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 粵啟濕地觀鳥活動 展候鳥保護成效

  白鷺、鸕鷀、黑嘴鷗、黑臉琵鷺、紅嘴鷗……隨著初冬季節到來,大批候鳥再次回到南粵濕地,它們或低空翩躚,捕食魚蝦,或比翼齊飛,翻轉盤旋,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觀賞。廣東省林業局今日公佈,昨日啟動了“探秘濕地·邂逅候鳥”活動,通過線上直播、線下觀鳥等活動展示廣東濕地之美和候鳥保護成效。

  廣東省候鳥種類多達389種,佔鳥類物種數的70%,在全國省級單元中排第五。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正是廣東觀鳥的絕佳時機。南沙濕地作為廣州市面積最大的濕地,是候鳥的重要遷徙路線之一。今年以來,廣州南沙濕地共監測到鳥類134種,近10萬隻候鳥將在此地棲息過冬,數量超過廣州市候鳥總數的50%,其中不乏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尾海雕、黑臉琵鷺等珍稀品種。

  廣東是遷徙鳥類重要的越冬地,而且是全球瀕危鳥種黑臉琵鷺第2個主要越冬地。野外監測發現,廣東省記錄有黑臉琵鷺、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小青腳鷸、勺嘴鷸等珍稀瀕危遷徙候鳥。近年來,廣東不斷加強生態保護,為候鳥創造安全和諧的棲息環境,野生保護鳥種、數量不斷增加,各地頻頻刷新鳥種新紀錄。

  11月,白鷺、鸕鷀、黑嘴鷗、黑臉琵鷺、紅嘴鷗等候鳥遷徙南下,深圳灣出現了萬鳥群舞的蔚然場面;湛江紅樹林集結大量白鷺等候鳥,雷州半島沿海岸線儼然成為“鳥的天堂”;惠州大亞灣迎來大批候鳥過冬,黑臉琵鷺、鶚、草鷺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出現惹得觀鳥愛好者拍鳥不歇;此外,今年11月,超過30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現身韶關南水湖水庫,這也是中華秋沙鴨近十年來在廣東的最大越冬種群數量記錄。

  為做好鳥類多樣性監測與保護工作,廣東積極推動《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粵港澳大灣區森林城市群野生動物多樣性保護策略及行動計劃》的出台,並於今年啟動《廣東省動物志-鳥類卷》編撰工作,採用最新GPS追蹤技術,開展了部分沿海遷徙鳥類,特別是鴴鷸類的遷徙路線全球追蹤研究,並將廣東沿海水鳥多樣性分佈格局的研究發表在美國生態學會期刊。

  接下來,廣東各地嚴格落實省政府禁獵野生鳥類五年的規定,加大候鳥繁殖地、遷飛停歇地、遷飛通道以及其他野生動物集群活動區域的巡護力度,及時清理各種用於非法獵捕鳥類等野生動物的獵捕工具,同時加大執法監管,充分發揮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鼓勵舉報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規範人工繁育和經營利用行為,切實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