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时代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矛盾运动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相互转化的双重过程。
文化共性的不断扩大是文化全球化的主要趋势。
1、增进共性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变化的要求。
时代主题是一定时期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和根本特征,也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普遍愿望和理想的综合反映。如果说,战争与革命是全球化初始阶段的时代主题的话,那么,和平与发展则是全球化现代阶段的时代主题,目前,这个主题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断发展着。全球化形成阶段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以物质资源的占有、交换、分配、消费为 特征的工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血与火的过程,它建立在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城市与乡村、人类与自然分裂对抗的基础上,它把一切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为帝国主义以及民族沙文主义侵略、压迫、掠夺弱小国家和民族的领土、资源打开了通道。阶级对立、民族对立尖锐化必然导致战争与革命,同时,也导致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宗教等 各种尖锐的文化和文明的对立和冲突。
全球化的现代阶段是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或者知识经济文明转型的时期,与工业经济以 自然的物质资源的拥有和使用为决定因素相反,它以知识、信息、技术的占有和使用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基础。要素、知识、信息的流动性、共享性、开放性把人类更紧密地拉近在一起,共同开发共同发展成为现实的可能,各国、各民族从过去着重追求物质力量的优势转化为追求知识、技术的优势,从过去致力于自然资源的无限占有转化为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吸纳和培育,从过去 只注重一代人的利益转化为顾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一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适应,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尊重人权、推进民主、扩大对外经济文化开放交流、促进社会协调全面进步上达成共识,许多方面还以共同宣言、双边或多边声明等形式表达出来。这表明,在全球化的现阶段,民主、自由、创新、开放、进步等反映人类文明趋向的文化观念和意志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成为世界各民族的共同价值标准,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搞对抗,搞封锁,搞专制的霸权主义、专制主义越来越没有市场。波黑战争,海湾战争,中东和平进程,亚洲金融风暴等一系列国际重大经济、政治事件的解决,都体现了人类以科学理性和现代人文精神共同解决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反映了人类进步潮流的总体趋向。
2、增进文化共性也是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的客观需要。
全球化问题也就是关家人类共同命运尤其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全球化,在极大地促进科技进步,提高 人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尖锐对立。
这种对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而演化为全球性问题或者说全球性危机:①人口爆炸性增长。有专家测算,今后世界每秒钟增加3个人,每年增加25万人。目前总人口已达60多亿,联合国在20世纪70年代公布的一项专题报告认为,世界人口极限 容量大约是100亿。与此相应,人口老龄化也成普遍趋势。②资源急剧消耗。据预测,世界上煤的可贮量为110年,石油可贮量为37年。在进入信息文明的今天仍有8亿多人因缺粮而忍饥挨饿营养不良。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也日趋短缺, 现在全世界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难怪有人警告,20世纪人类为石油而战,21世纪为水而战。③环境急剧恶化。人口增长过快、滥用资源、工艺技术的负效应、城市化等正使全球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地球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500万公顷的惊人速度消失;水土流失使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变为沙漠;工业化使 大气层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自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这种势头如不控制,巨大的热浪将席卷地球每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融化得无影无 踪,海平面不断上升将淹没大片的陆地和城市。④核武器、核能源的开发所造成的污染不断发生,核大战的后果将使地球万劫不复。⑤克隆技术无疑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但基因技术的滥用也许对人类的延续造成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如此广泛和深远,以至不得不把每一个问题都提到 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命运的高度来考虑,“我们只拥有一个地球”,它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这种共同的生存空间,人类的整体利益迫使人们形成和增进文化共性,形成和增进全球共识。 每一个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域和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的价值观,而当这种传统的、独特的价值观与全人类利益尖锐冲突的时候,就不能不重新加以审视和调整。如美国社会高消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导致这个少于世界5%人口的国家,消耗着世界资源产量1/3以上,如全世界都照此生活,地球上的石油储藏仅够用1.5年。面对人类共同危机,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必须在发展观、人权观、平等观、环境观、战争观等一系列观念上通过对话、讨论,超越自我,缩小分歧,寻找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同一性,达到存异求同,共同发展。
3、增进文化共性是人类思维方式革命性转型的逻辑结果。
