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创新实践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广东省民政厅组织各地开展了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挖掘选树一批基层勇于探索创新的实践案例。日前,经各地民政局遴选推荐、省民政厅组织专家评审,有6个单位的创新案例获评“2021年度广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获评优秀案例的分别是:广州市民政局《智慧科技赋能救助服务 助力广州民政擦亮“穗救易”服务品牌》,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弱有众扶”——多元社会救助模式》,珠海市香洲区民政局《“民生微实事”助力构建精准、高效、智慧、多元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佛山市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汇聚各方慈善力量 打造“慈善+社会救助”顺德模式》,东莞市民政局《创新“个案救助+社区共治”模式 实现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提质增效》,中山市民政局《铁脚板 宽肩膀 敏耳目 智慧脑多重保障推动特殊困难群众关爱服务行动见实效》。
广州市民政局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困难群众在哪里,服务需求是什么,服务方式有哪些”等问题,以智慧科技赋能救助服务,着力打造“穗救易”民生服务品牌。一是构建“穗救易”服务指挥中枢,建设1个系统、1个数据库和1张服务清单等3项服务基础支撑,累计汇总全市8类困难群众近830万条数据。二是为方便困难群众服务申请服务,在手机移动端构建完善“穗好办”和“粤政易”2个服务终端,实现群众提交需求和服务群众“指尖办、零距离”,困难群众只需在“穗好办”手机客户端的“暖心民政”模块“刷脸”,即可提出申请,“穗好办”APP将认定后的信息传输至“穗救易”服务指挥中枢的困难群众数据库进行校验。三是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2021年春节期间在“穗好办”发布首批24项全市统一标准的服务清单。四是积极调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社工机构、志愿者协会等多方力量协同服务,累计录入走访慰问、督导检查等数据6万多条。据统计,今年第二季度疫情期间,“穗救易”累计录入电访记录约3.27万条,及时发现并推送相关区民政局、镇(街)、村(社区),协助解决缺米缺油缺菜缺药问题或就医需求共计511个,指挥调动全市4000余名社工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服务居民830万余人次,接收社会捐赠疫情防控款物约2829.38万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
广州:利用科技手段,聚焦七类困难群众,建设“一网两端”服务系统,实现困难群众服务“指尖办”,凸显服务温度和速度。
深圳市罗湖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机遇,通过党建引领,打造“慈善+社工+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救助模式。在打造慈善救助平台方面,组织区慈善会通过“大爱罗湖”慈善项目,聚焦帮扶特殊群体800多人次,发放资助金270多万元;全面推广“桂园街道社区慈善基金”经验,已推进7个街道筹集注册基金累计484.55万元成立街道(社区)慈善基金,开展扶危济困、奖优助学、激励先进、援建社区等活动。在聚合社工服务资源方面,按照“街道社工站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形式配置,整合辖区社工服务资源,面向全区在册约400户900名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开展基层社工“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一对一服务管理档案,持续跟进提供心理抚慰、探访等服务,累计帮扶服务2993人次。在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方面,积极推进专业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以困难群体需求为导向链接社会资源,提供精准帮扶服务,街道社区已开展服务困难群体“民生微实事”项目共143个。此外,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社会救助,关注辖区内港澳困难群体,在罗湖区渔邨社区试点成立了第一支港人志愿者队伍“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带动更多港籍居民融入社区治理,提升港籍同胞归属感、认同感;设立港人服务专窗提供登记、生活、就学、就业、就医等服务;设立“港人服务”功能室;组织社区港籍儿童成立儿童议事会,多渠道组织港人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累计服务港籍居民约800人次。
2021年1月20日,“大爱罗湖·关爱困境儿童”捐赠仪式在罗湖区民政局举行
罗湖区桂园街道成立街道社区基金,召开管委会会议
珠海市香洲区民政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民生微实事”与社会救助工作有效结合,紧紧围绕特困、低保、残疾人等民政服务对象的急难小事,大力实施助老、助残、助幼、助学、助行、助医等项目,让救助更精准、高效、智慧、多元。一是丰富了“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服务内容,“民生微实事”包括三类项目,工程类项目包括老旧小区改造、无障碍通道建设等,货物类项目涉及购置残疾人出行所需辅具等;服务类项目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探视巡访、照料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服务。二是救助事项由群众“点单”,项目申报主体不设门槛、不分户籍;在线下,“两代表一委员”、镇街驻点团队、社区“两委”干部等上门入户征集项目,由居民“点菜”式选择实施项目;在线上,群众通过手机即可进行救助项目申报、项目进度查询、意见反馈。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助服务,全区撬动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合计83个,资金约233万元;服务类项目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参与救助工作,目前,全区已实施服务类项目634个,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达200家。截至8月底,香洲区“民生微实事”实施养老服务项目282个,残疾人服务项目47个,未成年人关爱项目160个,心理疏导服务项目75个,外来务工人员服务项目32个,针对困难群体的老旧小区改造类项目1535个、适老化改造类项目282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10个、排污管道疏通类项目118个,合计资金13281.02万元。
