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哲学、文化与时代》——全球化与文明整合(一)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 它已从神话走向现实, 成为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显著特征。全球化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经济形态, 而且必将对世界的政治、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而使人类文明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深入分析全球化进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把握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明冲突与整合的规律,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的意义。

一、 全球化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新阶段

迄今为止,全球化仍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由于通讯、交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革命,造成了资本、商品、信息以及人的全球范围内的空前流动,   极大地提高了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生活的相互依存度。从目前看,全球化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贸易自由化, 二是资本国际化, 三是生产经营世界化。全球化的实质是现代化和一体化,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为更广阔的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扩张开辟了道路。尽管全球化这一现象已备受瞩目,然而,这个过程远远没有结束,随着二十一世纪来临,它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迅速推进。

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如此迅猛,以至可以说,它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影响还无法准确估量。怎样认识全球化?怎样评价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这是我们在世纪之交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西方学者对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一是欧美中心论。其代表是日裔美国学者福山,他在《历史的终结》 、 《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等著述中认为,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几年,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巨大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意味着西方思想的胜利,这个思想就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包括政治的自由主义和经济的自由主义,这种胜利意味着历史的终结。二是民族中心论。出于对“ 欧美中心论”的反叛,文化相对论者认为人类文明不存在共同的判别尺度和发展规律,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自在的体系, 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表现于特殊价值体系中的特殊文化传统,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无法比较,各民族的文化均无“ 落后”与 “ 进步”之差别,这种文明观念实际上否认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三是冲突论。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亨廷顿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文化因素在全球秩序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 文明冲突”的历史时期。文明之间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差异,文明之间的断层是未来的战线。“ 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军事冲突、经济冲突, 而危害 21 世纪的全球政治。亨廷顿的“ 冲突论”实质上是“ 欧美中心论”的翻版。

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探索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过程、 特点和规律为自己的使命,对全球化的趋势和全球化进程中的文明嬗变作了深刻的预见和论述。早在19世纪40年代,当美、法、德等国继英国之后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初步形成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天才地发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和巨大的历史意义及其生长前景。“由于机器和蒸气的应用,使分工的规模已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资产阶级用火与剑在全球开拓商品市场,从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一国的工业生产,      使用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 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他们认为,这种变化标志着“世界历史”的开始。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③“世界历史”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④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物质生产世界化的过程,而且是精神生产世界化的过程,“过去那种地方的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实际上揭示了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以及它对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一体化的巨大促进作用。

随着战后新技术革命浪潮、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瓦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邓小平同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代世界的特征、矛盾、趋势作了科学的分析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观和时代观。他认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 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处在开放的当代世界必须要用全球眼光、人类意识来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 正确地制定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战略决策。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和平发展是当代主题的划时代判断, 他提出了一系列带规律性和一般方法论意义的国际战略观点:(1)在矛盾对立中谋求共存和合作。全球化一方面加剧了穷国与富国、小国与大国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使矛盾双方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交流和合作。贫困的南方固然需要富裕的北方的资金和技术,但富裕的北方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南方的发展,“ 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 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 即使是国家之间的主权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也可以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取得共存, 为此提出了“主权搁置、共同开发”、“一国两制”等著名的伟大构想。(2)在主客观的统一中争取持久和平。 战后各国之间的竞争从军事的竞争转向经济的竞争,特别是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随着多极世界的形成,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大战的威胁在减少。然而,实现持久和平,既需要具备经济、 政治的客观基础, 更需要人类形成共同意志和愿望。小平同志强调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他说:“ 中国最希望和平,中国希望至少二十年不打仗, 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因此,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 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3)在东西方互动中促进人类文明的整合与进步。西方文明是在征服东方的血与火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西方道德价值观中腐朽没落的方面必须抵制,然而,东方又必须承认自己的落后,    在学习西方中赶超西方。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首先要学习人类文明发展中带有共性的东西,如市场经济、现代管理方法、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有价值的文化观念等等,同时,东方国家又必须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在振兴民族经济的同时实现民族文明的伟大复兴。他提出,中国不仅在物质文明上要赶上和超过西方,而且在精神文明上也要超过他们,到下一世纪初,中国对世界应有更大的贡献,通过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实现环太平洋的腾飞。邓小平关于全球战略和全球文明进步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正确分析研究全球化进程中文明整合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