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疫为导向的居住区绿地优化途径

  摘要: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了对于城市规划与绿地建设的新思考。在以社区防控为重要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居住区绿地是疫情期间居民最常使用的绿地类型,如何降低绿地使用中的健康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以防疫为导向的居住区绿地优化应以健康城市规划要求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健康为追求,以居住区绿地为载体,以“清洁、隔离、舒缓、凝聚”为优化途径,预防突发性传染病在绿地中的传播,确保居民健康使用绿地功能。

  关键词:健康城市,居住区绿地,防疫,突发性传染病

  作者:鲍梦涵  曾慧子  赵鸣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中国自周代到清代可见于记载的瘟疫至少有460余次,一些重大瘟疫甚至间接导致了朝代的灭亡。中世纪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夺去了2500万人的性命,并使欧洲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剧烈的震动。人们在与瘟疫抗争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了公共环境卫生与疫病传播的关系。早在中国春秋时期的《管子·禁藏》已经提出“春三月”要“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中世纪西方修道院的回廊式庭院花园则从宗教角度关注病人的心灵健康。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拥挤的居住空间和恶劣的环境卫生使城市中瘟疫横行。城市公园开始作为改善公共环境卫生,抑制疫病的有效手段在全世界推行。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公共健康问题逐渐从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疾病。健康视角下的风景园林建设致力于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如康复花园、体力活动、绿色医学、植物挥发物、自然减压等主要是绿地对应慢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研究。

  1 突发疫情下居住区绿地面临的挑战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必定会在今后的城市绿地设计中引发新的思考。为了对抗新冠肺炎,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预防指南指导公众在疫情期间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在国家强有力的管控措施下,各地居民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有效抑制了疫情的广泛传播。这意味着在严峻的疫情背景下,居住区成为了日常防控防护的第一线,而居住区中的屋顶花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宅间绿地和道路绿地等也成为了疫情期间社区居民最常使用的绿地空间,长期的封闭隔离和紧张的防疫氛围使居民对绿地使用有着强烈的需求。居住区绿地设计如何避免健康风险,在疫情期间引导居民合理健康地使用绿地是相关行业从业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2 防疫导向下的居住区绿地优化方向

   2.1 健康城市规划下的居住区绿地

  1948年,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羸弱,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城市环境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1984年,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2000年健康多伦多”会议首次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WHO进一步将其定义为“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此后,各地健康城市建设逐渐由狭义的公共卫生理念向广义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居住区绿地作为与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绿地类型,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阵线。纵观居住区绿地的发展过程,由起初单纯的追求“绿”与“美”,转为追求营造丰富的公众活动空间,如近年来开展的社区“微更新”和社区生活圈建设都致力于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多样的活动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设施。从公共健康的角度来说,居住区绿地具备提供体育设施、促进社会交往、消除犯罪隐患、舒缓压力情绪、科普宣传教育、维护社区卫生等多样的功能。

  2.2 防疫对居住区绿地的要求

  新冠肺炎的爆发引发了公共健康视角下城市绿地发展的新思考。当今世界重大疫情发生没有规律可循,一旦爆发往往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现代医学解释传染病为“由于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导致人体不适的一类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虽有不同,但所有传染病的流行都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才可以流行。因此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人的抵抗力成为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式。疫情期间,居住区绿地的一些功能如社会交往、体育锻炼因健康风险过高而无法正常使用。居住区绿地应防患于未然,从防疫角度做好“平灾结合”,确保疫情下的居住区绿地功能被健康、安全地使用。此外,社区凝聚力对于居住区防疫也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居住区绿地为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应做到4点:一是清洁,营造不利于病原体生存的环境;二是隔离,在疫情期间应提倡社交安全距离;三是舒缓,良好的心态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四是凝聚,社区凝聚力有助于增加社区抗性。

