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6939748/2001-00081 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通知
发布机构: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01-06-14
名称: 印发广东省第三产业“十五”计划的通知
文号: 粤府办〔2001〕47号 发布日期: 2001-06-14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印发广东省第三产业“十五”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1-06-14  浏览次数:-
粤府办〔2001〕47号

━━━━━━━━━━━━━━━━━━━

 

印发广东省第三产业“十五”计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十五”重点专项计划《广东省第三产业“十五”计划》业经省人民 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六月十四日

广东省第三产业“十五”计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   (一)特征和成就   (二)问题与不足 二、环境与形势   (一)服务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主流   (二)我国第三产业领域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三)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的热点   (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将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空间   (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要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三、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方针   (二)发展目标 四、行业发展要点   (一)信息服务业   (二)教育及科技服务业   (三)社区服务业   (四)旅游业   (五)贸易流通业   (六)交通运输服务业   (七)房地产业   (八)卫生体育业   (九)文化娱乐业   (十)农林牧渔服务业 五、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规划管理和政策引导   (二)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进入市场竞争   (四)积极推动经营性领域实行产业化   (五)全面推进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   (六)继续完善第三产业价格形成机制   (七)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   (八)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九)加快城市化进程   (十)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   (十一)加快法制建设 附件:第三产业主要指标图表

广东省第三产业“十五”计划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的重要 标志。“十五”时期是我省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推进我省现代 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指导全省第三产业快速、健康、 有序发展,特制定广东省第三产业“十五”计划。   一、发展现状   (一)特征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三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九十年代以前,第三产业高速增长,所占比重迅速提高。198 1-1990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比国内生产总值同 期增幅高2.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25.7%提高到1990 年的35.8%。   第二阶段,九十年代以来,第三产业稳步快速增长。1991-2000年, 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0%,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5.8% 提高到2000年的38.5%(2000年为预计数,下同)。其中,“九五” 期间我省第三产业年增长率徘徊在8.6%与11.0%之间。   1.第三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0年,我省第三产业增 加值3645.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5%。1979-2000 年,我省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6%,比GDP增长速度约高1个百分点。   2.传统流通行业仍居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行 业继续较快发展。1999年,我省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 通信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的27.3%和23.4%,流通部门占第三产业 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一半。“九五”前四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 0.9%,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幅高1.8个百分点(见表一)。商品市场繁荣, 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取得进展。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进出口 商品结构不断改善。1999年我省工业产品出口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4%, 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38.9%。交通运输仓储业出现新的发展势头,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空运等快捷的运输方式增长迅速,现代物流体系正逐步形成。   3.新兴行业发展迅速。房地产、电信、文化、体育等新兴行业在改革中稳 步发展。1999年,房地产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的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 的13.4%、5.1%、2.5%,“九五”前四年年均增长分别达12.9%、 12.3%、12.5%。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电信业和网络服务业高速增长, 2000年电话普及率达38.8部/百人,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 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2%和96.6%,全省有线电视用户约700万 户。旅游业迅速崛起,预计2000年我省入境旅游人数6518万人次,旅游 总收入1040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4.52亿美元。社区服务取得初步 发展。新兴的知识密集的法律、会计、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及设计、广告业呈现 良好发展势头。

表一 广东省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1995年 1999年 年均增长
GDP 5733.79 8464.31 10.2
第三产业 1988.24 3178.69 9.1
批发零售 568.65 866.83 10.9
交通运输 427.81 745.15 7.5
房地产 214.53 426.66 12.9
社会服务 236.44 371.07 11.9
教育文化 101.49 161.52 12.3
卫生体育 52.44 79.03 12.5
