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粤变记② | 效变:红树林变“金树林”

  世界红树林保护看中国,中国红树林保护看广东。近日,广东省林业局联合南方杂志社推出了《红树林粤变记》专栏报道,选取部分地市作为观察样本,详细介绍红树林保护举措,集中展示我省红树林保护成果,呼吁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久久为功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下面一起来看看广东红树林的“效变”过程吧!

  红树林越茁壮,它的经济价值越高、越可持续,越能变成带动广东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金树林”。

图片

  今年以来,风光秀美、景色迷人的红树林成为市民游客探秘大自然的网红“打卡地”。人们走出家门,前往“海上森林”,在渔家餐馆大啖美味海鲜,在湿地公园欣赏红树林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作为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红树林不仅有生态功能,还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印发的《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提出,促进红树林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让红树林得到持续性保护、高质量发展?全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据悉,全省各地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加强红树林科学种植、修复与保护,探索“红树林+”生态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让红树林慢慢变成了村民的“金树林”。

  优化景观,发展旅游

  鹭鸟齐飞,虾蟹成群。走进惠州市惠东县考洲洋畔,连片的红树林像夏天的太阳一样充满活力。

  据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东考洲洋历史上曾是粤东地区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被誉为惠州“城市之肾”。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围海造田、围塘养殖无序,污染加剧,考洲洋红树林被大面积砍伐,生态调节功能几近丧失,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图片

  从遭遇“灭顶之灾”到重焕新生,惠州把眼光放长远,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惠东县自然资源局资源环境管理股股长吴剑平从事红树林保护工作已有10余年,见证了这片红树林的变化和成长。他介绍,从2013年开始,惠州编制实施《考洲洋红树林保护与发展规划》等,攻坚考洲洋生态修复。

  惠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护和恢复考洲洋区域红树林湿地,从2000年起逐步建立惠东红树林市级保护区、惠州好招楼市级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将该区域内的现存原生红树林和大部分新营造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保护、恢复红树林,可持续优化红树林生境,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

  在经费上大手笔投入。数据显示,自2013至今的10年间,惠州共计筹措各类资金总额约1.5亿元,累计完成全市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10个,完成红树林营造7600余亩。在管理上,则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实行鱼虾贝共生共养,争取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消失的红树林一棵一棵种植回来,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惠州受惠。  

图片

  每到周末,慕名前来惠东县红树林的游客带旺了周边餐馆和民宿的生意。在红树林周边,有渔民自发组织的游船,还有大量的游客出海游玩。

  “以前‘靠海吃海’,现在‘靠海护海’。除了打鱼,我们还开餐馆、做民宿,载客出海观光,挣钱的路子变多了。”惠东县黄埠镇白沙村一村民表示。

  随着区域整体建设惠州好招楼市级湿地公园、西冲杨屋沙滩、赤岸特色蚝村、油麻地古村等观光景点,生态旅游快速发展,据惠东县黄埠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190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7.6亿元。

  在生态旅游方面,广东对于红树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正从以赶海挖贝等方式转向生态教育、沉浸式旅游。这样的变化,既能避免破坏红树林资源,又可以延长旅游时间,改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收入。

  发挥红树林的生态旅游价值,已经在广东多个地市取得成效。

  阳江海陵岛建设了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内拥有1300多亩红树林,成为海陵岛的热门打卡点。江门市以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为依托,规划建设集“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发挥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与碧道、古村、温泉、深井蚝等相结合,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惠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维护打造亲海岸线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如好招楼、盐洲等海岸及周边区域,力争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休闲区域。随着考洲洋西岸沿线景观带的建设铺开,海湾的亲海空间将进一步拓宽。

  今年5月,广东出台《关于开展红树林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奖惩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红树林营造年度任务面积的50%,预留国家和省级红树林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大生态修复奖惩力度。

  目前,惠州已率先兑现全国首例建设用地指标奖励207.65亩,为该市的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扩展了新空间。  

  生态种养,再造空间

  坐拥粤港澳大湾区现存连片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的红树林湿地,江门也是水产大市。

  乘着快艇,向江门台山市深井镇红树林湿地深处驶去,沿途可以看到海面上漂浮着整齐的蚝苗浮排。一串串的生蚝吊在木架上,成为一道别致风景。

  据了解,环镇海湾地区凭借其天然避风港的地理优势,成为知名的海产养殖基地。台山深井、海宴、汶村等镇拥有多年的生蚝养殖历史,其出产的生蚝以“一大、二肥、三白、四嫩、五脆”闻名,是当地居民和很多食客的“心头好”。

  江门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广东完成到2025年营造修复8000公顷红树林“硬任务”,破解红树林营造落地“空间难”,江门充分保障沿海养殖户利益,防止因红树林营造返贫致贫,探索红树林可持续发展途径。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江门镇海湾区域红树林面积高达14000亩,然而受海水养殖等因素影响,红树林面积大幅度缩减。镇海湾地区是红树林和沿海水产养殖冲突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图片

  “开展‘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示范,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创新模式,可解决红树林营造与水产养殖矛盾,为全省其他红树林和养殖集中分布区域提供示范借鉴。”该负责人表示。

  为此,江门市在台山镇海湾开展“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示范项目,与传统养殖项目不同的是,该示范项目实施后,不仅能优化养殖模式和空间布局,还能分析红树林与养殖活动的互作互利机制,包括红树种植对养殖生态系统碳汇的扩增效应,红树和贝类对养殖环境的净化效应,核算养殖经济效益等。

  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无人机自主巡航……台山市构建了全省首个红树林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视监测系统,全方位多角度获取镇海湾红树林数据与图像。

  据悉,该系统通过对示范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全过程跟踪监测调查结果,可计算项目前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评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对固碳增汇的贡献,以此开展碳汇交易。

  台山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更多的红树林新项目在广东“上线”,再造红树林价值转换的新空间。目前,台山正以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为依托,联动红树林及周边古村古驿道等特色旅游资源和蚝、蟹、山、海、鹭鸟、基围等自然资源,将旅游项目与当地的生态产业、文化产业等紧密结合,打造江门红树林生态旅游品牌,构建集观光、休闲、养生、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全产业链。 

  “碳路”蓝海,方兴未艾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省多地也在积极探索红树林碳汇交易。

  业内专家认为,红树林碳汇能力是普通森林的3~5倍,广东红树林面积居全国第一,蓝碳交易前景广阔。 

  虽然蓝碳交易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但广东已努力迈出新步伐。2021年,“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蓝碳交易。这是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红树林也首次在世人面前展示其独特“身价”。

  在江门,当地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碳交易。目前,华南农业大学与华盛丰生态(深圳)有限公司将在台山市赤溪镇共建“红树林渔业耦合系统”科研示范基地,计划占地50亩,基地着重研究红树林修复在碳汇功能、立地条件、增汇需求等方面的具体指标。

  今年6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发布《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该方法学是全国第一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为目的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填补了国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

  点绿成金,“金”不是终点。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缤纷多彩的红树林里,也许还藏着更多更新的“宝藏”待人挖掘。

  相信在未来,红树林这道“绿色长城”还将沿着广东的海湾继续伸展,探索出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前沿经验。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