  2.3 防疫导向下居住区绿地的优化方向

  防疫导向下的居住区绿地优化方向应以健康城市规划要求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健康为追求,以居住区绿地为载体,以清洁、隔离、舒缓、凝聚为优化途径,预防突发性传染病在绿地中的传播、保证疫情期间居民健康合理地使用绿地功能。具体来说,在生理健康层面,应通过清洁、隔离预防传染病在居住区绿地中的传播;在心理健康层面,应舒缓疫情期间居民的应激创伤,加强居住区绿地的心理恢复能力;在社会健康层面,居住区绿地应增加相关科普宣传,增强社区凝聚力共同对抗疫情 。

  3 防疫导向下的居住区绿地优化途径

  3.1 清洁:降低健康风险

  居住区绿地中的健康风险主要来源于蚊蝇虫鼠等病媒生物、裹挟病毒及虫卵的扬尘、残留的含有病毒细菌的气溶胶、飞沫等。

  1)抑制病媒生物滋生。城市绿地中存在的蚊蝇虫鼠等病媒生物可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如鼠疫、登革热等,居住区绿地应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尽量抑制病媒生物的滋生。有研究证实,蚊虫在溶氧含量少、水生植物密集的静态水体中更易繁殖。居住区绿地若设置水景,可以适当采用溪、瀑、旱喷等动态水景形式。此外,湿热地区的植物配置要尽量通透,避免蚊虫滋生。

  2)选择杀菌植物。由于植物在代谢中会释放一些具有杀菌抑菌作用的物质,居住区绿地可选择一些具有杀菌功能的植物种类。郑林森等通过实验发现具有杀菌效果的植物包括:释放萜类的松柏类植物,释放酚酸的柳树、夹竹桃、臭椿,释放醚类的桉树、悬铃木、桃叶珊瑚、女贞,释放乙醛的喜树、珊瑚树、狭叶十大功劳等,释放酸性物质抑制细菌繁殖的石榴、棕榈等。

  3)提升通风能效。“通风”是抗疫期间的关键词,居住区内良好的通风可以迅速稀释病菌浓度。然而由于高密度高层住宅日益增多,高层建筑背面形成的大面积风影区影响空气流通;此外气流在高层建筑上部受阻转而下行,也会在近地面产生不利于污染物排出的涡旋 。如何提升居住区通风能效是保持居住区清洁的重要问题。首先,应选择合理的建筑布局构建通风廊道。龚晨等 发现在4种典型小区布局中,斜列式能有效改善小区内风环境。周伊利等 发现湿热气候下传统民居布局多采用梳式布局。对建筑单体来说,通风良好的建筑架空层和建筑中庭可有效改善室外风环境。在绿化层面,居住区绿地要形成贯穿居住区的网络,并结合街道方向形成绿色风道,在风道两侧采取复式种植结构加强通风。其次,由于在建筑物迎风面、部分转角处及建筑物之间通道容易出现区域内高速风,可以通过植物降低高速风对行人的影响。

  4)抑制扬尘。空气中的尘土往往会携带大量致病细菌和病毒。居住区行道树应结合地域选择滞尘能力强的景观树种,合理增加下层植被,提高滞尘能力。道路清洁尽量采取洒水控尘的湿式清扫方式。

  3.2 隔离:促进健康行为

  疫情期间,居民仍有外出活动以采购物资及身体锻炼的基本需求。为避免交叉传染,“零接触”成为了防疫生活的核心词。居住区绿地设计应提供“零接触”公共设施,促进“零接触”活动方式,切断接触传染、呼吸道传染等传染途径,使居民在疫情期间仍能安心使用绿地空间。

  1)使用“零接触”设施。随着科技发展,疫情期间的“零接触”出行成为了可能。首先,针对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容易附着病毒的情况,居住区内应推广使用利用语音、人脸识别的无接触门禁和电梯、可视对讲门口机。这些设施可选手机授权、人脸识别、刷卡、密码入户等多重入户方式,实现零接触出入住宅。其次,疫情期间小区多采取封闭式管理,不允许快递入内,取快递的过程也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在小区入口增设智能快件箱应成为未来的趋势。最后,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完善卫生设施也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2)鼓励“零接触”活动。受疫情影响,人们外出活动的范围与方式受到限制,居住区绿地因为距离优势成为居民最主要的休闲活动空间。为防止在户外活动时产生交叉传染,居住区绿地应提供进行多种零接触活动的景观设施。为鼓励散步、慢跑、羽毛球、太极拳等零接触运动方式,居住区绿地中应设计多种零接触运动场地,如慢行步道、羽毛球场等。此外,作为病毒传播的最主要方式之一,飞沫传播的相对安全距离为1 m,绝对安全距离为2 m,因此居住区绿地中的微型空间最小尺度应大于2 m。

