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广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精准化、直接化、均衡化

时间 : 2022-09-23 09:53:28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走进开平市金箩米业有限公司的加工生产车间,生产线上机器轰鸣,一批批稻谷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大米。该公司总经理梁伟明介绍,每到收粮旺季,要准备充足的现金收购稻谷。如果资金没有保障,心里就没有底气。而近日一笔450万元的银行贷款让他“底气十足,车间开足马力在生产”。这笔资金由粤财普惠金融(江门)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担保增信,背后是广东新型的“政银担”合作机制提供了增信作用。

  本固木茂,源浚流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金融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服务实体质效不断提升,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量稳,结构优,广东金融形成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银行业投向实体经济贷款年均增长11.2%;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185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0倍;境内上市企业数量比2012年末翻了一番……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广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十年跨越。

  新理念

  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韶关市丹霞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昔日被洪水淹没的辣椒田和玉米地,如今已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瓜田。夏季时,丹霞女公司2000多亩蔬菜遭遇特大洪水,一次性损失六七百万元。该公司负责人申丽萍想到刚买的保险就放下心来:“5月份买的保险,6月份就赔了,理赔非常迅速,真是雪中送炭。”

  丹霞女公司的遭遇,折射了广东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适配度的提高。曾经,广东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广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020年6月,广东多部门联手多维度搭建起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仅两年时间,广东农业保险取得跨越式发展——地方特色险种近200个,农业保险支付保险赔款90亿元,受益农户1072万户次。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

  在这十年里,新发展理念贯穿广东金融业的运行,引领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坚持‘有保有压、有升有降’,打好防止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组合拳。”“加强广东期现联动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实体企业风险管理和大宗商品稳价保供。”诸多政策指引见诸报端。

  长期观察广东金融发展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认为,广东金融改革与发展都是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出发这条主线。“广东千方百计引导社会上相对分散和无序的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企业,并最大限度遏制住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政策引导下,广东金融资源的流向日益改善。一季度,广东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2446亿元,是去年同期增量的两倍。“制造业贷款已经成为分行的第一大贷款行业。”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3月末,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2197亿元,较年初新增414亿元。

  新作为

  破题融资难点堵点

  理念一变天地宽。围绕抵达实体经济的融资痛点、难点、堵点,广东着力精准破题。

  近日,珠海一生产销售化妆品类的高新技术企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珠海华润银行申请了300万元贷款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由于此前从未申请过贷款,该企业负责人十分忐忑,然而“不到5天时间贷款就批下来了”。

  支撑该企业顺利申请到贷款的是“珠三角征信链”。据介绍,该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促进珠三角地区征信领域的互联互通。通过区块链技术,链接征信服务各方,“珠三角征信链”向查询机构输出全方位、多维度的征信服务,助力用户画像,大大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为守信企业获得融资便利奠定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珠三角征信链”共上链企业227.64万家,上链信用信息5908.16万条,为207家金融机构累计上链授权9.77万笔。

  针对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广东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引导机构不断完善正向信贷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信贷人员“敢贷”积极性。

  以广州农商银行为例,为确保营销人员敢贷、愿贷,该行修订普惠小微业务尽职免责制度,采取了强化考核激励约束、建立普惠小微贷款审批“绿色通道”等系列配套措施。

  一线客户经理的感受最为敏锐。“我们的考核中的制造业、小微、普惠、绿色等领域的权重占比增加了,考核条目非常细致。我们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也要掂量一下,业务是不是符合政策大方向的。”广州农商银行从化支行客户经理彭骞如是说。

  有效引导之下,广东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末,广东基础设施贷款余额、制造业贷款余额、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5年来规模均翻了一番。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77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达35%,贷款户数达到249万个。

  不少科技企业手握“金山”待掘,如何让“知本”转为“资本”成为另一道待解的难题。

  今年7月,中国银行横琴分行成功落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笔500万元科创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受惠的是一家拥有10余项国家级专利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行横琴分行以知识产权质押的担保方式为企业核定5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额度并实现贷款投放。

  注册制改革让一大批广东优质企业乘风而起,迎来产业升级的新机遇。2月21日,百奥泰“喜提特别入场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这是全国第二家、广东首家未盈利而采用第5套上市标准的科创板企业。

  未盈利而上市,百奥泰受惠于资本市场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这意味着前期研发投入大、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的高科技企业可以进一步缓解研发资金压力。“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成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引擎。”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介绍,十年来,广东境内新增上市公司492家,IPO(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金额3957亿元,家数和金额均居全国第一。

  新成果

  不平衡不充分得到改善

  十年里,广东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持续深化。

  “围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需求,广东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于海平如是表示。

  直接融资的占比在不断提高,永顺生物副总经理兼董秘吴子舟对此深有体会,如今的他忙于接待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机构投资者。2021年10月,证监会正式发布北交所主要制度规则,新三板精选层68家公司全部平移进入北交所。永顺生物由此顺利成为首批登陆北交所的上市企业之一。

  永顺生物走向资本市场,既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风来”,也与广州积极培育上市后备军团分不开。按照广州推进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行动计划,广州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上市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妥善解决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尽快达到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等。

  在“领头羊”之外,广东各地纷纷吹起上市“冲锋号角”,东莞的“鲲鹏”计划、江门的“金种子”方案等,均致力于鼓励企业竞逐资本市场。

  一家上市公司,就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可以助推科技产业与科技资本的良性循环。吴子舟感叹企业上市的道路越来越宽:“省、市、区多层面的培育活动,让永顺生物少走了很多弯路,企业从‘想上市’到‘已上市’的每一阶段都有明确指引,坚定了优质企业进一步往资本市场推进的决心。”

  伴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2020年广东从资本市场融资1.1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关口,2021年进一步提升到1.3万亿元,跃居全国首位。去年末广东境内上市公司有762家,比2012年末翻了一番,境内外上市企业突破了1100家。

  区域金融生态也得到改善。在潮州,一度对农合机构工作人员避而不见的黄某主动来到潮州农商行的网点提出还清1000多万元欠款。他说:“我不希望儿孙们认为我是一个‘老赖’。”

  这与广东推行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市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政策分不开。

  清收不良贷款,切除信用意识淡薄沉疴;转变信贷管理理念,机构不再仅凭抵押物价值粗放发放贷款。公检法联合打击逃废债,形成对金融失信行为高压的社会监督氛围;机构利用下乡服务等有利契机,组织人员走上街头宣传金融知识……在广东农合机构改革过程中,卸下历史欠账包袱的同时,一系列举措破立并举也改善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推进和实现全省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补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金融短板、实施“金融倍增工程”……广东正致力于加快形成平衡、稳定的区域金融发展格局。数据显示,粤东的汕尾、潮州信贷增速位居全省各地市前列,粤西和粤北地区信贷增速与珠三角差距进一步缩小。

  金融的“药引”起成效,资金要素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以湛江为例,不少大型金融机构正紧锣密鼓地筹备进驻,金融供给的增加促进当地市场主体的活跃,形成“银行敢贷款、机构愿投资、企业有信心”“金融需要实体、实体反哺金融”的良性循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