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耆乐融融”关爱独居老人公益项目——社工探访独居老人,关注独居老人的基本服务需要和精神需要
佛山市顺德区基于民间慈善资源丰富,印发《顺德区“慈善+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并以“众扶乐享”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建立完善“一对一”“多帮一”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和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体系。在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方面,完善“众扶乐享”帮扶信息平台,开发应用网站和手机端系统,实现资源对接、动态管理和服务监督;同时,实施“众创共善”计划,整合7个政府部门及单位的资源,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益创投参与社会救助,今年实施的6个项目涵盖残疾人以及困难家庭等精准帮扶,资助金额达128万元。在搭建社会救助服务参与平台方面,一方面打造8家“慈善综合体”,涵盖款物募集、物资接收、慈善义卖、困难群体救助、特殊群体培训就业5个基本功能,并逐步发展商品销售、便民服务、志愿服务、慈善项目孵化培育等多元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冠名基金,目前区慈善会有14个冠名基金用于支持区内助困项目。在实现社会救助个性化帮扶方面,实施困难群众“安心善居”项目对困难群众的房屋进行改造,资金主要由区、镇(街)两级慈善会共同配资,并鼓励有能力的村(居)福利会参与,每户困难群众家庭资助费用最高为8万元。截至2020年底,项目实施3年来,累计服务518户困难群众家庭,区、镇(街)共投入超过2000万元。此外,针对困难群众缺乏生活用品的问题,推动各慈善组织联动开展“圆梦行动”,目前已上线心愿1521个,为986名帮扶对象完成心愿,筹集资金45万多元。
佛山市顺德区“众扶乐享”手机端微信小程序主页面
顺德区社工结合困难家庭的实际需求,定期开展需求评估会议
顺德区安心善居项目房屋改造前后对比(左→右)
中山市民政局针对困难对象中的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普通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如空巢老人、独居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缺乏足够关爱服务的情况,全面启动摸底排查及分类关爱服务困难群众工作。一是通过组建专项调查队伍开展拉网式排查,结合手机调查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采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状况和享受政策待遇情况,并依托“中山智慧民政”系统建立全面的个人电子信息档案。二是强化党员干部和民政干部的责任担当,与特殊困难对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常态化关爱服务行动,对民政兜底对象中的独居老人、独居重度残疾人、独居重病患者等重点关注对象,每周不少于2次入户探视;对非民政兜底对象中的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对象,每周不少于1次入户探视。三是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与结对人员建立预警信息报送机制,在重点关注对象家中安装生命体征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动态;同时安装智能水表或智能电表,通过日常用水或用电变化实时监测预警,多措并举确保特殊困难对象日常监测“滴水不漏”。四是通过“智慧民政”系统建立人员电子信息档案,实时掌握对象全面情况。截至9月底,全市共摸排出各类特殊困难对象4711人,并为对象设置走访登记卡,完成帮扶结对。
中山市民政局为独居困难老人安装智能水表,实时监测老人生活安全情况
中山市镇街民政干部对空巢老人开展日常结对走访慰问,中秋节前夕为老人送上节日慰问品
东莞市民政局通过创新社区治理、实施社工“双百工程”、完善主动发现等途径和手段,创新“个案救助+社区共治”模式,及时为困难群众开展个性化类别化救助。一是借助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实现社区治理共建共享。“民生大莞家”明确将现行政策可办理的事项和现行政策不可办理或办理后仍不能满足群众诉求的事项纳入服务范围,通过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对象,为因突发事件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含非户籍常住人员)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住房等临时救助服务,圆满完成2.9万宗“民生微心愿”,积极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民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二是积极实施广东社工“双百工程”,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双百社工立足基层、扎根社区,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服务对象,并建立信息反馈、服务跟进、服务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目前,“双百”社工入户走访、服务低保对象、困境儿童、残疾人等27900多人次,建立家庭服务档案1978户,帮助846人落实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两项补贴”、临时救助等政策,为4939人次开展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服务。三是不断完善“主动发现”机制,促进社会救助精准高效。完善“10+1”大救助制度体系,稳步提高低保等救助标准,逐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充分发挥网格员、志愿者等基层社会力量,协调做好困难群众日常摸排、主动发现、告知救助途径等工作,实现社会救助精准高效。
东莞市“民生微实事”微心愿承载大爱心,南城举行“民生微心愿”彩蛋认领启动仪式,联合辖区内爱心商家,共同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