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哲学、文化与时代》——全球化趋势与马克思的方法论

全球化毫无疑问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 , 任何一个民族 , 如果它不想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 , 就必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全球化进程 。如何认识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是决定我们怎样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 。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 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 分析的方法论 , 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全球化, 有着重要的意义 。

一、当代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全球化 ? 英语中“ globalization”意指“ 全球化”或“全球性” , 它由形容词“ global”(全球的 , 全世界的)派生而来 , 而“ global”又来自拉丁语中的“ 地球”观念 。全球化概念最早应用于国际经济学 , 它由“ 一体化”转变而来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 , 由欧洲统一的现实所触发 ,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 经济一体化”(e- economic integration)理论 , 如巴拉萨(B·Balassa)在《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对经济一体化作了这样的解释 :“一体化既是一种进程 , 又是一种状态” , “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 生产要素的流 动不受政府 的任何限制 。” 到60 年代 , 世界出现大动荡 、大分化和大改组 , 特别是 70 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 , 世界经济 、政治 、文化中的全球因素成为社会科学普遍关注的焦点 ,全球化概念不仅在国际经济学 , 而且在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文化学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国际政治学主要是以“ 相互依存”的含义上使用全球化概念 , 国际关系理论史学家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评述说 :“ 相互依存这个名词被用来表示全球性体系中各种关系的特点 。根据这一概念 , 一个真正全球性体系在历史上首次要求人们对国际关系进行研究时采用`地球中心' 的方法 , 而不是采取`民族中心'的方法 。”② 全球化概念在国际文化学上的应用 , 是与关于“世界文化”的理论紧密相关的 。国际文化学者认为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起作用的文化的生长与加速发展的复杂的整体过程 , 特别是世界整体意识的形成过程 。他们认为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不断地受到全球交流技术和媒介网络的冲击 , 它逐渐通过并在这种冲击中进行跨国综合或全球综合 。可以看到 , 全球化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学 、政治学 、文化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 它从各个不同方面揭示 20 世纪末世界经济 、政治 、文化和社会特征 , 因此 , 它是一个描述时代性的概念 。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 它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为开端 , 至今历经 100 多年 。从 100 多年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看 ,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 19 世纪后半期到 20 世纪初 ,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资本 、劳动力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流动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第二阶段是经过“ 一战” 、“二战”之后 , 于 50 、60 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 这个阶段以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以及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为特征 ;第三阶段滥觞于 70 年代 , 到 80 、90 年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浪潮 , 它是在新的科技革命 、特别是信息革命的背景下 ,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及扩散 、资本在全球范围大规模流动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等为重要特征 , 这股浪潮方兴未艾 , 其影响空前广泛而深刻 。

全球化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有质的区别 , 它不仅是全球依存度的增加 , 一体化速度的加快 ,而且是时代的根本转变 — —从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向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是全球化而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 :“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 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③近二三十年来 , 由于通讯 、交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 造成了资本 、商品 、信息以及人的全球范围的空前流动 , 经济全球化趋势凸现 :一是贸易自由化 。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在某些国家某些时候有所回潮 , 但各国间开放度越来越高 , 进一步消除贸易障碍的趋势不可逆转 。二是资本国际化 。“ 失去祖国”的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驱使金融资本为追逐最大利润到处流动 , 货币及有价证券的国际贸易昼夜不停地循环于世界的东方和西方 , 极大地改变着全球资源配置的形式和格局 。三是生产经营的世界化 。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 , 攫取高额利润 , 把分支生产经营机构分布到世界每个角落 , 形成超脱于任何民族国家之外的生产 、消费 、投资体系 。四是知识产业化 , 战后第四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 即从以物质资源的占有和消耗为特征的工业经济逐步向以知识 (智力)资源的占有 、配置 、生产 、分配 、使用作为决定因素为特征的经济的转型 。正是世界经济结构包括生产方式 、交往方式 、经营方式 、消费方式的巨大变化 , 使当前全球化发展呈现四大特征 :

由特殊趋向一般 , 即由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向非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毫无疑问 , 全球化发端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 , 由于先进技术的应用 , 越来越社会化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 、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然而 , 正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容纳不了在它自身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一样 , 资本主义体系容纳不了全球化的发展 , 全球化本质上是超越任何制度 、民族 、地域的限制 , 使人类活动越来越社会化的历史过程 。随着非资本主义国家和民族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 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越来越受到抵制和弱化 , 尽管它目前仍拥有巨大的势能 , 但它终归作为一种特殊性的形式而成为历史 。