  4.第三产业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的领域已从改革开 放初的饮食服务业和旅馆业扩展到商贸、文化、体育、娱乐、旅游、卫生、教育、 电信、科研、房地产等行业。1990-1999年,我省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 资累计267.5亿美元,年均增长26.2%。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 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20.6%扩大到1993年的29.9%, 后缓慢降到1999年23.3%。   5.第三产业已成为我省新增就业的主体。传统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劳动 力就业提供了较大空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专业化、技术化的新 兴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1999年,我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 40.49万人,比1995年新增161.89万人,占同期全社会新增从业 人数的66%。   6.珠江三角洲成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基础条件良 好,经过近年的迅速发展,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在全省 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七成以上。1999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第三产业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9%。广州、深圳已成为全国性的商贸中心,珠江三角 洲已成为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外贸基地。   (二)问题与不足   1.总量不足,结构欠优。目前,我省第三产业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超过60%),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1998年印度第三产业比重达4 5%),与现代化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行业发展不平衡。 信息咨询业、科技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业等发展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房 地产业等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和加快发展。   2.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步伐有待加快。不少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限制较 多,竞争不充分。市场法制建设薄弱,市场规则和市场组织不健全。电信、铁道、 港口、市政、外贸、教育等行业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领域还比较多, 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仍以政府制定和管理为主,尚未建立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 的机制。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科技服务等领域缺乏自我发展机制。许多行 业尚处于产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还需加快。   3.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较弱。第三产业整体开放程度还较低。除 房地产、旅馆、娱乐等行业外,多数服务行业仍然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服务产 品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落后。
  二、环境与形势   (一)服务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主流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知识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全球第三 产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发达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 标志。1998年,全球500强企业中,半数是从事第三产业的跨国公司;综 合实力居前10位的行业,6个属于第三产业。国际上第三产业的企业组织已经 进入树立品牌、全球经营、跨国购并、壮大规模的时代。近年来全球强强联合、 大规模购并,也多发生在电信等第三产业领域。   (二)我国第三产业领域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产业领域改革将加快。 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将促进第三产业多元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市场体系的 完善,也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事业单位改制、后勤服 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等都将为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更多增长点,从而为第三产业发展 提供巨大的动力和活力。   (三)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的热点   我国加入WTO后,将扩大电信、分销、旅游、音像、电影等服务领域的对 外开放。第三产业将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登陆点。这将带动我省第三产业整体水 平的全面提高,从而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 同时,外资的进入也将带来极大的挑战,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将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空间   我省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第一产业加速走向市场,需要 大量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加大对研究开发、中介 咨询、市场营销、网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 来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一大批城镇的建立,将带动商业、房 地产、物业管理、邮电运输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要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将引起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从而 促使教育、旅游、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同时,老龄人口的增加,为老龄人服务的相关行业也将加快发展。    三、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方针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我省“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我 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环节。   必须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 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 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全面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   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以及山区,城市和乡村等不同类型地区,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第 三产业。   (二)发展目标   根据“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十五”期间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建立起适应我省 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结构合理、外向度高、辐射面广的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形 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在第三产业资源配置中发挥 基础性作用。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水 平明显提高,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十五”期间我省第三产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9.5%。2005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870亿元, 占GDP比重提高到4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传统服务业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服务 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新兴服务业增长速度快于第三产业总体水平。2005年, 信息、房地产、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增加值 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5%以上。第三产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基本建立较为 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广泛进入第三 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科研服务等行业的外资、民 资比重继续增加。   ──第三产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更加突出。“十五”期间,第三产业从业人 员新增470万人,占同期全社会新增从业人数的74%;到2005年,第三 产业从业人员达156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5%。   ──形成较为合理的第三产业地区布局和城乡布局。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 向东西两翼辐射;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向周边农村扩散;从沿海向山区推进。加 强广州、深圳在科技、信息、商贸、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区域性服务业中 心地位。   四、行业发展要点   (一)信息服务业     以信息网络建设及应用带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和 家庭的信息化,加速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辐射和渗透,推动产业信息化、 信息网络化和网络大众化。   继续发展壮大现有的科技、邮电、信息、广电、教育等计算机信息网络,扶 持一批省内网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信息服务。初步建成以广州、深圳为 枢纽,贯通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广东信 息高速公路”的雏型,并延伸到粤东、粤西两翼及粤北地区。推动电信、电视、 计算机三网融合,开拓信息网络服务的新业务。   发展人才交流、技术引进、贸易顾问、工程中介、房地产中介等中介性信息 服务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形的和无形(网上)的中介市场。加强投资咨询、 法律服务、会议展览、技术培训等咨询性信息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扩大经营规模,争取建成若干家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在继续发 展传统电信业务的同时,加快拓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务,形成技术先进、通达省内 外、连接港澳的较完善通信网络体系,通信能力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十 五”期末,网络用户超过1000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000万户,移动 电话用户达到300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65%。优化、调整和升级传统电信 网,建设新一代IP公众业务承载网络和ATM传送网,提供多种业务接入方式, 向公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多媒体通信,满足社会各部门不同层次通信需求,进 一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继续以提高有效人口覆盖率为基础,逐步更新现有的模拟电视设备和系统, 向全面数字化的高清晰度电视方向迈进。利用有线广播电视,为用户提供多媒体 业务等增值业务。开展多媒体网上广播电视,建立广播中心音频网络系统及大型 音频数据库,推进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   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政府各部门通过政府网 站将政务信息、政府公告、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政府采购、宏观经济信息等向 社会公开。加强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工作,逐步实现无纸办公。建设一批公益性 信息库,推动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   (二)教育及科技服务业   大力实施“科教兴粤”和建设教育强省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 质量和效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起结构合理、充满活 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教育 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省初中毕 业升学率达到70%以上,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特别是优质学校规模;积极推 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 地建设多功能的大学园区或大学科技园区;积极发展各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教育网络,建设一批网上教育学习中心,构建终身教育 体系,逐步推进“宽进严出”制度;到2005年,新建立10多所万人以上大 学,创办20多所职业技术学院,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从2000年的11. 35%提高到16%,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15万人,其中研究生达3至 4万人。   建立起多元投资办学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在保证 “国有政办”学校的同时,探索和鼓励“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 作”、“合资合办”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模式,试行办学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 明晰各级各类学校产权。非义务教育可以通过整体改制,组建教育集团,引导和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进行教育投资和教育消费,引导教育事业的部分 领域朝产业化方向发展。要进一步推动教育后勤服务系统的社会化,将住宿、膳 食、医疗、交通、环卫、绿化和商业网点等服务逐步纳入社会化范围,提高教育 资源的利用效益。   重点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中介与技术贸易等行业,加快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科技信息服务网以及高新技术孵化服务体系。 完善深圳“中国高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广州留学人员交流中心”,强化省“ 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集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对外开放和服务 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环保、气象、测绘、 海洋、技术监督等综合技术服务业,不断拓展科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服务的 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条件的企业与境外科研机 构、高等院校及跨国公司合作,建立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科研机构,进行科学 研究与技术开发。   (三)社区服务业   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加快建立起多种经济成分和 经营方式并存、设施完备和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 体系和网络。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到2005年,社会福利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公共设施服务业等领域得到 全面发展,全省各大中城市和县城镇全面普及“四设施”(社区服务中心、敬老 院、福利工厂、生活服务站)和“六服务”(优抚对象服务、老人服务、贫困户 服务、残疾人服务、民俗改革服务、其他便民利民服务)。全面推进面向社区的 养老、家政、保健、特种护理等社区服务业。   以有偿服务为主,加快形成社区服务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大 力拓宽社区服务业的资金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引进国外资金用于发展社区 服务业。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民办民助和法人投资、法人管理等新途径。   (四)旅游业   全面提高旅游业素质,完善旅游大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一个适应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需求、与国际旅游市场协调运作的旅游经济产业体系,将广东 建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旅游强省。2005年,入境国际旅游人数约达940 0万人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924亿元,年均 增长12.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7.9亿美元,年均增长13%。   发挥我省岭南文化、亚热带风情、滨海滩涂、餐饮购物、经济特区等旅游资 源优势,形成一批名牌景点和精品游线。深入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继续 巩固珠江三角洲旅游核心地位,推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旅游业发展。在继 续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省内市场和周边市场。推行国民旅游计划。 