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6939748/2001-00072 分类: 科技、教育、通知
发布机构: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01-05-28
名称: 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的通知
文号: 粤府办〔2001〕38号 发布日期: 2001-05-2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1-05-28  浏览次数:-
粤府办〔2001〕38号

━━━━━━━━━━━━━━━━━━━

 
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十五”重点专项计划《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

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目  录  一、发展环境  (一)国内外发展背景

  (二)“九五”发展回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指导方针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方针

  (二)奋斗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设华南区域信息交换枢纽中心,发展和繁荣现代信息服务业

  (三)建设华南区域电子商务中心,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四)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础,促进信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建设软件产业基础,促进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尽快上档次、上规模

  (六)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础,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七)建设政府与社会事业信息网络,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  四、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二)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技术创新

  (三)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五)建设示范工程,实行分类指导,区域推进

  (六)实施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七)强化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和信息工程的质量监督,为加入国际竞争争

     取有利地位

  (八)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九)加强法制建设和安全保密工作,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粤港澳台合作与交流

  (十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

求,在已经实施的《广东省信息化总体规划纲要》的工作基础上,根据《广东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当前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实际,

编制《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  一、发展环境  (一)国内外发展背景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信息化发展纲

领并付诸行动,发展中国家亦不甘落后,研究和制定了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化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和人才的

优势,迅速抢占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其目的是要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主

动。发展中国家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有出路。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发展将进一步融入世界体系,

对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来说将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据专家预测,在未来一、二

十年里,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世界经济的龙头产业地位,到2005年信息产业

销售额可达1.8万亿美元。

  但是,加入WTO后,国外大公司将全面进军我国信息产业市场,对我省的

信息产业,尤其是对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和系统集成业将产生很大的冲击。特别

是按照我国已签定的信息技术协议(ITA),在2005年前信息技术产品的

关税将逐渐降为零,这对我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国内方面,我国已明显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国家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

划,并加强了对全国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各省市也迅速行动,纷

纷提出各自的发展计划。不少省市都将信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积极采取对策推

动信息化发展。可以肯定,“十五”期间,国内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迅速发展的

态势。巨大的国内需求,对有相对优势的我省信息产业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特别

是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随着兄弟省市的迅速发展,

国内在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我省将面对更多强劲对手,

竞争压力将加大。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广东

要顺利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必须采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行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

关键作用的战略。

  (二)“九五”发展回顾

  “九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率先成立了省信息化工

作领导小组,将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加快了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

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省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2000年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

值大约3000亿元(全社会口径),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九五”期间年

均增长28%左右。主要优势领域是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

产值居全国同类产品前5名的有程控交换机、微机、电话机、彩电、片式电阻电

容等近百个品种。我省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企业,在2000

年度全国电子100强中广东企业有21家,其中前10名中占了3家。

  2.基础通信、广播电视网络初具规模。建成了电信基础通信网络体系。全

省电信基础通信网络覆盖所有市、县、乡镇,能够提供话音、数据等通信服务。

拥有广州、汕头两个国际卫星地球站和一批卫星地球站。基本建成了广播电视专

用传输网络。该网连接了全省21个地级市、18个县,能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传

送和部分数据通信业务。另外,还有电力、交通等专用通信网络,同时积极进行

资源整合,着手推动宽带IP网络的建设。

  3.计算机信息网络高速发展。形成了以科技、邮电、信息、广电、教育为

代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速互联,大大促进了网络应用和

资源共享。2000年底全省网络用户人数大约为218万,是全国第二大的网

络用户群。

  4.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电信服务业各项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2000

年,电话普及率38.8%,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占全国的1/10、

1/6。全省4000多个邮政服务营业点逐步实现电子化、网络化,通邮率及

邮件准时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广播电视业迅速发展,现已实现行政村“村村

通广播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96.2%,电视人口覆盖率96.6%,全省

有线电视用户超过700万户,占全国1/10。信息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

中介咨询等信息咨询服务业正在兴起,信息内容业也正在形成。

  5.软件产业蓬勃发展。2000年全省软件及系统集成业年产值约150

亿元,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我省软件产业以应用项目专门定制为

主,目前工商登记的软件企业数量约1600家,占全国的1/3,从事软件开

发的专业人员的4万人。

  6.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取得成效。2000

年底,全省银行卡发行量超过2200万张,省内18家商业银行卡实现联网。

全省90个市县已经开展电子结算业务,大大加快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全省国税

系统实施“粤税工程”,目前用计算机管理的纳税户达到106万户,处理的纳

税额为525亿元。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受到重视并逐步展开,目前40%以上的企业已