由单向转向双向 , 即由西方对东方的单向扩张转为东西方的互动 。早期全球化的过程是工业化 、城市化的过程 , 是迫使乡村服从城市 , 东方服从西方的过程 。西方国家利用先发优势 , 摧毁了东方的万里长城 , 不仅向东方大肆掠夺原料和倾销工业产品 , 而且用宗教 、办学等形式广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文化 。然而全球化也为东方民族和国家较快获得工业化的技术手段 、管理方式 , 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 近二三十年来 , 东亚国家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持续快速发展 , 世界经济重心逐渐从欧洲 — —环大西洋地区向亚洲 — —环太平洋地区转移 , 尽管前几年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 , 但很快得到恢复 , 目前又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 , 亚洲价值观对西方的影响日益广泛 。东方的快速发展 , 宣告了“ 欧美中心论”的破产 。全球化 ≠西方化 , 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

由单极趋向多极 。从主导力量看全球化进程 , 可以归纳为单极的形成和更替 、两极的对峙和多极的兴起这样三个阶段 。19 世纪后期的几十年 ,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用武力摧毁了亚洲 、非洲 、南北美洲的古代文明中心 , 把这些一度繁荣昌盛的地区文明中心纳入到欧洲势力的控制范围之中 , 西方中心得以确立 , 而大英帝国以其庞大的殖民地成为中心的中心 。从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 60 年代 , 欧洲中心向美国中心转变 , 二战把美国推上了世界霸权的地位 , 由美国霸权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使美国式的经济政治制度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在全球泛滥 。战后 , 美国中心地位受到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以及取得独立的第三世界的挑战 , 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美 、苏两极争霸的格局 。两者都竭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 、军事体系和思想体系 。80 年代后期苏东集团解体 ,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 但其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总体格局中明显下降 , 其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在全球范围及其国内受到了批判和抵制 , 而许多被压制的力量和新兴力量纷纷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 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身份意识和参与权利 , 形成经济多极 、政治多极 、文化多极的局面 。单一中心主导或两极分立的全球化让位于多元推动 、多元共存的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 。

由经济层面向文化 、政治层面整体推进 。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 、文化的变化 。为协调世界范围的生产和流通 , 优化资源配置 , 避免经济冲突和经济危机 , 不仅需要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等机构加强经济协作 , 而且也需要加强各民族 、国家之间的政治 、军事协作 , 于是通过联合国等组织形式 , 各种关于人权 、人口 、环境 、发展等方面的协议或宣言以及防止核扩散 、禁止化学武器等协议和宣言相继制订 , 各主权国家在国际义务和权利上日益达成共识 , 传统的政府间关系正在向现代政府间关系转化 。随着经济 、政治全球化的推进 , 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显现 , 特别是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 , 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束 , 各种民族的文明 、文化的交往和交流以及冲突和竞争成为世界突出的问题 , 各种“ 多元文化主义” 、“ 文化间主义” 、“ 跨文化主义”以及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成为 90 年代的一种显学 。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一体化 。

全球化从经济层面 — —政治层面 — —文化层面渐次推进 、整体互动的过程已成为当今全球化的十分突出的趋向 。甚至可以说 ,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价值的冲突已触及全球化进程的一个核心问题 。人是全球化的主体 , 人的观念主导着全球化进程的取向 , 而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 , 也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文化是全球化演变的关键 。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转型 、政治改革以及社会协调发展 , 迫切需要文化发挥导向 、创新 、整合的功能 。有学者在研究 90 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风暴的产生原因时 , 发现亚洲近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存在问题与东方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东方民族特有的重整体 、重道德和节俭等价值观念 , 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 、东南亚国家能成功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发展民族经济 , 把稳定与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 , 然而这些国家在维护民族价值观念中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不够 , 封建主义的根基未得到较彻底的清理 , 就为日后在金融全球化中出现危机留下隐患 。以个性发育不充分为基础的整体主义 , 压抑了民主的发展 , 导致了政府 、金融 、企业结为一体 , 容易造成特权和腐败 ;以法制精神发展不足为基础的大家族主义 , 妨碍了金融运作的规范 , 造成了大量无人负责的呆账 、坏账 ;以理性精神不完善的东方权威主义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社会发展 , 虽然有助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稳定 , 但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引发社会大动荡和经济大倒退 。可见 , 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 各民族 、国家 、地区都不可避免地卷进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之中 。 然而 ,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能否自觉地参与全球化 , 能否尽可能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的经济 、文化 , 又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其负面因素的影响 ,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的文化修养 、理性思维 、心理素质的状况 。 100 多年来 , 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 , 以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驱动的全球化的发展 , 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十分尖锐的形式提了出来 。全球化极大地扩张了人改造自然的范围和能力 , 但同时又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滥、过度的开发 , 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全球化迅速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 但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并不自然而然地促进人类生活的幸福和和谐 , 反而造成人的关系的冷漠化 , 导致人的安全感 、满足感的失落 ;全球化带来了财富的涌现和流动 , 然而它又造成了社会分化和人的心理的失衡 , 造成了物的关系对人的压抑 ;全球化促进了各民族的普遍交往和相互依赖 , 然而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的存在又给各民族的经济 、政治合作带来新的障碍和矛盾 , 甚至从价值 、宗教矛盾发展到军事冲突 。因此 , 不研究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的文化底蕴 、文化价值问题 , 我们就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经济 、政治变化中把握其深层次的动因 , 难以合理地解释和说明当代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 矛盾 , 科学和文化的使命要为全球化从自发向自觉的提升 , 从矛盾冲突向整合协调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罗伯逊在其 1992 年出版的《全球化》一书中针对沃勤斯坦关于世界体系理论的“经济主义” , 即忽视文化的倾向 , 强调提出全球化是主体辨认自己与全球人类情景关系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生命形式进行互动 , 认识世界 , 表达自己关于世界的看法 , 同时又确认自己的身份 。不应该孤立地讨论政治 、经济层面上的东西 , 而要分析全球文化的独立动力以及“ 文化因素”在目前世界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费金斯通大力主张从文化角度研究全球化 。他在《理论 、文化和社会 — —社会批判理论的探索》杂志 1990 年《全球文化》专刊中指出 , 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使得经典社会学和二战后兴起的现代化理论无力诠释新现象 、新问题 。经典社会学观点由于把社会等同全世界的民族国家而无法全面理解全球化问题 ;现代化理论则长期使文化依附于结构性发展 , 并搁置了文化与文化体现者之间的关系 。他不仅认为全球文化相互联系状态的发展也是全球化进程 , 而且强调文化发展对全球化的能动作用 , 还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作了后现代主义方法的研究 。