加大生态、疗养、修学、文体等专项旅游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144小时便 利签证政策,加快构筑粤港澳旅游“金三角”,将“粤港澳旅游区”发展成为2 1世纪中国最主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大力开放市场,积极推行体制创新,增强 企业竞争力,扶持组建大企业集团并向跨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加强与境外旅游 企业的合作。   (五)贸易流通业   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巩固和增强贸易强省地位。“十 五”期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 5%。   进一步加快城乡零售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完善现有批发市场功能,大力培育 一批辐射全国的重点工业品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加速无形市场建设,积极启动和 规范特种商品市场,构筑多种类、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加快物流基地、物流 配送中心建设,鼓励邮政、交通、铁路、民航、商储等行业的企业开展物流配送 业务。打破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建立区域性与地区性、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 多种不同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集信息、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 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促进物流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特许连锁和自由 连锁的发展。积极发展旧货业、租赁业、拍卖业等新兴流通业。推进规模化经营, 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现代化大型商贸企业,促进流通业的结构 调整。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商业立法,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 融合,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大流通领域利用外资范围,适当开放批发业。   深入拓展国内市场,尤其要加大中西部地区市场开拓力度,通过举办食品、 服装、电器、建材、信息电子产品等专业性展销,加快专业性市场开拓。鼓励本 省企业与省外企业合资合作,以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 店等高成长性业态形式开拓市场,加快广货分销网络建设。   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生 产、销售、加工一体化;抓住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动城市商业、 服务业走向农村,以连锁折扣店、中小型综合性商场等形式开拓农村市场,以特 许连锁、自由连锁等形式把农村的个体、私营经济企业组织起来,纳入大流通轨 道,完善县、乡、村三级商品流通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流通的双向功能,建立 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   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建立稳定、高效的出口产业 体系,提高我省出口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加工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延长 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增强加工贸易带动作用。办好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试点。实 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与国际大跨国公司合作组建 国际营销网络,培育我省的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大外贸经营权。巩固传统市场, 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出口格局。   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通过简化经营管理人员外 派审批手续等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兴办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 合作。在继续开展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远洋运输等服务贸易的同时,积极扩大 在信息、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培育新的外贸 增长点。   (六)交通运输服务业   根据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立起适应 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能为客货运输客户提供安全、快捷、高效、舒适服务 的现代化运输体系。   “十五”期间,我省旅客运输量的增长幅度将大于货物运输量的增长幅度。 2005年, 全省旅客年运输量将达 210197万人, 货物运输量将达 153120万吨;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2682万人; 港口吞吐量将达 39500万吨。   不断完善高速公路网、铁路出省通道、集装箱大型专业化码头、港口出海航 道、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充分发挥 各种运输方式的功能。顺应现代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选择能吸引较为充足和稳 定客货源的运输线路,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多式联运,提供便捷的旅客中转换乘 服务和运输代理中介服务。大力发展综合物流系统,与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合作拓 展电子商务,提供与网上购物相配套的运输服务。加快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试点的 建设及其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   改革滞后的运输管理体制,打破运输行业界限;破除垄断,全面引入竞争机 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和运输业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铁路、港口和民航业 以政企分开为核心,以打破垄断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在国家政策指导 下,逐步扩大外资和民资参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及经营管理。要逐步理顺各种运 输方式的比价,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输价格调节机制,促使交通运输服务企业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七)房地产业   扩大住房有效供给,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积极培育住房有效需求。到20 05年,房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左右,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 的比重达17%左右。  完善住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住房商品化,面向市场需求,统一规划,合理 开发,配套服务,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和健全适 应我省实际情况的新的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住宅供应方式。加快房地产业管 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   全面实行住房分配制度以后,要重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双困户的住房问题, 合理确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三者的开发建设比例。各市要制定经济 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计划。积极搞活和拓展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物业管理、装 饰装修等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发展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   (八)卫生体育业   以人为本,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地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实 现人人享有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卫生保健;加快体育产业进程,拓展体育市场, 全省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省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5.5岁。   