,提出社会救助申请,今年以来服务群众异地救助申请1801户次,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二是实行“一系统”信息核对。不断完善省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有效对接省直相关部门、商业银行以及证券、保险等单位,系统上线以来累计为1252万人次出具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搭建“一平台”全程通办。创新开展“掌上办”“指尖办”服务,在“粤省事”平台先后上线了困难群众社会救助自诊、在线申请以及复核等功能。困难群众通过人脸识别、身份确认和电子签名授权等手段,即可实现“一机在手、救助通办”。今年以来困难群众开展线上申请4031户次,实行救助自诊8706人次。
坚持“线上监测”与“线下摸排”相结合,主动发现“兜好底”。健全“线上监测预警+线下走访摸排”联动防漏机制,提升主动发现、主动核查、主动救助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是大数据监测预警。建成并上线运行“广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集12个部门的18类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将404.4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二是“铁脚板”摸底排查。研发困难群众入户核查小程序,主动掌握困难群众生活实情,协助困难群众当场线上提出申请,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连续三年开展了全面入户核查工作,累计入户核查210多万户,发现并转介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线索2万多个。三是零距离温情走访。将救助服务供给由“窗口申请办”转变为“上门主动办”,全面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将原乡镇(街道)聘请的5000余名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整合为“双百”社工。“双百”社工采取驻村工作模式,面对面向群众宣讲救助政策,零距离为困难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目前,全省已建成了1629个乡镇(街道)的社工站、6290个村(居)社工点,配备一支近3万人的社工队伍,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以及救助政策送入家门、传进心坎。
下一步,广东民政系统将继续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提供综合救助帮扶,确保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持续推动广东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