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哲学、文化与时代》——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2)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的闸述

恩格斯在这一时期的有关著作中全面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种阐发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有观点的深化,另一方面是掲示出新观点和新原理,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多方面展开,成为内容丰富而且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体系。

针对当时各派认识论观点斗争极其复杂的状况,恩格斯通过总结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哲学斗争的经验,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且进一步把哲学基本问题规定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界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揭示及唯物辩证的解决,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提供了总纲,我们只有抓住这个总纲,才能深刻理解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各个方面的阐发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唯物主义的解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在认识对象、认识的出发点以及认识沿着什么路线发展等各种认识论问题上的对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不过是自然界和人脑的产物,鲜明地肯定物质对精神的根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

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所有认识论必须解答的基本课题。恩格斯认为这个基本课题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第二部分是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客观世界能否进入主观世界以及主体是否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器官和能力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求考察人的认识途径、过程、内容和形式等等。可以看到,这三部分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只有正确说明这些问题才能正确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深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也就在阐发这些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中得以形成。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恩格斯关于这三部分问题的思想。

在我们的思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恩格斯首先阐明客观世界对认识主体及其思维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指出,人及其意识是物质世界通过自身运动长期分化的结果。物质在其自我运动中分化出有机界,又从有机界中分化出植物和动物,“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劳动协作中,猿脑才逐渐变成人脑,人的意识才随之发展。因此,物质世界是人的思维的最深远的基础,思维不过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本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时又是能动的反映论。恩格斯在肯定客观世界对认识主体及其思维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强调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6页。

他指出:“动物也进行生产,但是它们的生产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只等于零。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人的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动性。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变成“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使其适合自己的需要。

在实践的基础上,既肯定客体对主体的决定作用,又承认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这就是全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恩格斯阐述了认识的出发点。针对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他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认识应该从客观实在出发,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概括、抽象出原则来;认识所抽象出来的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恩格斯以实践为中心,科学地阐明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首先,恩格斯从客体方面考察世界的可知性。客观世界之所以能够被主体认识,是因为客体和主体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和一致性。思维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因而客体能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为思维所把握。然而客观的东西转化为主观的东西必须依赖于实践。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当人们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为人们的目的服务,这就能证明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这种“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

——————————————————————————————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页。

其次,恩格斯从主体方面考察世界的可知性。他指出主体的认识器官和认识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完善和提高。“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在脑髓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它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了。”借助于不断完善的认识器官,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扩大眼界,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他们首先产生对个别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而后来则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根据认识主体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恩格斯阐明了实践在主体认识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不过,恩格斯并不一概否定“天赋论”。他认为单个主体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意义上看可以是天赋的,因为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但从人类整体看,其认识能力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取的,如果有天赋色彩的运用数学公理的能力,也不过是“长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再次,恩格斯揭示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阐明主体认识能力的辩证法。他认为认识主体是个人与人类的统一,指出无限多的人类思维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它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人思维而存在。与主体本身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相一致,主体的思维能力也是有限和无限,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就认识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它是至上的和无限的,但按认识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它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由此,恩格斯揭示出人类认识的根本矛盾。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看,人们可以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但从人类思维的非至上性看,这个任务永远不能完成。然而正是这个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杠杆,它推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页。

着人们不断实践,使人们的认识不断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这个矛盾只有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得到解决。可以看到,恩格斯坚持用实践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揭示人类认识的内在矛盾,从而说明世界是可知的,但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无限过程。

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恩格斯探究了认识的具体过程和形式,阐明了正确认识世界的途径。思维的根本使命和终极目的是获得无限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但是,如何获得对客观对象无限性的认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恩格斯首先阐明认识的具体过程。他指出:“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且使之确定起来。”个别的具体事物是认识的起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是体现在个别的具体的现象之中,要把握事物的普遍规律,只能从个别开始。但是,为了深刻清楚地理解对象,就要对对象进行分解,从各个不同角度掌握其规定性,这样就从个别性的认识上升到特殊性的认识。特殊性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中间环节或桥梁。然而,特殊性的认识还只是对事物各个规定的孤立的抽象的认识,还停留在有限的范围。必须把各种规定综合起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达到对事物普遍规律的认识。恩格斯认为普遍性认识由于把许多有限的东酉综合为无限的东酉,因此“规律便获得了自己的最后的表达。”恩格斯还进一步把认识具体过程与思维形式联系起来考察,指出“从个别到特殊并从特殊到普遍的上升运动,并不是在一种样式中,而是在许多种样式中实现的”。认识的过程中既有归纳,又有演绎,既有分析,又有综合。在这里,已包含着个别——特殊——一般各个认识阶段相互转化、往返流动的思想,后来列宁和毛泽东继承和发挥了这一思想。

————————————————————————————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8页。

③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4页。

为了探讨人类认识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恩格斯还考察了认识的形式。在欧洲哲学史上,把认识形式区分为感性、悟性(或知性)和理性,是一种普遍观点。恩格斯在反对经验论和不可知论的过程中汲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的有关思想,指出:“性和理性。黑格尔所规定的这个区别——依照这个区别,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合理的——是有一定的意思的。”恩格斯还深入分析了各种认识形式的作用,指出感性是凭各种感觉器官直观对象,获得对事物直接的、笼统的认识,是全部认识的基础。悟性是运用归纳、演绎、抽象、分析、综合和实验等手段认识事物,而辩证的思维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它的特点是统一性、具体性、流动性,因而能达到无限的认识,而感性、悟性只能认识有限。

针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片面夸大一种认识形式而贬低其他认识形式的形而上学观点,恩格斯对认识形式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作了大量的论述。首先,他认为各种认识形式是互为前提的。他既承认悟性思维的局限性,又充分肯定它在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它是理性思维的基础,因为只有从完整事物中抽取出细节,从它们的特性,特殊原因和结果等方面逐个研究,才能认识事物的总联系、总画面。其次,他又认为各种认识形式是相互渗透的。针对当时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狭隘经验论的倾向,他特别强调辩证思维在感性认识中的渗透。他认为人的感性活动一开始就包含了理性的因素,因而人的感觉能力与动物的感觉能力有根本的区别。如果没有理性因素的加入,感性根本不能提供事物的正确映象。因为没有理性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5页。

通过对主体认识的具体过程和一般形式的考察,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部认识是沿着一条错综复杂的曲线发展的”,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性。

以上是恩格斯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亦即认识论基本问题三个部分的论述。这三个部分层次清晰,逐步深入,构成一个具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恩格斯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论述,提出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恩格斯关于第二、第三个问题的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内容。其中第二部分着重阐明达到思维与存在同一的现实条件,第三部分着重阐明达到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具体途径。这三部分的论述,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前提,而后一部分则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展开,彼此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在每个问题的论述上,恩格斯都坚持唯物和辩证的观点,既反对不可知论,又反对各种唯心主义,也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而对各个问题的论述和解答,都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体系正是通过恩格斯的科学论述而得以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