加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中医药三个优先领域;建立由社区卫生机构、综 合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构、急救网络组成的城市卫生服务新体系和新型 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2005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70人、医 师1.25人、医院病床2.2张;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率先基本建成较 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健康服务覆盖城市人口60%;农村卫生机构 设施继续完善,所有县级防疫站、妇幼保健院(所)和乡镇卫生院达到房屋、设 备、人员三配套;50%的乡镇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巩固人人享有初级 卫生保健成果。   建立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和监测管 理。加强对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直接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物品卫生监督监测。 扩大精神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内容。继续保持较高的儿童免疫接种率。依法 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保健工作,改善公共卫生状况。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 系。   坚持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 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建立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 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推行医疗 机构分类管理,医药分开核算,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改制和连锁经营,在完善制度 的同时,稳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引导卫生保健 产业的发展,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鼓励发展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中心,拓展远 程医疗、老年护理、康复服务、临终关怀等服务领域。建立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 其他所有制形式为补充的多种所有制的办医模式,多渠道提供卫生服务。扩大公 立医疗机构的营运自主权,实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   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广东 省体育产业2001—2010年发展计划纲要》,开展群众体育健身运动。努 力开拓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群体培训、用品生产和销售等体育市场,积极引导 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进行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鼓励兴办体育产业 协会和各类型专业协会,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推动作用。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 式的体育实体,促进体育协会实体化。支持组建股份制体育产业集团、各类竞技 体育俱乐部及体育物业管理和经营公司等产业实体,推动体育企业连锁经营。建 立和完善各项体育设施,重点建设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等基础设 施工程,承办好九届全运会。   (九)文化娱乐业   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南 国特色的文化服务体系。“十五”期间,建成和完善省、市、县、乡(镇)、街 道(村)各级的艺术、社会文化、文化市场、公共图书馆、电影放映和文物博物 等六大骨干网络。加强新闻出版物的流通领域建设,重点建设新华书店农村发行 基层网点。积极扶持报刊杂志、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   基本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效益明显、辐射力强,在国内具有较高 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在积极扶持公益型文化事业的 同时,积极引导若干行业或领域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充分挖掘文化娱乐业本身 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加快商品性质明显的门类和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大力发 展会展业。在电影、电视、艺术表演、新闻出版等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自 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组建一批富有生机活力的报 业、出版、图书销售、影视、音像和娱乐等文化领域的企业集团。实行以历史文 化名城拉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大力拓展境外文化市场,加 快构建粤港澳文化交流网络。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境内外机构、 企业、个人依法投资和经营文化产业。逐步扶持发展和规范文化中介机构,培育 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加强市场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十)农林牧渔服务业   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实 施种子工程、养殖业良种工程,健全以良种繁育供应为重点的产前服务体系。建 立健全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的监测和管理体系,实施对农产品质量的规范化 管理,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名牌农产品的认定工作。建立和完善 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农业科技推广咨询系统、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系统、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业预报预警系统,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准确 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以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为基础,建立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以及良种繁育 推广中心,加强农技、畜牧、水产、农机、经营管理等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体系建 设,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 “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加强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 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特别是建设好国家级、省级产地农产品批 发市场以及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流通协 会等,鼓励农民加入农产品流通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较 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五、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规划管理和政策引导   研究制定可操作的、符合国际惯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第三产业发展 政策。加强和改进对第三产业工作的管理。计划部门要发挥对第三产业总体指导 和综合协调的作用。做好各行业规划和政策衔接,促进政策合力的形成。制定引 导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深化价格、投 资、财税、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重点抓好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清除束缚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二)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不断完善全省交通、电力、通信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发展资本、 土地、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完善经济法规体 系,建立规范的收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对企业的规费和税收征管,增强服务意 识,提高办事效率。