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力促竹笋加工业

今年9月,英德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麻竹笋之乡”,英德以次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促竹笋加工,走竹笋加工创品牌之路,做大做强竹笋产业。   英德种麻竹笋历史悠久,自清朝开始就有文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英德麻竹笋有了较大发展,至1986年,全市麻竹笋面积达6万多亩。近几年来,英德市积极引导农民广泛种植麻竹笋,使麻竹笋种植在以西牛镇为中心的周边镇迅速扩展,大洞、九龙、石灰铺、氵含氵光、连江口、黎溪、英城等镇都把麻竹笋作为种植主要产品。至去年底,英德全市竹笋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鲜笋31.5万吨,年总产值2.2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7.7%,创税收5400万元。主产区农民在竹笋产品中获得人均收入达1250元以上,占年均总收入的41%。   在英德,“早种竹,早富裕”已成为人们共识,西牛镇就是典型的竹笋大镇。西牛镇只有水田2.1万多亩,人平面积不足0.5亩,旱地1.2万亩,过去,农民耕作品种单一。近几年来,西牛镇大力发展竹笋生产,笋竹面积从2万亩迅速扩大到14万亩,占全镇总面积56%,人均3亩;生产笋干5850吨,人均124公斤,人平增收1493元。该镇涌现出不少麻竹笋大户,如邱神金承包笋山80亩,种植麻竹笋4000株,除割笋外,全部机械性操作,年产值达20万元;丘浪新承包竹笋5000株,年收笋干4000公斤,经济收入9万多元。竹笋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最明显标志是新建楼房。据统计,全镇9173户中,建楼房3670户,占总户数的40%。该镇涌现出一批小康富裕村,如石角坑村,全村292户,建楼房242户,占82%;赤米小径村,全村72户,100%都是楼房,其中有50户在外地建楼房,且有一半以上人外出承包种植竹笋。   近几年来,英德市走麻竹笋良种推广之路,全市良种推广率达到50%,平均亩产1050公斤,可加工笋干42公斤。在推广良种同时,英德市着力推进竹笋加工业,英德竹笋加工业快速发展。1996年,台商在西牛镇建了第一间现代化竹笋加工厂“震兴农产品加工厂”,专门生产加工笋干和即食笋,产品外销为主,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该厂有发酵池108个,每池可装竹笋近百吨,每年有300多劳动力在该厂打工。1999年,台商在氵含氵光镇办起第二家竹笋加工厂,并发展笋竹基地3000亩。目前,全市有竹笋加工厂5间,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全市麻竹笋即食品产品达30多种。   为了拓展麻竹笋种植市场,英德不少笋农积极开拓我国西南省份市场,到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承包山地,种植竹笋,使麻竹笋成为当地山区农民种植的主要产品。在英德笋农带动下,广西、贵州等省把麻竹笋作为移民扶贫的计划安排,特别是广西百色、河池等地区,从1997年开始,大量利用扶贫资金引导移民种植麻竹笋。英德市西牛镇近几年来,每年有500多万竹笋苗销往外省,西牛镇成为英德最大麻竹笋种苗圃基地。2003年,英德市有900多万株竹笋苗运往外省。   英德市把竹笋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今年4月,英德市政府在西牛镇召开竹笋加工流通创品牌工作会议,要求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正确处理和协调加工企业、笋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三方积极性。二是实施创品牌战略,扶持竹笋加工企业成为农业龙头企业。三是金融部门要用足政策,与竹笋加工企业建起良好的信用机制,互利双赢;四是流通部门要建立营销网络,扩大和巩固流通营销渠道。特别注重竹笋产品包装,创出品牌。五是农口部门要推广竹笋良种法,实行优质化、良种化、多样化,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   目前,作为竹笋大镇西牛镇已开始把创品牌落到实处,该镇实行领导班子成员挂点联系竹笋加工厂制度,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与策划,设计方案,积极打造本地品牌,搞好竹笋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以此促进农民生产竹笋积极性,提高经济收入。近日,该镇引进外资5000万元新建一座竹笋加工厂,年加工竹笋产品1万吨,增加了西牛镇竹笋加工能力,使笋农鲜笋收购价格由去年的每吨500元提高到1200元,仅此一项,该镇农村年人均收入就增加300多元。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