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政务公开 > 广东教育年鉴

解放前的广东教育

时间:2013-10-25 16:22:50 资料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打印】
分享到:

高等教育

  广东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将原有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培养中学老师,地址在广州文明路旧贡院内)改称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据《新教育》4卷5期记载,自民国5年8月至民国6年7月广东有1所高等师范学校和两所专门学校。在同一期间,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有学生223人,毕业生262人,教职员93人。

 民国5-6年(1916-1917年)广东两所专门学校情况表

法政专门学校

在校生516人

毕业生262人

教职员 93人

医学专门学校

在校生144人

毕业生 29人

教职员 49人

  民国13年(1924年)前,广东有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警监专门学校、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私立岭南大学、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广州铁路专科学校、私立夏葛医学校、私立广州法学院、私立光华医科专门学校共12所。同年2月,孙中山命令将前3所学校合并为广东大学。 孙中山逝世后,民国15年9月1日,国民政府决定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此外,民国14年9月成立广东国民大学,民国16年3月成立私立广州大学,同年,还成立千顷商科大学和中国国民党学术院。民国12年,由梅县中美人士10余人筹办了梅县地区第一所高等学府嘉应大学。 陈济棠主粤时期(1929-1936年)广东高等教育有所发展。除改善国立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等10所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外,还创办了省立劝勤大学、省立国医学院、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东陆军军医学校,学生由4000人增至5000人。还创办省立农业、水产、美术、音乐等4所专科学校。

  民国23年(1934年)秋,私立广州法学院奉命停办,民国25年秋夏葛医学院并入岭南大学,广东大专院校只存8所,在校学生6236人,教职员1644人,经费464.15万元。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校调整,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山大学,省立劝勤大学改组,民国27年暑假,该校原有工学院并入中山大学,商学院则改称为省立劝勤商学院,师范学院则改称为省立教育学院,分别在劝勤大学原址或迁往梧州单独设立。

  民国27年(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各校被迫迁移,国立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省立劝勤商学院迁往遂溪麻章,再由麻章迁往信宜,省立教育学院迁广西容县,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迁往云浮。私立岭南大学、私立国民大学、 私立广州大学、私立光华医学院均迁往香港。

  由于学校迁离,联络困难,民国28年(1939年)秋,省立教育学院由容县迁回乳源,易名为省立文理学院并附设体育专修科,将省立体专裁并。私立光华医学院则暂行停办。是年冬,省立文理学院复由乳源迁到连县东陂。这时, 学生数比战前减少68 % 以上,教员数和经费数亦均减少78%以上。

  民国29年(1940年)起,战局渐趋稳定。为适应战时需要,广东高校增至7所,学生增至4839人,教职员增至1040人,经费增至237万元,但仍未恢复战前规模。同年7月,为培植战时艺术人才,特设战时艺术馆,次年春改组为艺术院,第三年5月奉部令改为艺术专科学校。民国32年秋,筹办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在罗定,先办机械、水利、纺织3科。民国25 - 37年广东大专院校情况见下列3表:

民国25-32年(1936-1943年)广东省大专院校概况表

年 份

校 数

学 生 数

教 职 员 数

经 费 数(万 元)

1936

6236

1604

464.15

1937

5178

1137

277.58

1938

4425

963

258.69

1939

1957

416

90.36

1940

4839

1040

251.35

1941

4839

 

251.35

1942

5887

 

254.13

1943

6734

 

377.86

  注: 民国28年(1939年)国立中山大学迁云南澄江,该校学生数、教职员数及经费数均未计入。1941年 至1943年教职员数暂缺。

 广东省民国32年(1943年)省立专上学校一览

校 别

校 址

科 系

学生数

经费数(万元)

省立文理学院

曲江桂头

中文、史地、理化、生物、社教五系及体育 专修科

324

46.04

省立劝勤商学院

同 上

工商管理、银行、会计三系

310

22.03

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曲江上窑

戏剧、音乐、美术3科。并设训练班与专科师范班

155

17.15

民国37年(1948年)7月广州市区大专院校概况表

 

文科

理科

工科

法科

商科

农科

医科

师范

艺术

体育

海事

合 计

中山大学

497

356

942

998

 

431

343

487

     

4054

岭南大学

516

258
理工

     

140

142

       

1056

国民大学

470

 

280

1539

             

2289

广州大学

1829
文法

208
理工

   

856

           

2893

珠海大学

297

125

 

343
工法

             

763

文理学院

421

222

                 

643

法商大学

     

376

671

           

1074

文法学院

891

   

905

             

1796

光华医学院

           

221

       

221

广东中医学院

           

76

       

76

广州法学院

     

176

             

176

省体专

                 

112

 

112

省艺专

               

