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化引领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摘要:文章论述了乡村生态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并以山东省费县许家崖流域19个连片村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分析了许家崖流域乡村生态文化的资源类型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生态文化结构入手研究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实践,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生态文化,景观规划,许家崖流域,美丽乡村,山东费县

  作者:党东雨 余广超 王清萍 樊宝敏 蹇令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本文以乡村生态文化为魂,根据风景园林理论,以许家崖流域连片村落为例,分析乡村生态文化,研究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方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乡村生态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1.1 乡村生态文化的概念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所谓乡村生态文化主要是指乡村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与物质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既包含长期历史时期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又包含当代乡村对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以及结合本地要求创造和发展的新文化。

  1.2 乡村生态文化的内涵

  中国乡村是由一个个村庄或村落组成,村庄或村落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村庄或村落作为一个聚居的地点,几乎承载了乡村社会生活的所有内容,即从生产到消费,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它不仅是农民繁衍发展的生存空间,还是其语言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共同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人文环境。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维度分析乡村生态文化基本结构,在纵向上可分为精神、行为、制度、物质4个层面;在横向上可包含森林、湿地、环境、农业、民居等文化类别。

  2 许家崖流域乡村生态文化资源及存在的问题

  2.1 许家崖流域概况

  许家崖流域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西南10km,面积约49km²。流域两侧由两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围合而成,形成了山峦跌宕起伏,蜿蜒曲折、群山环绕、地形独特的山地景观。流域上游为库容2.9亿m³的大型水库——许家崖水库,下游为温凉河冲击的河床地形。温凉河两侧分布着许家崖、八里庄、北石岗等19个村落组成的连片村落,人口约1.5万人。整片村落风景旖旎,东南有玉环山仙人洞和宗教遗址丛柏庵,既有丰富的历史、神话、古遗址等人文景观,又有石、洞、水、泉、花、木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村落以奇石异岩、梨园风光、森林覆盖茂盛、佛教文化远近闻名,形成了著名的石林梨乡旅游区。

  2.2 乡村生态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许家崖流域19个连片村落生态文化资源主要如下:

  1)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流域村落分布在山地丘陵之上,建村最早的有1000多年历史,村民世代在此居住,河流两侧的层层梯田依山而建。千百年来,面对山多地少的局面,村民创造了一套垦种的梯田。村民在冬春农闲季节,就地攫取石材修堤筑埂,顺山坡沿等高线修筑的横向成长条形阶梯状农田。这里还有万亩梨园,是山东省五大黄梨产区之一,始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梨树100多万棵。耕种的农作物不仅有地瓜、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还有桃、莲藕、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这些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以及相关技术,均形成了传统习惯。

  2)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流域处于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山腹地,村民淳厚朴实、勤劳善良。这里既有丰富的历史神话传说,又有耍龙灯、秧歌、剪纸、彩印花布、刺绣等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等。这里有临沂市唯一的尼姑庵—丛柏庵,它始建于隋唐时期,庵内有千年银杏、响水泉、连理柏与古藤、碑廊、三圣殿等景点,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丛柏庵北侧紧临一山洞,可容千人,入内小憩,气爽神清,犹如仙境,名为仙人洞。

  3)村落民居文化风格独特。流域民居多为石木结构,乱石干插墙,草屋面。农闲时,村民就地取材,上山自采或拣石头用来砌墙,多为毛石或乱石;屋架由横梁、叉手、檩棒结构而成;房顶由高粱秸作笆,苫以黄草、麦桔等,用薄石板压脊和屋头、屋角;安木棂窗、木板门。流域民居堂屋配房组合搭配,拥有独立院落,别具一格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4)水文化资源丰富。许家崖境内有温凉河和许家崖水库。温凉河是常流河,为祊河在费县的最大支流、沂河水系二级支流。许家崖水库建成于1959年,库容2.9亿m³,控制流域面积580km²,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发电、供水、水产养殖为主的大(Ⅱ)型水库,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许家崖水库”。流域村民世代临水而居,开展捕鱼、划船、龙舟、养殖等活动,上千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水文化。

