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以实际行动、工作实效奋力推动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肇庆落地生根、结出硕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近日,肇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玉印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肇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积极抢抓“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开发开放重大机遇,奋力书写肇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加快建设彰显中国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
推动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南方日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重大政治任务。肇庆将如何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吕玉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为我们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肇庆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对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迅速制定学习宣传贯彻方案,抓好学习培训、宣传宣讲、指导督导等各项工作,构建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学习宣传贯彻的工作格局,推动全市8800多个党组织、18万多名党员实现学习全覆盖。
要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宣讲行动,运用好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百姓宣讲三支队伍,按照“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体会”要求,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要求,落实好“1+1+9”工作部署,积极抢抓“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开发开放重大机遇,敢闯敢干、真抓实干、能干善干,加快建设彰显中国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为广东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作出肇庆担当和贡献。
要紧密结合肇庆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发展实际。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家园意识、担当意识、效益意识、底线意识,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抓好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力推动肇庆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抢抓横琴、前海开发开放新机遇
努力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肇庆所能所优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肇庆如何抢抓这一重大机遇,在大湾区建设中争先进位?
吕玉印:近年来,肇庆把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肇庆改革开放的“纲”,持续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不断发挥大湾区面向大西南的门户作用,举全市之力参与“双区”建设。下来,肇庆还要积极抢抓横琴、前海开发开放新的重大机遇,做到主动参与、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努力找准发展重点、找到在湾区的位置。
要深度嵌入大湾区高端产业链。坚持配套发展、补缺发展,积极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主动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溢出,深度嵌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吸引大湾区高科技企业孵化成果项目转化落户肇庆。树牢湾区意识、湾区标准,全力打造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等更多优质产业发展平台,努力打造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要全面接入大湾区快速交通网。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加快推进深江肇高铁、珠江肇高铁、深南高铁、肇明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西江“黄金水道”扩能升级,着力打造肇庆东站、枢纽机场站“双枢纽”,进一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
要加快融入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持续推动城市更新提质,加快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以及“一江两岸”一体联动发展。加快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设,尽快建成10所本科高等院校,加快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肇庆配送分中心等建设,全面加强西江流域饮用水源地保护,筑牢大湾区绿色生态屏障。
▶壮大“4+4”产业集群
尽快实现全市GDP超3000亿元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肇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肇庆将如何抓住产业建设“牛鼻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吕玉印:肇庆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产业,关键在产业,希望和潜力也在产业。近年来,肇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集中资源、集中兵力、集中精力实施产业招商落地,加快构建起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站在新发展阶段,肇庆要努力尽快实现全市GDP超3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00亿元的奋斗目标,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要集中兵力壮大“4+4”产业集群。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属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和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特色产业,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发展模式,大力引育一批引领性、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造血型项目,尽快培育形成2个产值超千亿、2个产值超五百亿和4个产值超三百亿制造产业集群。
要集中精力推动项目落地。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发展的招商、供地、配套、服务、落地“五个优先”机制,完善“双容双承诺”、产业项目预动工、一站式代办等制度,推动产业项目形成从对接到落地建设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努力实现全年新引进、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的项目分别达1000个、600个、500个、300个以上。
要集中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人才、园区建设等要素保障,大力破解土地、融资、基础设施、用工等难题,力争全年完成整理3.9万亩产业用地目标任务,确保“有好项目就有地、拿地即动工”。同时,牢固树立效益意识,坚持把土地、资金更多用到产业发展上,切实提升资源要素使用效率。
▶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肇庆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吕玉印: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汇聚民力。近年来,肇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圆满完成“四大创建”,创文测评群众满意度100%,极大提升了城市美誉度、宜居度和加快发展的自信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实现“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四会古邑碧道画廊等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
要立足基础民生办实事。加快推动“肇庆名厨”“肇庆工匠”“肇庆管家”三项工程,带动更多群众创业就业。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未来3年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79所、新增学位8.1万个,力争在全省率先取消义务教育“大班额”。大力实施常态化文明创建三年行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旅游振兴,加快建设美丽肇庆。
要聚焦乡村振兴办实事。积极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加快形成6个百亿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开展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建设更多美丽宜居乡村。
要守牢安全底线办实事。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抓牢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防汛救灾等工作,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七大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肇庆法治肇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上半年经济发展亮点
●全市GDP增长16.2%,增速排名全省并列第4,两年平均增长5.7%。
●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0.9%、29.1%、24.35%。
●新引进项目426个,计划投资总额905.8亿元,新增开工、竣工项目301个、265个,在建项目271个,实际建设投资总额320.6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全市35个行业大类中3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6.6%,增速排全省第3、珠三角第1。
●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5,水环境质量在全国排名第14。
●全市46所学校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实现扩容提质。“肇庆名厨”“肇庆工匠”“肇庆管家”三项工程累计培训18.4万人。
工作清单
●积极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主动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溢出,加快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设。
●集中兵力壮大“4+4”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全年新引进、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的项目分别达1000个、600个、500个、300个以上。
●全面接入大湾区快速交通网,加快推进深江肇高铁、珠江肇高铁、深南高铁、肇明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西江“黄金水道”扩能升级。
●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深入推进“放管服+数字政府”改革。
●加快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加快构建“一带一廊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旅游振兴,实施旅游振兴“十大行动”,全力打造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加快形成6个百亿农业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未来3年计划投入62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79所、新增学位8.1万个。
●深入实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好市委“1+4+1”工作机制和市政府效能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