二、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基本方法论

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 , 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 、时代特征 、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 尽管马克思没有看到像今天这样的全球性问题 , 也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 , 但他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 , 确实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对全球化 , 或者说对“ 世界历史” 的研究可分前后期 , 在前期他对“ 世界历史”的研究是同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 。在后期 , 他对“ 世界历史”的研究主要同对东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 。总体来看 , 马克思关于“ 世界历史”亦即全球化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

1.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 ,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漫游”的产物 , 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 。大工业的出现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 , 这种分工又引起商品交换的扩大 , 而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则形成了世界市场 , 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 、民族连为一体 , 形成世界历史 。他指出 :“ 由于机器和蒸气的应用 , 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 、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④“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 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 状态 。” ⑤

2.全球化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 。“ 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 , 而且也是精神活动世界化的过程 , 它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和新的文明形态的创立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 ,资产阶级“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文明是指资本主义文明 — —作者注), 它使乡村服从于城市 , 农业民族服从于工业民族 ,“ 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为了追逐利润 , 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 , 到处开辟市场 , 到处安家落户 , 把生产和消费日甚一日地变成全球化的 。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 , 农业社会的狭隘的 、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地域藩篱被打破了 , 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瓦解了 , 一切国家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 。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 , 文化也日益打破其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 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 。“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 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⑥

3.全球化是人的发展过程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 。“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 , 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 。”⑦而“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马克思认为 , 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是个人及其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 普遍交往 , 一方面在一切民族中同时产生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 使得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 , 而最后 , 狭义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性的 、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 ⑧只有实现普遍交往 ,“ 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 , 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 ⑨然而 , “ 历史向世界转变的过程” 既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 同时又作为一种盲目的 、自发的和异化的过程和力量与人相对立 。“ 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 , 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 … … , 受到日益扩大的 、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 。” ⑩“ 世界历史”就在这种普遍性的生产 、交往与普遍性的个人的互动中 , 在人的主体化和异化的互动中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迈进 。

马克思对历史向“ 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一般过程的阐述是博大精深的 , 不仅作了经济学 、政治学 、历史学的分析 , 而且作了哲学 、人类学 、文化学的分析 , 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 , 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 , 不仅是历史的 , 而且是逻辑的 。透过马克思“ 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 , 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这个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 这些基本方法论构成了他的全球化理论的活的灵魂 。

1.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尺度,就是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 ,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切社会关系 、社会制度 、社会文化的合理与否 、作用大小都视其是否适应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 。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 。马克思又认为 , 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 , 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 人是历史的主体 , 也是历史的最终目的 , 因此 , 价值尺度 , 就是反映人需要 、人的价值 、人的发展的尺度 , 是判断社会进

步的最高尺度 。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其他形而上学的庸俗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 。在促进生产交换和消费的普遍化 , 促进交往关系和精神生产的普遍化的意义上 , 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的贡献 , 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

