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611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粤教案函〔2024〕289号
梁治昂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深化非遗文化进校园,编写地方特色非遗教材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意见,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在中小学校开展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各地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均包含非遗等方面内容,中小学国家教材中也融入相关非遗内容,目前,中小学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均已明确非遗学习要求。如历史课程鼓励学生探寻非遗中蕴含的具体历史信息,美术课安排蜡染、剪纸等非遗内容,艺术课程引导学生对戏剧等艺术作品进行初步欣赏和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荐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我是‘非遗’小传人”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非遗,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坚定文化自信。
在地方课程教材方面,2023年,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2023年版)〉和〈广东省中学生涯规划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将非遗纳入到省级地方课程,并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指导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与家乡实际、省情和国情相结合,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如潮州市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编写了《潮汕文化读本》,积极推进潮州大锣鼓、潮剧、潮州方言童谣、舞龙舞狮、英歌舞、潮州铁枝木偶、潮州花灯等一批非遗进校园工作,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
我省是全国最早开展“非遗进校园”的省份之一。自启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以来,一直致力于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传承和教育,打造了“非遗少年说”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动、“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非遗课外时”教育实践活动、非遗网络达人评选活动、建设“爱心非遗室”等在全省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年,全省参与的中小学校、青少年学生、非遗传承人、社会组织等越来越多,进一步增强了非遗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营造了浓厚的保护氛围。
其中,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少先队广东省工作委员会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承办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仅2021年参与活动的学校、少年宫、文化馆、校外语言艺术机构总共超过1000所,参与人数突破50000人次,全网点赞超过4000万。2022年还开创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专业机构组织+媒体立体传播”非遗进校园新模式,所开展的“非遗少年说”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动以线上短视频“云海选”“云展播”方式,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征集“广东非遗少年达人”,共收到来自各地市投稿1824件,活动点赞总人次超130万,总浏览次数超134万,同时,在此次活动中,首创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捐助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校,在10所优秀乡村传承学校建立10所“爱心非遗室”,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023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等院校合作实施广东省非遗传承人群“种子计划”,“种子计划”分为“非遗潮青年”和“非遗小记者”两个板块,“非遗潮青年”是通过传帮带,结对子的形式,构建非遗传承人与省内各高校艺术、技艺类人才之间的实践学习平台,为我省储备一支专业化的非遗传承人才队伍,首批培养青年学生约280人,创造出355件新作品,其中53件作品在成果展中展出。非遗小记者是通过“训练营+实践营+直播营”模式,使众多少年从小记者视角欣赏非遗、体验非遗、传播非遗,从而增强小学生群体对非遗的认知和传承意识,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希望的非遗种子。
三、关于编写地方特色非遗教材问题
为清理过多专题教育进课程、进教材问题(初步统计有30多种),减轻学生负担,2019年底,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对专题教育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其中第三十一条:“加强各类专题教育教材和读本进校园的管理。中央明确部署单独编写教材或读本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安排落实,按教材选用使用政策执行。其他部门或地方提出的专题教育,以融入国家、地方课程教材为主,原则上不另设课程,不统一组织编写和选用专题教育教材或读本”。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的《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开发与实施指南》,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安排好国家课程、省级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自主规划适合本区域的地方特色课程,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校本课程”。针对国家的统一要求,非遗已融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故不建议各地编写相关专题教育教材,确实有需要,可编写相关非遗专题的课程资源,相关经费可在省下拨的中小学公用经费中解决。
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一是加强地方课程教材编写,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我省正着手组织编写地方综合课程教材,将收集各地的非遗资源,有机地融入我省地方课程教材中,落实非遗进课程、进教材。二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岭南文化相关课程,完善教育体系,提升育人效果。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鼓励非遗传承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向周边学校和社区有序开放,以基地为依托,以点带面,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四是充分调动学校、社会、个人等各方积极性,鼓励符合引进资质的非遗特色培训机构加强与学校课后服务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省教育厅工作的关心支持。
2024年6月27日
(联系人及电话:陈炎耀,020-37628755)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