每一时代的文化特质总与该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而人 们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又取决于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 会的实践。科学技术作为改造自然世界的工具,是思维方式最切近的基础。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 发展,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18世纪末以前,与当时自然科学以力学为中心,其余学科处于搜集和分门别类整理 材料的阶段相适应,非此则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占居统治地位,随着细胞、能量转化和达尔文进化论等三大发现的相继问世,从康德的星云假说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观念上打开第一个缺口到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形成,特别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把世界看成是过程的集合体,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发展的有机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已得到确立。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先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的产生,又有一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混沌理论等一批交叉科学的涌现,当前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正在把人类推进到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推动着辩证思维方式从古典形态转型为现代形态。
与科技发展的实践历程对思维方式变革的重大影响一样,人们社会政治实践也同样推动思维方式的转型。首先是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饱受战乱,使人们不得不冷静地看待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在现时代,崇尚用对抗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只能导致人类的同归于尽。碁次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高潮和低潮,这种剧变使人们看到资本主义并没有像无产阶级领袖所预言的行将腐朽和没落,反之它却从新兴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汲取营养而仍充满生机;社会主义并没有从“二战”后的大发展中日益强盛壮大,反之它却因囿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以及没能充分汲取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而由强转弱(中国例外),两种主义水火不相容,一方必须吃掉一方的传统思维受到了极大的动摇。于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的争论冲突中,现代辩证思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它不否定矛盾对立,但更强调和谐,包括主客体和谐、人际和谐、国际和谐、人的身心和谐;它不否定历史发展有继承性和规律性,但更强调历史选择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更强调相容性和开放性,反对独断的、封闭的、凝固的观念和认识;它不反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更强调科技进步以人的自由幸福为目的;它不反对现世的需要和利益,但更强调代际公平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显然,这种现代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人类文化共性的增强,促进全球价值认同和道德共识的生成,它本身也是文化共性的一个重要构成。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对立物,以其实践的本性和革命的本性,契合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的潮流与时俱进,从而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对全球文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为它从一开始就不是狭隘的宗派,而是始终对人类文明抱着一种博大的开放胸襟,始终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
毫无疑问,文化共性的增进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主流,然而,文化个性也在生长着、发展着,两种趋势并行不悖。
(1)首先,从根本上来说,全球化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心化和边缘化相互交织在一起,在中心化的同时,边缘化、本土化趋势也在发展。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必然获得较大的优势和丰富资源迅速发展,它无疑是人类文化的前导和先驱,表现出超前、创新的个性,文化全球化正是以这种个性文化产生和扩张而推进的。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普遍精神”的运动天才地揭示了这个过程:“在这种发展的过程里, 理念的某一形式某一阶段在某一民族里得到自觉;而这一民族在这一时间内,只表现这一形式,即在这一形式由它造成它的世 界,由它造成它的情况。反之,那较高的阶段,在许多世纪以后,又发现在另一民族里。”30全球化对“边缘”地区和民族文化 的挤压激活了文化个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地域性、民族性的 文化生态受到极大的挑战和破坏,历史上文化多元数量一直呈减少趋势,近代以来这种多元数量的减少更日益加速。据有关赏料 的揭示,作为文化的依托和传播的语言,古代有几万种,目前只 剩下两千来种。㉛多元化的减少源于多种原因,但全球化中的文 化趋同性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处于边缘的地区、民族为了保持 和维系自身的文化,不得不强调自身文化的价值,保存文化传统,创新文化形式。事实说明,地域、民族文化以其特殊性在和先发展地区、民族文化的竞争中表现出优势,这种特殊性的优先 在于它适应了特定时空的人们实践的特殊性,随着人们实践空间的扩大,文化个性也表现出新的张力。或者由于与时俱进高扬个性得以保存和发展,或者由于盲目趋同失却特色而被消融,这是全球化进程中林林总总个性文化不可回避的选择。
(2)再次,中心地区文化向边缘地区覆盖、渗透的过程也是不断异质化、异己化的过程。作为一种优势文化,中心区文化一般兼有强大的解构力和同构力,一方面使劣势文化解体乃至消亡;另一方面又把劣势文化的优势因素吸纳于自身中来,从而不断改变、更新自我,产生岀新质和新的形式,也就是说,使主流文化中涵载着越来越多的异质化,个性化的因素,最后导致这种消解异质文化过程转化为消解自身的过程。因此,全球化进程中中心边缘化与边缘中心化的互动,推动着优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更富有生命力富有个性的亚文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实践。优势文化自我消解实质上是自我更新,文化共性的扩张转化为新的文化个性的诞生。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人类一方面需要增进共同认识、共同理想以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军事冲突、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合作与交流;另一 方面,人类又需要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适应多元多层的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思想宝库和精神生活。这种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存在于人类文化的全部历史。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更为集中、尖锐地表现出来,它影响着文化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构成文化进步的主线和基本动力。
(原载于广州出版社2002年田丰著《文化进步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