史手段 。” 11资本主义仿佛魔术般地把无尽的财富从地下召唤出来 , 它在 100 多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世世代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 , 还要大 , 然而 , 由于资本主义自身所固有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根本矛盾不可克服并日益扩大 , 使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日益社会化普遍化的同时暴露了它的有限性和暂时性 ;它在消灭民族的狭隘性的同时又把一切文明资本主义化 , 威胁着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它在促进人的普遍流动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同时又使人成为市场体系的附属物 , 市场价值决定着人的知识 、尊严 、良心的价值 , 交往 、文化的世界化反面造成了“ 单向度的人” , 贸易和交换自由反而剥夺了人的人格自由 。马克思在这里不仅用历史尺度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作了无情地批判 , 而且运用价值尺度对这个“ 世界历史”形成的野蛮的 、血淋淋的一面作愤怒的揭露 , 彻底抹去了罩在资本主义文明上的灵光 。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但承认人类历史发展是由普遍性的规律所支配 , 而且承认这种普遍规律是通过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的历史主体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发生作用的 。历史辩证法的使命就在于从历史的特殊性中探索出历史的普遍性 , 又以这种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特殊性 , 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 , 正是马克思把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 辩证分析考察“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结果 。首先 ,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成阐明历史向“ 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 。从《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 ,马克思从手工业作坊生产方式向社会化大工业转变 , 自然分工向国际分工转变 , 地域性的交换形式向世界市场转变 , 自然联系的人向世界普遍交往的人的转变 , 充分论证了人类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 , 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是“ 世界历史”的开端 , 标志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 。其次 , 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中揭示“世界历史”的一般过程 。马克思认为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把个人 、民族的特殊的形态 , 亦即狭隘的 、封闭的 、自在的形式转变为普遍的形式 , 也就是世界性的生产 、交换和消费以及自主性的人的状态 , 取得对封建制度的彻底的胜利 , 取得了统治的地位 。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特殊形态中抽象出普遍的生产 、交换 、消费和交往关系 , 普遍的人 , 并把这种普遍性的产生 、发展看作是“ 世界历史” 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 ,“ 世界历史”的发展 , 就是普遍性不断超越特殊性的过程 。以资本主义的细胞--商品的性质和产生为起点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结构及其内在矛盾作了科学的分析 , 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特性 , 必然容纳不了在其自身生长起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和普遍发展的人 , 这就必然要打破资本主义这种特殊形态 , 这是“ 世界历史”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共产主义 , 由于它适应生产力和人的世界性普遍性的发展 , 从而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的未来 。共产主义的合理性 , 马克思明确指出就是个人的存在直接同世界历史相联系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 就像它的事业 — —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 为`世界 历史性的' 存在才 有可能 实现一民族的特殊性 , 指出东方民族在走向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存在着特殊性和多样性 。可见 , 由于把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结合起来 , 马克思的“ 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巨大的历史感和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3.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优秀内核--辩证法 , 运用对“世界历史”的理论思考 , 他认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因此 , 他对“ 世界历史”的源起和过程 、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无不是建立在“ 批判”的基础上 。首先是批判地指出“ 世界历史”是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资产阶级对利润的贪欲 , 驱动着他们不断奔跑于世界开拓国际市场 , 不断改进生产手段降低成本 , 不断驱赶农民离开家园以获得更多的廉价的工业劳动 力 。尽管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 , 但资本的积累和发展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残暴和血泪 。其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充满矛盾曲折发展的历史 。资产阶级在建立统一的市场 , 统一的生产 、消费体系的同时 , 也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扩展到世界各地 , 生产的无限膨胀以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为代价 , 人的普遍发展以劳动阶级的片面发展为代价 , 社会的前进运动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后发展民族的贫困 为代价 。再次是批判地指出“ 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文明世界化的历史 。 资产阶级把文明传播到全球每个角落 , 但实质上是按自己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 它迫使一切民族 — —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 —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 , 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 ,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化过程是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价值观冲突的过程。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开创的“世界历史”的批判仅仅是他理论地把握“世界历史”的一个环节,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批判不能够满足于抽象地否定旧世界,而应该通过批判“建立一个新世界”。

因此 , 马克思的历史方法不仅是批判性的 , 而且是建构性的 。根据“ 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 他在否定资产阶级作为全人类利益代表的同时找到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历史主体 — —无产阶级 ,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 ;他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远合理神话的同时揭示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规律 , 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要求 ;他在抨击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狭隘性的同时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这一“ 世界历史” 发展的最高目标 , 指出代替那阶级对立 、主客体对立状态的将是“ 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 , 这样的联合体的根本特征是“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 而实现“ 个人自由发展”必须在“ 世界历史”的充满矛盾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必要的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