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广州日报】省文史馆馆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肥女”雕刻着广州的多元多姿

雕塑艺术创作根植于广州成熟于广州

抛开主流的审美标准,他把活灵活现的“肥女”形象做成了自己的标志;不同于雕塑创作常有的严肃与厚重感,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诠释艺术本真的快乐与美好;他边走边创作,办展多年走遍五大洲30多座城市;他把雕塑作品带进乡村,让村民了解艺术、亲近艺术,他是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作为广州本土的艺术家,其雕塑艺术创作根植于广州,成熟于广州。他的作品以一种轻松、幽默的状态存在,共通性强、互动性强、个性特征强,极大地展示了广州文化艺术发展的包容性和进步性。许鸿飞也通过他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不断发展、进步和变化的中国。他的巡展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全国当代艺术走出国门极具关注的活动。

如何用艺术作品记录历史、书写时代,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广州形象,是许鸿飞一直关注的课题。“坚持独特表达,持续输出优秀岭南文化人才及作品,对传承和发扬岭南文化大有裨益。”他说道。

进行雕塑创作中的许鸿飞。

其人

以“肥女”形象为载体

向世界展现岭南文化

在广州沙面公园有一件出自许鸿飞之手的“肥女遛狗”,姿态丰腴的“肥女”自得其乐地漫步于阳光下,故命名为《阳光下》。游人出于对它的喜爱,雕塑部分地方已被人们摸得锃亮,颇有些时光的痕迹。

从上世纪80年代到广州求学,许鸿飞如今已在广州工作、生活40余年。在这些时光中,他和他的“肥女”系列始终步履不停,不仅走进了羊城街头,也走向了国际舞台。

这些年来,“肥女”系列作品在中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座城市举办了43场世界巡展,与标志性广场和重要美术馆相遇。这些拥有东方特色面容“肥女”们欢乐盈动,或沉醉于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中,或含情脉脉地在热恋中,或慈爱满怀地在育儿中……“她们”跨越了文化,受到不同国家人们的喜爱。每一次展览都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在雕塑前合影留念。其中,不少雕塑作品被各国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在悉尼的许鸿飞的雕塑作品。

就在今年春节,名为“你好虎年”的展览同步在广州和西班牙萨拉曼卡举行,西班牙萨拉曼卡的市民对于这批来自中国的“肥女”并不陌生,对于来自中国的雕塑家许鸿飞也并不陌生,因为这已是许鸿飞第四年应邀在萨拉曼卡参展。

“艺术是世界共通的‘语言’,‘肥女’代表的是幽默和快乐。这些特征具有世界共通性,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度的人们不需要翻译,只要看到‘肥女’雕像,就能感觉到快乐。”许鸿飞说道。

他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艺术家不能缺席。”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许鸿飞提交了《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文明交流》提案,“要让艺术创作成为传递中国新形象的强有力载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同时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责任,让对外交流更自然,更精彩地讲好中国故事。” 他说道。

不仅如此,许鸿飞还通过“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走进乡村,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自2020年5月始,许鸿飞在全国启动雕塑百村展,至今已造访了广东广州的塱头古村、广东清远的连樟村、海南博鳌的南强村、广东云浮的水东村等17个村落。

这些雕塑作品放置在村落中、田野上,与村民们共同“生活”。当地村民纷纷跑出来围观、与雕塑合影,连90多岁的老人家忍不住与雕塑“互动”。乡亲们的笑脸,让许鸿飞感到责任在肩:“希望以百村巡展为平台,探索艺术创作与乡村振兴融合的途径,吸引更多力量到乡村旅游消费、投资创业。”

其言

岭南文化“走出去”,文艺作品要有共通性和独特性

广州日报:在您带着“肥女”去到世界不同地方展览的经历中,您认为艺术家的个人IP如何助力“读懂广州”?

许鸿飞:我在创作赋予了“肥女”特殊的意义,是将当下广州的城市生活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融合在“肥女”的主题表现中,这跨越历史传统、文化语言的鸿沟,通过雕塑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舞台传递广州“健康、从容、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让观赏者直观地感知广州多元多姿、自信乐观、友好热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采。

我们说要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好对外传播,很多外国人可能并不知道广州在地图上的位置,但因为看到了来自广州的艺术作品,会产生想要更多地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好奇。

广州日报:对于岭南文化“走出去”,有哪些建议?