开展了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

系统(CIMS)、因特网(INTERNET)等应用。电子商务应用开始起

步,已初步建成全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和电子商务支付网关系统,相配套的物流

配送系统也逐步形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缺乏统筹规划与整

体协调,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比如,虽然基础通信主

干网发展比较快,但由于行业的垄断经营格局未完全打破,多元化融投资机制尚

未形成,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未能发挥出来,社会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

积极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引导和利用,致使一方面是基础设施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又出现用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特别是在宽带接入网方面,未能

适应发展的需要,加上资费过高,大大影响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

  2.创新能力不强。我省信息产业产值很大,但增加值不高,主要是因为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不多。企业创新开发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

大差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研发资金投入少,创新开发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特别是集成电路、软件和系统集成业还较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的需要。

  3.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信息网络应用主要还是停留在洲览信息上,未能与

生产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电子商务还处于尝试阶段,网络的普及率还比较低。

各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

利用,缺乏资源共享意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方面,无论是广度还

是深度都还不够,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4.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政策还很不健全,

这也是制约信息化发展主要因素之一。例如,没有相应的电子商务法规,电子商

务的应用就很难真正开展起来。

  5.人才短缺。我省原来吸引外地和国外人才的一些优势正逐渐减弱,国内

外对信息化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加上受本地培养能力的限制,在较长一段时

期内,信息化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人才是制约我

们信息化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6.地区发展不平衡。我省地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珠江三角

洲和经济特区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不少地方在全国都居于领先位置。一些偏远

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都还比较低,信息基础设施还很薄弱。  二、指导方针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方针

  总方针是: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的产业化和产业

的信息化为主线,采取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坚持以

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和政府大力扶持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

业。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

的过程中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社会生

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鼓励“联合共建、互联互通”,避免重

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2.坚持“以点带面、讲求实效”,通过示范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渗透,讲求应用实效,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改造,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3.坚持“鼓励创新、扶优汰劣”,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产品,扶持核心企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鼓励利用自主开发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软件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

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迈进。

  4.坚持“合理布局、区域推进”,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带动东西两翼和

北部地区的发展,逐步实现分层次的技术、产业转移和提高,实现全省信息化建

设的共同发展。

  5.坚持“扩大开放、破除垄断”,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前提下,扩大信息

产业对国内外的开放程度,着力破除行业垄断,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

  (二)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好“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个基地”。一个平台

是建设好我省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两个中心是把我省建设成华南区域信息交

换枢纽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三个基地是把我省重点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国际

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国内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内先进的信息技

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在此期间,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整体水平力争接近发达国家水

平;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挥良好作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效果明显;政

府、社会和家庭信息化的水平显著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和技能有很大提

升;信息化建设环境明显改善。到2005年,达到如下指标:

  ——信息化指数53;

  ——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

  ——网络用户超过1000万户;

  ——企业上网率达60%;

  ——电话普及率6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40台。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一个以现有基础电信传输网、有线电视传输网和正在建设的宽带IP网

为基础的、以IP技术为融合点的高性能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促进网络的互

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公用性基础设施,包括无

线电管理监测网等。

  建设重点包括:

  ——加快建设宽带IP网络。建立以第二代互联网技术为标准的宽带IP网

络,联接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重点,东西两翼并举的新一代

光纤传输网络系统。骨干传输容量每对光纤达80GBPS至400GBPS,

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多样化的接入方式,形成主干无堵塞、接入方便的以IP为

基础的宽带骨干网络系统。

  ——加快基础电信传输网的改造。继续保持较快的速度建设基础电信网,预

计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2万公里,数字微波线路长度为2万公里,推动传输网向

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包括:珠三角全光传输网络工

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全光网络,利用光交叉连接实现光路调度和光层面的

自动保护;珠三角宽带信息综合传送网,建设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覆盖珠江三

角洲的宽带信息综合传送平台,承载宽带多媒体通信业务和综合信息业务。

  ——完善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广州等中心城市有线广播电视接

入网络的结构,增加光节点提高HFC双向传输的质量,逐步开展数字化节目的

传输。完善全省光缆骨干网络结构,完成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骨干电路数字化改造,