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深圳)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鼓励发展 科技风险投资。   (三)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进入市场竞争   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改革步骤,加大对垄断行业改革力度,清理和取消妨碍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限制,逐步打破电信、铁道、市政、教育、卫生、文化 等行业国有经济的垄断局面。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放宽行业准入限制,鼓励和促 进集体、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经 营一般商品的国有及集体流通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参与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 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四)积极推动经营性领域实行产业化   建立良好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合理划分第三产业中的经营性和公益性行业, 不同性质的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社 会公共服务,扶持公益性行业发展;经营性行业要全面推向市场,政府要逐步减 少并直至取消补贴;以公益性为主又兼有经营性的行业,应合理区分商业性业务 和公益业务。   积极推动非义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等产业的形成,鼓励社会办 教育、文化、体育、医院和研究所,培育以民间投资为主的经营主体。加快企事 业和机关后勤服务改革步伐,打破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机关和企事 业单位服务部门与“母体”剥离,把隐性的服务业转化为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 业。   (五)全面推进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   以我国加入WTO为机遇,不断拓宽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外贸经营、 商品流通、社会中介服务、旅游等领域的开放程度。加快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 民待遇。积极争取商品批发业对外资开放;争取零售业、旅馆业等行业外商独资 经营试点;扩展合资经营旅行社试点;争取允许外商投资和经营社会中介服务和 技术中介服务;争取对快递服务及电信服务中的增值电信服务部门进行中外合资 经营试点。凡是允许外商投资和经营的领域都允许民资投资和经营。   推动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促进内资企业向外商转让企业股权或项目 的收益权和经营权,鼓励引导外资以并购、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造, 促进国企改革和转制。   (六)继续完善第三产业价格形成机制   健全政府在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行业的价格调节机制,全面实行价格听证会 制度,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理,放开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七)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第三产业各行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促进信息网络技术 向第一、二产业各个领域的辐射和渗透,最终实现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紧跟全球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以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技 术和软件为载体,推进信息网络化、网络大众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电信、 农业、商业、运输、旅游、文化、卫生、房地产等行业的现代化水平。通过深化 科研体制改革,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八)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适应信息化、专业化的需要,加快改善人才培养和招募机制,大力引进高科 技人才,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根据第三产业 发展需要,合理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加强专业人员培训,特别是信息、法律、 会计、审计和咨询等新兴行业的人才培养。重视引进技术人才,提高第三产业人 才的整体素质,大力培育和完善劳务市场,发展职业介绍,职工技术培训等社会 服务,引导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九)加快城市化进程   完善大中城市功能结构,加快发展小城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强化 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发展和完善珠江三角 洲城市群,提高城市化质量。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自下而上地依次放 开小城镇到大中城市户籍管理。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加快制定土地管理、住房、医疗、劳动就业、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新 政策。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发展一批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中心城 镇。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城市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把一些城市分别建成为商业、 外贸、交通、信息、旅游、文化等服务业综合中心或部分集成中心。合理调整城 市产业结构和布局,具备条件的大城市要合理形成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等服 务业聚集区域,中小城市要因地制宜发挥经济辐射和服务功能,乡镇企业相对向 小城镇集中。   (十)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   抓紧清理过时的抑制汽车、住房等消费的政策规定,制定新的扩大消费的政 策和措施。加强对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行业的宏观管理,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和走私力度,治理乱收费,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者信 心。逐步建立收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物价联动的收入增长机制,稳定人民的收 入预期。建立目标责任制,实现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全社会目标。推 动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尽快制定我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继续规 范农村各项税费的收取标准和收取方法,加强检查监督,在农村逐步推行费改税。 对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必须严肃查处。加大宣传,引导消费者改变观 念。建立规范抵押物登记、评估、拍卖管理制度,扩大汽车、住房、旅游、耐用 消费品、教育等信贷消费。通过发展旧货业、租赁业和拍卖业等,为耐用消费品 的更新换代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加强对汽车购买和使用过程中 各项收费的管理,避免重复收费、过高收费、乱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完善城 市道路和停车场等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交通管 理现代化。   (十一)加快法制建设   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 法律法规,对第三产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价格收费、产权管理、监督管理、 奖惩办法、职业道德以及纠纷仲裁等,做出明确和合理的法律规定,依法规范企 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坚持严格执法,监 督企业依法经营,政府依法行政,监督部门依法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图一)1978-2005年第三产业年增长率

(图二)1990-2000、2005第三产业增加值

(图三)1990、1995、2000和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

(图四)1990-1999、200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