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2023年广东两会专题 > 媒体关注

如何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代表委员集思广益献良策 科技助力激活岭南文脉

时间 : 2023-01-12 10:18:38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文化自信自强,高水平谋划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抓好文化强省“六大工程”建设。从岭南文化“双创”到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今年参会的代表委员们有哪些“文艺”心声?带来了怎样的良策实招?

  “加快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加大对非遗保护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建议成立广东省文物考古标本馆”……“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备受今年参会的代表委员关注。

  随着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迈入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发掘、激活岭南文脉,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一些代表委员展开热切讨论,集思广益献良策、谋实招。

  数字化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保护行业相对小众,希望各位艺术大咖能够关注我们文物保护工作,向全社会推广考古背后的故事。”1月11日上午,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的分组讨论现场,省政协委员,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分享了自己从业多年的观察和感悟。

  过去5年来,广东涌现了一批重磅考古发现:英德青塘遗址、“南海I号”沉船水下考古项目等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逐渐揭开岭南文明发展脉络的神秘面纱。

  “与此同时,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仍存在区域不协调的问题,数字化建设存在短板。”曹劲建议,切实完善文物信息资料建档工作,推动建设全省的文化遗产大数据中心,利用“互联网+文物”“科技+文物”建立数据库,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地方国土空间规划。

  省人大代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同样提出了“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观点。她介绍,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曾引入科技保护手段,先后建设了“陈家祠古建筑安全动态监测系统”“陈家祠文物预防性保护智能监测平台”,通过三维扫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蚁病害监测等多种手段,为陈家祠的古建筑群竖起一道隐形的保护屏障。

  “科技手段的引入,实现了古建筑结构动态变化情况的信息化、实时化,大大提升古建筑保护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可以考虑在全省层面进行推广,更精细化地保护不可移动文物。”黄海妍建议。

  省人大代表、广州图书馆馆长兼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主任方家忠也表示,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可以从数字技术应用方面深化推进。在传统的古籍研究领域中,往往需要研究者在浩如烟海的史籍里寻找学者、文献之间的传承以及文化共同体等关系,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如果引入数字技术,比如知识图谱技术,将更加高效地梳理、呈现这些关系。”

  这类现代科技的应用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投入,方家忠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让传统文化的保护‘别开生面’,我们可能取得意料之外的成果、发现”。

  现代化视角演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黄海妍以博物馆文创为例说,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推出的“网红”创意文创产品已经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为了让更多游客通过陈家祠认识、了解岭南文化,我们也设计推出了陈家祠建筑积木等文创产品。近4年来,共计售出了超33万件文创产品。”黄海妍建议,让岭南文化“活”起来,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加强梳理和研究,洞察当下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追求并与之结合。

  而在江门市博物馆,一款基于华侨文化题材研发的剧本游自2021年推出以来,每期名额都“秒空”,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充分发挥华侨文化资源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作用,除了要加强华侨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也要创新华侨文化资源的活化途径,合理利用新的技术、理念和形式为文化推广提供新的活力。”省政协委员、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高东辉说。

  “支持弘扬以龙舟、粤剧、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可以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层面来共同合力。”省人大代表,东莞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建议,联合粤港澳三地申报“赛龙舟”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升大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曹劲也呼吁,推动高水平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标本馆和考古基地建设,力争打造成在文物标本保护、研究、展示、交流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文物考古、保护、科研中心,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和人文湾区建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