采用先进技术初步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多媒体网络。

  ——初步建立宽带接入网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光纤到桌面、家庭工程,

建设光纤接入网。跟踪国际上先进的网络接入技术,积极探索宽带网络的不同接

入方式,各种宽带接入方式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初步形成有序竞争的宽带接入

网络运营市场。

  ——建成无线电监测网络系统。建成一个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基本覆

盖全省重要空域的无线电监测网络,实现与国家及全军的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监测

站联网操作和数据共享。建立一个国家级无线电设备检测实验室和多个无线电设

备检测实验室。建成一座国家级无线电监测站,争取加入国际无线电监测网。加

强无线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推动无线宽带接入网的应用。

  (二)建设华南区域信息交换枢纽中心,发展和繁荣现代信息服务业

  进一步加快邮政、电信、广播电视业、信息内容业、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业

的发展,开拓信息服务市场、增加附加值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速发展以现

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的新兴领域和新业务。建设国家级信息网络互联

交换中心,促进资源共享,把我省建设成华南区域信息交换枢纽中心。

  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

  ——建成国家级信息网络互联交换中心。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信息网络的互

联范围,建设信息网络互联交换中心。实现省内各网络的互联互通,同时为华南

地区的信息网络提供互联服务,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国家级国际互联网交换中

心的建设,支持中国联通、中国网通通信网络国际出入口局的建设,争取信息网

络互联交换中心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互联交换中心直接联接,形成国际上

有一定影响的信息集散地。

  ——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业。继续发展和壮大科技、邮电、信息、广电、教

育等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扶持一批省内网站,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信息服

务,使我省的网络应用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紧跟国际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潮流,推

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不断开拓信息网络服务业的新业务和新领域。

  ——信息咨询服务业。促进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发展人才交流、技术引

进、贸易顾问、工程中介和房地产中介等中介性信息服务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

有形中介市场和无形的网上中介市场。加强投资咨询、法律服务、会议展览和技

术培训等咨询性信息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扩大经营规模,争取建

成若干家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咨询服务企业。

  ——信息内容业。发展以知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信息内容业,加

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采集、加工、传播等各个环节的产业化步伐,促进信息内

容业的产业分工,扩大信息内容业的产业规模,为社会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重

点发展以计算机光盘、VCD、DVD、数据库、网络媒体等为载体或形式的产

品制造、加工、传播和出版业。

  ——邮电通信业。在通信业方面,继续发展传统电信业务,大力拓展欠发达

地区市场,加快从拓展电话业务为主向拓展信息服务业务为主转变,加快从传统

的窄带电话通信网向宽带高速信息通信网转变。到2005年,电话用户数达

5000万户左右。在邮政业方面,初步形成以实物传递类、金融服务类、集邮

类、电子邮政类业务为主体,多种业务互为补充的邮政综合业务体系。

  ——广播电视业。逐步更新现有的模拟电视设备和系统,向全面数字化的高

清晰度电视方向迈进。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的巨大资源,提供声音、图像、数

据和多媒体等增值业务。开展多媒体网上广播电视,发掘广播电视新的业务增长

点。开发广播电视副加信道的频率资源,建立广播中心音频网络系统及大型音频

数据库,推进数字音频、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

  (三)建设华南区域电子商务中心,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结合国家规划,建立我省电子商务框架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认证

和支付手段,建立与电子商务应用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充分利用我省发达的

经贸基础条件和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环境,把我省建成华南区域电子商务中心,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建设重点包括: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完善广东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并以此为

依托建立起我省电子商务认证体系,解决交易过程中的网上身份认证、密钥管理

和信息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建立数字证书的登记、审批、发放、废止、查询、管

理等运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的多级信任机制,逐步形成全

省的多级认证体系。

  ——建立和完善网上支付体系。根据我国金融体制的实际情况,在金融电子

化的基础上,推动银行信用制度的发展,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方法和途

径,与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密切配合,建设电子商务支付网关,在试点的基础上,

逐步推广应用,形成网上支付体系。

  ——建立和完善物流配送系统。鼓励邮政、交通、铁路、民航、商储等行业

的企业开展物流配送业务,打破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按照专业化、一体化、标

准化的要求,建立具有多种功能的与电子商务应用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

  ——抓好国家列入省级试点项目的“广东省电子商务系统工程”。努力探索

电子商务发展应用经验,开展电子商务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和国际合作交流认证,

发展对外贸易的电子商务。

  (四)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促进信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集中力量作大作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择优培植20家掌握核心技术、具

