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文史动态 > 参事工作动态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陆军 :从横琴跨境金融创新看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01

横琴金融创新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人才

珠海横琴是推动粤港澳合作发展的重大平台。2023年2月17日,人民银行、广东省人民政府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为合作区的金融发展描绘了蓝图,即金融改革创新和对外合作开放的目标是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我国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示范区。这一发展目标是宏伟的,但也是充满挑战的。两个市场、两种制度的交汇,要求合作区在金融体制机制设计方面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因此合作区的金融创新需要以不同类型的国际金融人才为支撑,具体包括:

一是金融专业人士:金融分析师、风险管理专家、投资银行家等,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金融知识和技能,能够参与金融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

二是法律和监管专家:了解国际金融法规和标准,能够协助企业遵守法规并处理监管事务。

三是国际贸易和外汇专家:有能力处理国际贸易和外汇交易,推动横琴的国际金融业务。

四是数据分析师:能够处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金融机构优化业务和决策。

五是国际业务和市场开发人员:具有跨文化沟通和市场开发能力,帮助横琴金融机构扩大国际业务。

02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根据以往任教经验的沉淀与思考,我认为学生培养工作应该与时俱进,聚焦满足社会需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就业市场发生颠覆式变革,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教学工作应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以下八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学术卓越。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分析能力,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水平,促使其在专业领域内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以合作区建设为例,其涉及两个市场两种制度,不同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交汇就需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难题,在不同领域发展新想法和方法。

三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古人讲的“慎思、明辨”的辩证思维一脉相承,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使他们能够评估信息、进行推理和做出明智的判断,避免人云亦云。

四是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以便能够有效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思想。

五是协作和领导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学习如何与他人协作,同时也要培养领导能力。

六是跨学科知识。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应不断推动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七是社会责任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联,应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服务和社会治理参与,培养他们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关注。

八是全球视野。在教学设计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其理解全球性问题,并鼓励他们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03

目前高校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不足

3.1 通识教育重视不够,偏重专业教育

通识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思维工具,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并做出明智的决策。不同大学可能有不同的通识课程设计,以反映其教育的目标、价值观和特色。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如何以不变应对现实中的快速变化,通识教育非常重要。例如AI已经应用到法律、医学、会计、审计,智能投顾等,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确实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很多工作都不一定需要人来做,或者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做。会计审计人才肯定是需要的,需要专业人士的签字签字确认,但不像以前那样需要那么多人,那么,如何培养这个行业的人才呢?如何才能来以“不变”来应对这个变化呢?这个不变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识方面的教育,目前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通识教育总的来说是不够的,还是偏重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一些内容,可能很快会被自动化、被AI等所取代,这是第一个不足。

3.2 对通识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偏差,课程设计有较大局限

第二个不足是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实际上有偏差,不少学校只是把通识教育理解为人文方面的教育,理解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等,这些实际上属于人文科学,只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通识课程通常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以下类型的课程:

图片

图1  通识教育课程类别

在不少金融机构,比如说投行在招人的时候,单纯金融学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其实挺难进入,可能更需要偏向于复合型的人才。如果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对学生提供科学方面的课程,比如自然科学、生物、化学物理,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可能是有欠缺的。逻辑学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但很少看到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学过这门课。人工智能、自动化、医学的发展等碰到非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包括信息披露、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等,都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基本的伦理学方面的认识。通识课程当然包括学生要会算,以及具备一些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能力。总体来说,通识教育它本身课程的设计,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要全面系统的去思考与设计。我们的高校在这方面是非常有欠缺的,不足以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剧烈的变化。

3.3 教育效果的衡量缺乏定量标准,参与国内外认证的学校或院系所不多

第三个方面,目前教育效果缺乏定量的衡量标准,虽然不少院校安排了各种课程,有培养的理念,但有没有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实现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需要什么样的财力物力的保障,包括技术上的保障等,还缺乏标准化、量化的认定方式。目前参与国际认证的院校较少,国内认证的方法、内容还不成形。国际认证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参与国际认证相当不容易。

3.4国际化或者开放程度相对不足

最后一点,主要的问题包括国际化或者开放程度不够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普遍的问题是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学校相对较少,总的来说档次匹配度也不够,给学生提供的选择不多,外籍学生、来华交换的国外学生较少。另外,国内学校英文课程开展不够,师资队伍中外籍教师的比重偏低等,这些对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都很不利。

04

几点建议

4.1 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平衡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特别是在本科阶段。需要学习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通识教育的经验。在通识教育方面,台、港一些高校起步早一些,近几年内地一些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也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总结。

4.2 通识课程的设计要有前瞻性,适应未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挑战

通识课程要有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目前,人工智能带来很多挑战,特别要加强学生创造力、跨文化以及领导力方面的训练,这些方面可能是AI难以替代人类工作的重要方面。

4.3 教育国际化或开放性教育要补短板,才能适应大湾区发展的国家战略

第三个就是国际化,尤其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未来的发展,要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体制上与内地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如何利用好两地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在现实中面临很大的挑战。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教育的开放性、国际化要补短板,才能够适应大湾区的战略。

这些包括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使他们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其次是多语言能力,鼓励学习多种语言,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增进国际交流机会,提供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留学和国际实习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国际经验;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教育,关注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公共卫生等,培养学生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要提供相应的国际化课程:包括国际法、国际关系、全球经济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国内外不少高校已经提供了不少优秀的线上课程,高校应该研究尝试弹性学习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允许学生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合他们兴趣和目标的课程和项目。

4.4 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估方法和机制

要考试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实现,从数量上考核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没有实现,需要一整套的制度的设计。国际上现代大学已经存在800多年,国际上有各种的认证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的评估方法与机制的设计,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的实践加以借鉴应用。如果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则很难了解我们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否达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