  5)森林文化生生不息。流域千百年来一直林深树密、森林覆盖率高,植物资源丰富。建国之后,在1959年成立了许家崖林场,林场地处费县南部,外与马庄镇、朱田镇、费城街道交界。周边山体森林划归林场统一管理,设立了龙门、泉山庙、官山、杨树沟等4个林区,林场面积1013hm²(参见费县林业局《费县林业志》),绝大部分为侧柏,1998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性林场。林场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有乡土品种,又有国内外引进的优良品种,还有大量的野生植物和一定数量的古、稀、珍品种,同时分布着众多的食用和中草药资源,经长年累积形成了“山顶侧柏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梯田环绕”的生态景观。

  6)红色文化催人奋进。流域处于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流域人民发扬爱党敬业、努力进取的沂蒙精神,成为了流域村民发展的强大动力。

  2.3 流域村庄景观存在的问题

  流域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是流域村落过去的真实写照。通过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流域村落景观存在以下问题:

  1)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流域内有许家崖水库、丛柏庵,八卦连环洞、饮虎泉、南天门、万亩梨园等众多原生态景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混乱,再加上交通不便,藏在深山之中无人识,景观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2)民俗文化保护不足。流域千百年形成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民俗文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村民拆传统民居、盖新砖瓦房,传统手工艺术无人传承等问题造成村落民俗文化正逐步丧失。

  3)人居环境差。流域村落布局分散,风貌杂乱;道路大多是土路,坑洼不平;巷道弯曲狭窄;村内基础设施差,排水不畅;部分民居低矮、陈旧,年久失修;没有游客服务和停车场等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少;绿化量不足;村落环境相对封闭。

  4)村庄经济落后。流域村落环境相对封闭,土地贫瘠,村民手工劳动,自给自足,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传统种植和养殖业,村民收入低,经济发展落后。

  3 流域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3.1 规划理念

  生态文化是风景园林建设的灵魂。通过流域村落景观资源的分析,坚持以乡村生态文化为魂,尊重村落自然和地域文化,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规划理念,依托现有的山体地形、村容村貌、田园风光等景观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美丽乡村景区。

  3.2 规划方法

  1)现状分析。实地考察流域现状,对流域各村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文历史、村落形态、建筑形态、民俗文化等进行调查分析。

  2)规划与布局。根据原生态景观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对地域景观优势进行提炼,进行规划构思,科学确定规划的原则、理念、定位、布局、建设重点等,确定流域景观规划布局。

  3)民俗文化保护和活化。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原生态景观规划中,做好活化民俗的文章,突出地域文化的景观氛围,创造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文化景观。

  3.3 规划布局

  通过对流域的景观资源分析,坚持原真性保护、原特色利用、原居式开发、原村庄提升的理念,将流域景观资源、生态功能、民俗文化统筹考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许家崖流域生态景区。

  1)特色小镇规划。许家崖村落曾是乡政府驻地,该村位于核心位置,紧靠许家崖水库,交通便利,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村落依山傍水,地势起伏,旅游资源丰富,民俗人情独特。规划从生态文化环境入手,把许家崖村作为连结城市和流域其他村庄的支点与平台。许家崖水库西部的风山山体,峭壁高耸,山脚下水库岸边的滩涂地地势平坦,空间开阔,规划建设航空运动飞行营地,打造集山地滑翔、陆上飞行、水上翱翔为一体的航空飞行乐园。

  2)森林景观规划。森林景观是流域生态景观规划的重要部分。流域内的山体为石灰岩山区,多年来人工造林形成了以侧柏林为主的森林景观。根据地势现状将森林规划为景观区和保护区。主要规划内容:一是建设游步山道。二是对破损的山体进行修复。由于每个村庄都有采石盖房子的习惯,造成部分山体破损,并且破损点较多,规划采用垒砌阶梯覆土法、爆破燕窝法、喷播复绿法、建设挡土墙等方法,进行植被修复;三是对山体侧柏林进行改造。通过补植、抚育间伐促进立木均匀分布,生长旺盛;通过开林窗,在山腰上下规划一定形状增补彩色阔叶树种,增加林相色彩。四是恢复地带性植被。采用混交模式,群落配置、复层结构等方式,构建乔、灌、草不同层次结合的生态绿地。

