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在中国著名侨乡江门市开幕。来自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等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云集论坛,围绕“华侨文化与高水平开放”主题开展深入交流。
近年来,江门市依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优势,深化实施“港澳融合”“侨都赋能”等“六大工程”,推动侨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完成升级改造,赤坎华侨古镇开门迎客,全国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动工建设,全国首创研究“侨批中的党史”,打响江门“侨乡文脉传承地”等10张城市名片,以江门之力为大湾区发展汇聚“侨”力量。本届论坛深耕大湾区华侨文化历史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华侨文化内涵,助力江门打造“中国侨都”城市品牌。
论坛采用“1+3+1”的内容架构模式举行,即举办1场主论坛(开幕式),3场分论坛,1次调研活动。论坛提炼展示华侨文化的独特标识和精神特质,旨在推动华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广东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主论坛上,专家学者作《华侨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岭南华侨文化与广东高水平开放》《华侨——文化坚守与民族认同》《以“侨”为桥打造共同体,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等主题分享。在3场平行分论坛中,专家学者围绕“‘侨’与纽带:华侨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侨韵华章: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画卷”“侨史钩沉: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三大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讨。专家学者还将于26日实地调研华侨华人博物馆、梁启超故居、陈白沙祠,为江门市进一步深挖华侨文化资源建言。
当前,海外侨胞成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如何更好引导华侨华人新生代参与大湾区建设?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江门应树立大侨务观,创新侨务工作方式。”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杨兴锋建议,可采取走出去、请回来等有力措施增强华侨新生代和新一代移民的根脉情结,真正实现侨都赋能。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徐远通建议,要在文化发展与人才建设的关系上,辐射华侨文化影响,在“交”“互”上增特色,形成华侨新生代人才会聚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郑佩瑗建议,可建立多样化的爱国爱乡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游学、联谊、参观考察、研讨等活动,增强新生代江门籍华侨华人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