   3.3 舒缓:纾解心理创伤

  人类在面对突发性灾难时,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大量研究证实自然环境对公众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Grahn 认为户外环境的使用与压力纾解之间的积极关系主要表现在户外活动与锻炼、自然光、各种感官的刺激和审美体验。为了舒缓居民心理,居住区绿地应从数量、质量、类型、行为引导角度进行优化。

  1)提升居住区绿地率。自然植被和水体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而居民与绿地之间的距离是其使用的决定性要素,住宅周边的绿化覆盖率越高,居民通过使用绿地得到的心理舒缓效果就越明显。

  2)改善绿地质量。开敞的疏林、柔和的光线、多彩的植物可以在视觉上抚慰人的心理;雨声、鸟鸣、松涛等自然物理声通过听觉刺激达到减压效果;花香以及有益的植物挥发物从嗅觉上缓解心理压力,促进人体机能。为了丰富这些有益的感知效果,居住区绿地应努力增加物种多样性并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提升审美体验。首先,应尽可能丰富植物种类,通过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搭配带来多种视觉、听觉、嗅觉享受;选择观赏性强的乡土植物、具有舒缓效果挥发物的香花类植物、松柏类植物、杉科植物等。其次,合理规划水体、植物、光线和观赏视线,提高环境的魅力和趣味,有助于舒缓人们的情绪。舒缓压力效果最好的植物密度应该适中,植物密度过高会使人感到压抑;压力人群偏好私密安静的绿地空间,居住区绿地应保证空间多样性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水体因具有声景优势,较植被更能舒缓情绪,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水的各种形态进行设计。

  3)丰富绿地类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为居家隔离要求,居住区绿地中的宅间绿地、墙面绿化、景观阳台以及屋顶绿化等绿地形式优势凸显。尤其是高层住宅较多的居住区,立体绿化以及屋顶花园成为可以观察并参与其中的绿地类型。居住区绿地应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屋顶、墙面、住宅架空层建设便于游憩、利于观景的绿色休闲空间,帮助恢复心理健康。

  4)促进体力活动。多项研究证实绿色空间内的体力活动可以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绿地中发生的体力活动与自然景观的减压效益很有可能正向累积。居住区绿地应该完善活动设施,鼓励居民在绿地空间中进行体力活动。

  3.4 凝聚:增强社区团结

  在疫情发生之时,社区作为防疫的重要阵线,担任着核实居民信息、管制与测温、宣传防疫知识、保证物资供应、集中消毒等重要工作。居住区绿地应增加科普防疫知识的宣教设施,实时更新疫情进展的电子显示设施,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此外,居民自发组织的社区服务队伍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日常应该利用居住区绿地开展丰富的活动以提高社区凝聚力,如创办共享菜园、自然教育课堂、亲子活动等,还可根据不同人群特征开设不同的活动小组吸引居民参与。

  4 结语 

  新冠肺炎的全球性流行势必带来有关城市规划与绿地建设的一系列反思。在以社区隔离为重要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居住区绿地的意义非比寻常。为了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传染病流行,居住区绿地应以健康城市倡导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健康为追求,从清洁、隔离、舒缓、凝聚4个途径入手进行优化。从清洁角度应抑制病媒生物滋生、利用植物杀菌、提升通风能效并抑制扬尘;从隔离角度应设置多种“零接触”设施,鼓励人群进行“零接触”活动;从舒缓角度应从绿地数量、质量、类型、行为导向优化绿地的减压功能;从凝聚角度来说,应增加科普宣传设施并通过社区活动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但也应注意,城市绿地的本质功能是生态景观功能,防疫功能只是防灾避险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绿地具体规划中要处理好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做好平灾规划。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