许鸿飞:岭南文化要“走出去”,首先作品要有世界共通性。世界文化在交流中融合,这个过程中交流在先,如果中国艺术家直接把本土的东西搬上世界舞台,外国人不理解,自然难接受,艺术作品需要达到没有翻译、没有解释的境界,才能直击心灵。其次,艺术的个性不可或缺,让世界爱上你的作品需要艺术的个性,想要抓住欣赏者的心,也需要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岭南文化要“走出去”,还要做到持续输出,做到“走进去”“请出去”“请回去”。“走进去”就是走进对方的主流文化里,对当地的主流媒体和观众产生影响力,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去展现自己的文艺创作。“请出去”的意思是对外传播作品能在走进外国主流文化之后被当地认可,让他们主动邀请我们出去。“请回去”则是将对外传播作为持续的项目,不断输出不断创新,让国外主办方不断请我们的艺术家去当地展出。

岭南文化要“走出去”,还要争取要进入海外受众的生活区、核心区,多在国外的公共场地、户外地标举办展示活动,拉近与海外受众之间的距离,给予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更多的支持,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和科技助力,让跨文化传播抵达人心。

广州日报:从世界巡展到“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您的“肥女”题材的创作有哪些新启发?

许鸿飞:乡村是我艺术生涯的出发点。世界巡展与“百村展”的联系也并非偶然。去年11月,我的百村展走进了连南瑶寨。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在连南写生一个多月,创作了毕业作品《耍歌堂》。2009年,“肥女”走出美术馆的第一站,就来到连南千年瑶寨展出。散布在田间地头的“肥女”们,仿佛是从那里生长出来一样,很自然、很和谐,也激发起我世界巡展的信念。

我一直认为,艺术家只有走进乡村、走进人民群众,才能触摸到真实生活,也才能从中获得新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具有感染力与生命力的作品。群众能从中享受艺术熏陶,同时感受到幸福和欢乐。

另外,展示乡村题材的作品虽然来源于乡村,但这份情感是世界的。乡村的发展和乡村本身所承载传统文化,也可以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能引起共鸣,让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感受到我们中国乡村的幸福感,因为幸福山乡就是绝佳的中国故事。

广州日报:您致力于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您认为艺术家可以怎样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许鸿飞:我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多地从艺术角度深入乡村振兴。因为村民更需要艺术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我们之前提供得太少。这些年在和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村民也需要艺术。不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很积极参与和艺术品的互动,你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在高高低低的山寨里,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在乡间小路,艺术的加入会让乡村更显诗意和浪漫。整个环境的变化,让村民们对艺术有了亲近感,孩子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艺术的启蒙。

乡村需要真正的独立艺术家,用自己的原创艺术打造IP。如何打造一村一品的艺术IP?这需要艺术家与村民生活一段时间,走进当地的生活场景,融合实际生活进行创作。

许鸿飞雕塑作品

采访手记

世界巡展添新作 助力讲好广州故事

在采访过程中,许鸿飞一直向记者强调,艺术家是美的传道者,也是时代文化精神的记录者。

当艺术品被投放到陌生的文化语境下,必然会受到不同文化眼光的审视和挑剔。即便文化会有差异,情怀却可以共通。当作品可以打动欣赏者,使之与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情感产生情感契合,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则会消弭。

许鸿飞雕塑作品

所以,许鸿飞坚信,让中国文化、岭南文化走出国门的关键还是回归到作品本身的叙事中。讲故事的手法、故事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到位了,自然能跨越民族和文化,获得更多的认同。这也需要艺术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有原创力的艺术作品。

巧合的是,对许鸿飞而言,一次次的世界各地巡展成就他的一件件新作,让他有了沉甸甸的收获。他告诉记者,“肥女”系列去到国外的展览基本上是巡展,不是巡回展,他要求自己尽量做到每一次展览都有新作品出现。

肥女的形象也因此更加丰富和生动,反映抗疫题材的“打疫苗”“测核酸”的“肥女”,以冰雪运动为题材的运动型“肥女”等,都鲜活地出现在他作品中,从中可以窥见的是他对“肥女”的坚守、不停创作的快乐和向世界讲述广州故事的责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