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动态信息

影视艺术融合多领域,创新文科知识生产与传播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6-25 10:34:24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媒体的兴起,电影和电视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它们在内容创作、技术手段、叙事方式以及受众体验等多个层面上的相互渗透与整合。这种融合现象不仅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形式,也为文科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教育者和学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文科教学和课程建设中,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件指出新文科建设是面对当下新科技发展,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的必然选择。文科是复杂多样化的学科,其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文科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引导人的思想、情感、人格、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学科。而传统文科按照学科门类划分培养学生,只注重人的某一需求的专一性的发展,阻断了人成长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新文科建设要求各个学科立足于传统文科解析,撕破原有壁垒学科,探索交叉融合的新机遇。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各种环节要素中,课程是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的载体,只有紧紧抓住课程融合,高水平的课程才能落实优良师资的教学讲授与价值传达,才能真正的有益于优秀人才的培育提升与知识储备。因此,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本文对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广告作品赏析》为期十年的建课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融合影视艺术特点创新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经验,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课程交叉融合路径提供参考。

  学科的融合离不开课程的融合,课程融合创新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但课程建设恰恰是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短板。在传统分科教育的体系中,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专业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通常是传统学科教育的核心知识载体,课程内容的建设多为其稳定的自循环的理论研究范式服务,课程体系成熟、严谨,对于跨学科疆域的创造性内容,通常采用一种排斥的姿态,恪守自身领域的严肃性,确保专业建设的完整性,因而,难以实现跨越学科的交融和认可。此外,中国高等教育普遍还在使用传统课程建设模式,知识传播通常以文字作为知识载体,课堂作为知识传递的介质。现在学生是在视听语言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仅通过口耳相传或借助抽象的文字,单一而纯粹的方式传递晦涩难懂的知识,无法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艺术学科属于文科门类中的人文学科,该学科是以人为要素最坚守的学科,它以人为创意机体,专注于创造想象的不同形式,同时也是对每一种表达介质的学理性挖掘。影视艺术融合美术、音乐、摄影、书法、舞蹈等各种类型艺术为一体的学科,其本身就是一门融合文科门类各个学科特点的综合艺术,使得人类思想的传达不仅仅是借助于语言艺术这种合乎理性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使用画面和声音传达感性信息,自身就具有鲜明的学科交互的特征,是一种更适合文科学习的知识传达媒介。

  在新文科背景下,聚焦专业方向课程,以传统文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知识,融合打通专业前沿与技术,突破单科课程重构复合课程结构,从以下三个方面重塑课程建设资源。

  传实境实务引导消费观。影视作品“传实境实物”的高逼真性特点,可以充分调动观众感觉与情绪,实现浸润式的教学。广告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商业艺术形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艺术性与科学性并重广告作品通过各种视觉形象将广告主传达信息与消费者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整合,广告中的形象消费总是和各种消费观联系在一起,诸如高雅趣味、诙谐幽默、简单朴实、浪费与美等等,这使得形象自身的价值和消费者所赋予的产品价值关系十分复杂,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时无痕的接受广告中传递的价值观。

  影视艺术创新知识表达。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真正对人与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媒介,而不是媒介传播的内容或讯息。人类通过五种感官(嗅、触、听、视、味)的整合并均衡地直接感知世界。不同的媒介使我们的感官延伸开始不均衡地发挥功能,艺术学科的每种表达媒介均是对人的机体的不同方面的延伸与冲击,从而引起人的情感需求的无限生发。影视艺术重新整合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媒介功能,重新定义人类在印刷媒介时代,偏重视觉的知识接收模式、思考模式甚至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用影视语言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分类、排序、构建、着色。

  课堂创造共识创新传播方式。如今复杂的技术设定和现实需求,使音频、视频和文字之间相互转换,促使着知识的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影视艺术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论在讲述虚构的故事还是在记录真实的历史,无论是阐释抽象的科学现象还是展现生动逼真的自然景观,一切都需要通过清晰可见、直接可感的具体形象或者共鸣共享来表现,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线上课程挖掘影视艺术的表达方式优势,促进学生知识的快速吸收。而线下课堂教学应以伴随媒介环境的变化从教授专业知识转化为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现在新媒体平台知识传播,打破了知识在传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壁垒,使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但大数据推送机制让学生信息茧房情况越来越严重,思维表达和知识获取更加碎片化,课堂教学就至关重要,教师在线下课堂提高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创造共识的时空。

  《广告作品赏析》于2019年打破传统课程体系,选取以艺术学科为基础建设的《广告艺术鉴赏》作为线上教育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该课程以影视广告作为主要学习对象,并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目的在于引动学生在赏析创意广告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学生创新意识,审美价值;在读懂广告背后的消费者心理原理和传播原理的基础上,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表达方式融合,强化美育教育。课程以广告心理原理与消费行为学为广告学习的知识基础。在分析广告作品分析时,鼓励学生在原有广告原理基础上,拓展学习范畴,认识各种艺术表达特性,认识表现手法与传播效果的关系,重新构建审美认知。课程设计中将影视艺术与造型艺术、摄影、舞蹈、戏剧、音乐、诗歌进行比较,学习视觉构图、运动处理、戏剧性叙事、时间与空间的组合、视觉与听觉的安排等艺术创作表达技巧,将导演的内在审美价值转化为显性知识的传播的途径,塑造学生审美感知力,建立学生审美方法、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满足。

  教师团队融合,助力交流互动。课程团队教师知识体系覆盖设计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学等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团队教师的专业优势结合线上线下课程模式,探索网络普泛性传播与现实课程面授相结合的方式,放大不同教学手段与专业优势。本课程线上课程建设以设计学、艺术教育和广告学教师为主,筛选影视广告具备广告与艺术理论知识的广告案例,清晰传达核心价值体系的等教学资源。线下课堂教学的目的从传播知识转变为改变学生对知识的态度的构建。线下课程建设以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教师为主,打破传统单科知识体系的学习模式,改变学生将知识当成永恒真理的认知,融合文科大类原理,以解析广告为目的,让学生在线下课堂采用探索、讨论、辨析、批判等教学方式,重新构建阶段性共识,实现学科交流。

  开展课程协同,强化实践教学。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课程覆盖新闻传播学与艺术学等专业,在课程建设时,根据专业特性对内容和考核方法进行微调,与理论和技能课互为补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与指导者,针对不同专业搭建课程协同育人机制,课程开设“中国广告专题”,针对编导专业增设实践侧重故事创作与制作,使学生既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创意的源泉,获得广告讯息,又能以感觉敏感的视角,捕捉当下更具时效性的广告事件,建立与广告艺术世界的联系;课程针对播音专业开设“广告中的中国声音”增设实践侧重音响类广告赏析;对广电专业增设“前沿广告”专题,实践侧重VR、植入、微电影等前沿广告创作。课程的协同是传授知识过程的融合,同时也是专业教师进行学科交流,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通过课程的协同,任课教师团队互相通过与学生的创作实践,共同学习,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为推动学科交叉重组,打破学科壁垒的战略层面的举措,推进新文科建设是全体高校教师的共同使命,而课程的融合创新是教师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影视艺术作为艺术学科中最年轻的艺术表达方式,承载着艺术独特的优势审美功能,是让人能全面成长的精神内核。本文将影视艺术作为新文科课程建设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创新路径,将影视艺术即作为生产知识的内容,又作为知识传播的表达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创作核心思想,将影视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技术融合,全方面促进课程质量,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本文挖掘戏剧与影视学和广告学社会属性的自洽,影视广告对知识内容的聚合,通过《广告作品赏析》课程实践协同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不同专业建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蔺义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