有国产品牌、在国内有明显优势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通过技贸结合、资本

经营、资产重组、科技创新等途径,使之成为我省乃至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骨

干企业,部分成为有世界影响的跨国公司。

  重点发展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信息

家电产品。特别是引进境外有经济技术实力的大企业或投资机构在我省建立先进

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实行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开发相结合,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

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有重点、有层次地快速协调发

展。通过合理布局,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惠州为重点,以优势重点企业

为基础,把我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国际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

同时,借助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山区信息产业

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我省信息产业向更高层次全面发展。预计到2005年,

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8200亿元(全社会口径)。

  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是:

  ——通信设备方面。加速有线通信设备的主导产品换代和上档次,发展数字

综合业务网、数字移动通信网和IP网等网络核心技术与设备,抓好数字移动通

讯产品国产化建设项目。

  ——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方面。发展微机、中西文终端、光盘驱动器和扫描仪

等,力创我省微机品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

为国外集成电路生产线落户我省创造条件。

  ——网络产品方面,发展各种网络系统技术及设备、电子金融技术和设备、

IC卡技术与设备。

  ——视听产品方面。加速现有优势产品的升级换代,发展新一代数字化视听

产品和大型视频彩电系统,抓好专用IC芯片的设计和关键配套件的开发和产业

化工作。

  ——基础元器件和电子专用设备方面。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特别是制约我

省电子整机主导产品发展的关键元器件,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数字化、高性能、

自动化、智能化的电子专用设备及仪器。

  ——加快建设“广东光谷”。“光谷”以广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地区为腹

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光子产业带,成为国际光子产业重要生产制造中心、

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十五”期间内,重点建设光电子技术转移与产品交

易中心、光子技术产业研究开发中心、光电子产品测试论证和监测服务中心、光

电子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光电子企业。

  (五)建设软件产业基地,促进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尽快上档次、上规模

  软件及系统集成业要以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普遍深

入应用为契机,以企业为主体,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开创主导品牌,重视

技术创新,加强合作研发,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迅速形成产业规模,依托我

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人才、技术和区位优势,把我省的珠江三角洲建设成国内

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为我省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我省新的经

济增长点。到2005年,软件及系统集成业产值力争达到800亿元左右,占

国产软件20%左右的市场份额,拥有50个行业专用软件产品,10个通用型

品牌软件产品。争取有10至20家软件企业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脐身国内

大型软件企业行列。

  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设软件园。建设好广州、深圳、珠海、南海等地现已建设起来的软件

园,在这些软件园的基础上,以省内大中型软件企业为依托,充分利用宽带光纤

网所提供的条件,联接省内、省外乃至国外软件企业,发挥整合优势,迅速提升

我省的软件产业水平。

  ——开发应用软件和嵌入式系统软件产品。立足于应用和服务,重点发展通

信、交通、金融、财税、教育、多媒体、安全保密等应用软件,开发拥有巨大市

场潜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共性软件产品。支持开发市场

急需的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等。支持发展拥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中文信息处理平

台、软件开发与评测平台等。

  ——大力推进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改进软件的传统开发方法,大力推进软件

的工业化生产,鼓励软件加工和出口。积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品牌的

软件,择优扶持10家重点软件企业,促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软件大企

业,支持其在外设立分支机构,使之成为我省软件企业的对外窗口。

  ——建立软件研发中心和创办软件学院。依托大型软件企业,联合科研机构

和高等院校,组建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开展核心软件技术的研究。加强

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特别是要创造条件让国

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软件企业在省内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省内著名大

学创办软件学院。

  (六)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企业信息

化,带动产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特别是利用我省珠江三角

洲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优势,把珠江三角洲建设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技术推

广应用示范基地,切实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产

业的技术水准。

  建设重点包括:

  ——农业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业专

家系统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立农业宏观决策系统、农业

资源环境系统、防灾减灾管理系统和农业科技管理系统等,促进农业管理现代化;

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全面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村经济信息,并在

