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哲学、文化与时代》——中国生态哲学导论(1)

生态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思考生态问题,是生态文明实践创新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代哲学理论形态创新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生态哲学是问题导向的实践哲学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就是直面实践提出的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社会主义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0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解决了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实践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的矛盾,成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要矛盾,其中自然生态治理问题已成为改革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面对严峻的形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仅以生命的源泉——水为例,水利部近日公布的数字惊人:水库水源地水质约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城镇饮用水不安全涉及人口约1.4亿。至于人类生存于斯的土地污染与破坏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命,而且导致大量的生物种类的减缩。我国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和太行山脉曾经森林遍布、山清水秀,适宜耕植畜牧,但被毁林开荒严重破坏。湮没了丝绸之路的塔克马拉干沙漠和衰落的楼兰古城,亦为明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之中,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反思是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态哲学不仅着眼于生态治理的实践方面,而且着眼于反思人们的生态理性,强化生态问题意识,提升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自觉性。当人们在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取得初步的甚至重大的胜利时,如果盲目自我膨胀起来,过于迷恋意志的力量,蔑视客观规律,破坏生态环境,就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科技革命改变了历史进程,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伸展了人类的肢体,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神奇地从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来,人的主体能力和地位也无可置疑地确立起来,“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立法”被视为哲学的觉醒。然而,人类在利用科技手段征服客体、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的时候,他们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同时也造成自身的伤害,因为大自然是人的须叟不可分离的“无机身体”,主体和客体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因此,总结人类在生态实践中的历史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反思各种发展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理念,是生态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面向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治理实践,倾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关系、基本规律和方法途径,力求在生态问题的理论研究中实现学术体系、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这是我们开展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