  3)水景观区规划。规划流域的许家崖水库和温凉河为水景观区。以水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主要规划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湿地景观和水景观欣赏等功能区。一是做好水库坝体景观区规划,保护好书法家舒同为水库的题字,对题字的亭廊进行修缮美化;对坝体观景台进行改造,修建休息亭廊,提高观景台景观效果;在水库展览馆内收集资料,展现水库建设发展历史和灌溉滋养流域的巨大贡献。二是组织开展龙舟、划船、游泳、钓鱼、滑翔等水上活动。三是对水库内的岛屿—“仙人岛”进行合理规划。四是对温凉河段沿线进行景观改造。按照“景观设计的叙事性表达”规划手法,打造集旅游、观光、亲水为一体的沿河景观带。

  4)农耕景观区规划。流域依托现有万亩梨树和梯田耕作优势,打造农耕景观区。规划完善万亩梨园;规划在北石岗村和毛草湾村原有湿地沼泽地建设千亩荷花园,设计水生花卉展览区、荷花文化展示区;在南峪村、上杨湾村、下杨湾村、道沟村原有耕地上打造千亩油菜园和千亩葵花园,用大面积的农作物打造“大地景观艺术”,营造农耕景观区强烈的视觉感受。

  5)村落特色景观规划。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踏勘,根据流域各村特点和资源优势,把19个村落分为民宿、农业、水资源、森林、休闲娱乐等特色景观类型村。

  4 乡村景观重点项目建设

  1)绿道建设。根据流域地形情况,规划旅游景观主干道。在河流东岸从八里庄、北石岗、南天门、丛柏庵到许家崖水库,在河流两岸从风情小镇到大湾、西安田、南石岗、朱田方向,规划为两条7 m宽的二级村落景观旅游绿道。同时,规划村落5m宽主干道和2m宽次道路,构成景区旅游道路规划系统。通过绿道把流域的水库、河流、村落等各景点串联起来。

  2)自然景点建设。将流域内的丛柏庵、仙人洞、八卦连环洞、饮虎泉等自然景观作为景区的骨干景点重点打造;在丛柏庵上部新建无量寿塔,重修丛柏庵禅修中心;在景区的玉环山规划建设”沂蒙石林展示”项目;规划丛柏庵—仙人洞—八卦连环洞—南天门—饮虎泉—沂蒙石林—许家崖水库人文景观旅游线路,沿途增设指示牌、停车场、游客服务设施等,提高流域景观服务能力。

  3)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域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及市场、超市、娱乐场所等设施规划;加强村落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等设施建设。对景区的垃圾进行定期清理、分类处理,增强游客的方便感和舒适感。

  4)民宿景观建设。当地传统民居主要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高低错落。流域内传统民居的规划内容:一是保护,对年岁久远、结构完整,墙体、屋面完善的老房子加以保护,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民居;二是修缮,对结构比较完整的民居加以修缮,完善原民居院落;三是改造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手法,体现传统民居特征元素,服务当前人们需求的新功能;四是装饰,主要是以整治民居外表风貌和完善室内设施为主,对室内进行现代化改装,增添现代化设施。

  5)民俗文化景观建设。要做好活化民俗的文章。一是开展民俗游、开发民俗手工艺术品。二是建设民俗博物馆,对流域内千百年来积淀的民俗进行保护,如耍龙灯、皮影、剪纸、刺绣等传统手艺和竹柳编工艺、瓷器制作、梯田耕作等农作工艺,以及寺庙文化、风土习俗、民间文艺等信息搜集、整理和再现。三是开展节庆活动,利用传统节庆和国家节假日等,兴办民俗文化表演活动。

  5 结语

  通过以生态文化为魂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许家崖流域连片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个村落连片形成了许家崖乡村风情休闲区,流域村民转变为景区工作人员,流域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整个流域村落成为当地村民的家园、城市市民的公园和游客的乐园,形成保护自然和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真正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加深入人心,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