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预报和防治系统等,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

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以省重点扶持的50家农业龙头

企业、珠江三角洲1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托,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

地,加强农业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

  ——工业领域的信息化改造。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

和升级的关键,要实现制造业的现代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全面改造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在制造企业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

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

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等,将制造业的加工、成形、装配和测量等制造过程的

传统手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在有条件的工厂企

业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制

造,从生产到库存、财务、质量、设备管理和市场等全过程的计算机化;通过计

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II)、业务流程重组

(BPR)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应用,改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强

企业管理现代化。在全省各个不同行业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逐步推广。

  ——金融领域的全面信息化。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基础,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发展网络银行以及其他以网络为基础的银行新业务。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继续

扩大各商业银行卡互联,积极探索新的结算工具。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企业

和个人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

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建立个人信用资料库,促进个人信用消费的发展。

  ——其他传统产业包括建设业、外贸业、交通运输业、传统商业等的信息化

改造。建设业领域的信息化主要是逐步推广建设工程项目的网上公开招投标;做

好智能大厦和智能化小区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推广和普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CAC)等。外经贸领域的信息化重点是建

成一个覆盖外经贸系统各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帮助企业开拓国际

市场,促进我省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开展网上招商活动;建立一批重要的

外经贸信息库等。交通运输业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以信息化带动交通现代化。建立以高速公路为基础的长途运输线路,提供监控、

收费、管理等数据传输通道。运用信息流优化物资流,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传统

商业流通领域的信息化重点是商场管理自动化和商业流通信息网络的建设等。

  (七)建设政府与社会事业信息网络,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

  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和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把政府信息化提

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满足政府履行职责,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决策的需要,

满足社会各界对政府信息和服务的需要。开展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成一批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公益性信息库,全面推动社会信息化,提高

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建设重点包括:

  ——加强政府信息网络建设。在省政府、各地市政府、各部门内部信息网络

的基础上,建设党政系统内部专用信息网络。加强政府上网工作,政府各部门都

要通过政府网站将政务信息、政府公告、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政府采购、宏观

经济信息等向社会公开,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问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加强办公自动

化工作,促进政府业务规范化、制度化,促进政府业务管理的重组优化。建立政

府信息公开制度和信息主管制度,使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范化、制度化。建

立与政府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密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者、建设者和应用者

的安全保密责任,在各个环节上建立健全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做到真正应该保密

的信息严格保住,能公开的信息尽量公开。此外,建设好我国十大新闻网站之一

的南方网。

  ——推进财税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是建设省、市、县、乡(镇)四级财政和

税收计算机信息网络,开展办公自动化、综合信息及数据查询、业务管理等方面

的应用。地级市和1/3以上的县级财政部门要实施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

动化系统,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数据及时更新的财政信息资源库。建立和完

善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的省、市、县、中心所(分局)四级计算机网络,推广统

一软件系统,以大型数据库为依托,对外建成一个既严密又方便纳税人的科学税

收征收管理系统,并与工商、银行、外管、外经贸、海关等相关部门联网,逐步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税收监控系统;对内建成一个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管理科学为一体的行政管理系统。

  ——推动教育信息化。要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及网络教育,把信

息技术教育列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建设宽带高速的广东教育和科研信

息网,到2003年,全省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绝大部分中小学、其它地区

的重点中小学等将加入广东教育和科研网。到2005年,力争所有的中小学都

将加入广东教育和科研网,完成“校校通”工程。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和

远程教育,通过宽带高速信息网以及学校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来全面推动学校教育

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加快公安系统信息化建设。完善公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

立全省公安综合业务通信网、公安350兆无线通信指挥调度主干网,提高全省

公安信息通信网络技术水平及其整体效能;全面推进户籍管理、刑事侦察、出入

境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等公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公安综合信息查询

系统,实现公安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综合利用;建立全省公安信息化体系总体

架构,实现各警种“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目标,提高公安机关的

战斗力。

  ——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将社会保

障有关业务包括社会保险、劳动事业、民政事业等全部统一起来。根据社会保障

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分步逐级建设,全省建

立统一的业务平台,各相关业务部门的业务管理在这个平台上运行。实现社保资

金的社会性发放,逐步建立社区服务网。

  ——建设公益性信息库。重点开发建设一批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

响的基础性数据库,包括:政府类的政策法规数据库、统计信息库等;基础资源

类的国土资源数据库、人口信息库等;科技教育类的科技文献信息库、基础教育

数据库等;社会文化类的数字图书馆、影视资料库等。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交换

服务中心,提供各领域公益性信息资源的链接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数

字广东”系统,建设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网站,面向全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探索公益性信息库的建设和运营机制,使之良性发展。  四、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和整体优势。在大力推动信息化的同时,我们

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各级政府对信息

化建设的领导,加强对各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好统筹规划。要求各地都

要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实施。

  (二)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技术创新

  根据国际、国内的情况,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选择我们的重点领域,做到有

所为,有所不为。在电子元器件方面,继续发展片式元器件,同时要放宽政策条

件,吸引外商引进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鼓励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在软件业

方面,要采取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软件企业的成长。特别是鼓励面向工业企业应

用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既可以扩大软件企业的发展,又可以提升工业企业的素质。

在电子信息产品方面,要继续发展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

设备,以及多媒体计算机、数字式视听产品等。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采取

扶持政策引导他们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方面,要积极推广CAD、CIMS、MRP一II等先进技术,鼓

励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技术创新要坚持以企业为

主体,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结合。

  (三)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积极支持国家已经批准的电信运营商在我省境内发展,尽快形成有效的市场

竞争格局。积极探索信息基础设施在统一管理下,实行适度的开放,按“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信息基础设施市场。特别是争取国家的支持,

先在用户接入网、住宅小区网上开展试点,积极推动“三网(电信、电视、计算

机)”融合。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政府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渠道融投资体制。以市场为

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筹集信息化建设资

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来广东设立机构发展业务,增加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

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重点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

开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和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等。

  (五)建设示范工程,实行分类指导,区域推进

  争取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围内开展一些信息化典型示范工程,通过示范

效应来推动信息化建设。比如,企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典型示范,重点行业、部

门或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域信息化或城市信息化的典型示范,社区服

务的信息化典型示范等。认真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已经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扩大示范效应。同时加强分类指导、区域推进,逐步把技术、产业分层次向东西

两翼地区和北部山区转移,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六)实施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根据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

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别是软件和系统集成电路发展的产业政策,引

导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方向。

  国家和省投资的信息产业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涉及保密的应优先由国

内企业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通过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在同等性

能价格比条件下,可考虑优先购买国内生产的装备、产品和服务。政府机构购买

的软件、涉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软件,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省内信息

市场要留有一定的空问支持省内电子信息骨干企业的发展。

  (七)强化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和信息工程的质量监督,为加入国际竞争争

取有利地位

  要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积极组织参与制定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工作,为加

入国际竞争争取有利地位。重点做好信息技术实际应用和应用对象的标准规范工

作,如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网络与接口标准化、信息流程标准化、软件工程标

准化等。此外,加强对重大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信息工程的质量

监督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计工作,特别是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测算工

作,为信息化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八)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加快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通过省内培养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相结合,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我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逐步形成不同层次、学科

设置较为齐全、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其次,大力引进人才,落

实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省外专业人才来粤工作,采取更为灵活优惠的政策吸

引海外优秀人才。第三,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企业建立人才

在职培训制度,通过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手段,强化以知识更新为主的继续教

育和培训工作。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简化引进人才的手续,加强人才智力的合作

与交流。此外,还应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

科技人员技术入股、股票期权分配,智力持股等制度。

  (九)加强法制建设和安全保密工作,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并且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

及时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包括: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因特网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等方面。此外,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

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特别是要严厉打击软件盗版活动,保护正版

软件市场,促进软件业的繁荣。要切实做好科技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建立和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经济利

益,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粤港澳台合作与交流

  加强和兄弟省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力吸引国外著名的信息技术企业到我省

投资设厂、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业务。鼓励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

对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利用港澳台的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及台湾在电子信

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促进粤港澳台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共同发展。加快与港

澳的信息网络互联工作,争取与港澳台合作兴办信息产业园区,鼓励企业间交流

合作。

  (十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

  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广泛宣传、普及信息化知识,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

积极参与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把信息技术知识培训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等各种

干部培训班的教学内容。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各基层都要普及信息技术基

本知识,并结合年终考核,制定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知应会标准。

此外,中小学校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要分期分批进行培训,

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