225

   

225

省海事学校

                   

270

270

市艺专

               

112

   

112

南方专科学校

       

687

           

687

总 计

4921

1169

1222

4337

2214

571

782

487

337

112

270

16422

革命干部教育

一、 广 州 农 民 运 动 讲 习 所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民国13年(1924年)7月到民国15年9月,共举办了6期。培训800多名毕业生,分配到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民国13年(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农民工作部部长林祖涵(林伯渠,共产党人)和秘书彭湃建议成立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培养农民运动干部。同年7月3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正式开学。所址在广州越秀南路53号惠州会馆(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现越秀南路93号)。所主任为彭湃。教员有谭平山、阮啸仙、罗绮园、鲍罗廷、加伦、弗朗克等人。招收学员38人(其中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20人),孙中山先生曾于8月21日来所参加第一届毕业典礼暨第二届开学典礼,他对学生作了讲演(刊于《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554-558页)。第一届学员获得毕业证书的有33人(女生2人),其中被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委任为农民运动特派员的有24人,他们分赴广东各县开展农民运动工作。

  第二届学员于同年8月21日开学,所址仍在惠州会馆,课堂设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礼堂。罗绮园为主任。教员有罗绮园(兼)、谭平山、阮啸仙、彭湃等。学习两个月,学员225人。毕业142人,其中女生13人。毕业生大多数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从事组织农民协会工作。

  第三届招生128人,民国14年(1925年)元旦开学,阮啸仙为主任。所址在东皋大道1号(原是反动商团头陈恭受的别墅,同年5月成立的广东省农民协所在地,现为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教员有阮啸仙、廖仲恺、彭湃、陈延年、谭植棠、邓植仪、鲍罗廷、加伦等人。至4月3日结业,为期3个多月,结业学员114人,毕业生大多数派往各乡训练农民自卫军。

  第四届招生98人,同年5月10日开学。所址仍在东皋大道1号。谭植棠为主任。教员有阮啸仙、彭湃、赵自选等人。这一届实际上课两个多月,结业学员76人,其中正取生51名,旁听生25名,除16名留在农讲所见习外,其余皆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

  第五届分甲、乙两班,甲班64人,乙班50人,所主任为彭湃(他在开学后常到农村指导工作,由罗绮园代主任)。所址仍在东皋大道一号。教员有毛泽东、罗绮园、阮啸仙、鲍罗廷、马也夫等人。9月14日开学,12月8日结业,为期3个月,毕业学员114人。

  第一至四届学员多数来自广东各地,第五届则主要来自全国各省,这说明革命运动逐渐向全国扩大。前四届多为工农子弟,第五届则有考取中学的学生,而且第五届较重视学生的“自治”活动。

  民国15年(1926年)3月19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第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农民部提出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事宜,其办学经费7980元,请中央设法拨给,并决定请毛泽东任这期农讲所所长,于革命军北伐开始时举办,以番禺学宫(今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该所旧址纪念馆)为所址。讲习所本部下设政治训练部、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和事务部。录取学员327人,来自全国20个省区,毕业生318人。5月3日开学,9月11日毕业考试,训练4个多月。教员有毛泽东、陈其瑗、肖楚女、恽代英、李立三、彭湃、周恩来、阮啸仙等人。此外,瞿秋白、林伯渠、吴玉章、郭沫若等人也来作报告。学员毕业后,即奔赴全国各地倡导农民运动。

二、 黄 埔 陆 军 军 官 学 校

  民国13年(1924年)6月, 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 (简称“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

  民国10年(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孙中山欣然接受这个建议。中国共产党派李大钊、林伯渠等人与孙中山进行多次会谈,讨论了两党合作共同革命问题和如何建立革命军队问题。民国1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在广州召开,宣告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会议期间,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同年1月24日,孙中山委派蒋介石为该校筹备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等人为筹备委员。中国共产党委派张崧年(申府)参加筹备工作。1月28日,孙中山指定以黄埔长洲岛的原清代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为军校校址。2月6日,设黄埔军校筹备处于广州南堤负责筹建的具体工作。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该校第一期学生500人。6月16日,国共两党人士500多人,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亲临主持。并发表重要演说,指明军校宗旨“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292页)还制订了“亲 爱 精 诚”的校训,批准了军校校歌。

  黄埔军校建立后,孙中山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方针政策上给予巨大的关心和指导。他还亲任军校的总理。校部是军校的最高领导,它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代表,他们与孙中山总理一起组成校本部。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部。政治部先后由戴季陶、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人为主任,聂荣臻为秘书,恽代英为教授部主任教官,胡汉民、肖楚女、张秋人、安体诚等人为政治教官;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李济深为训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聘请鲍罗廷为总顾问,还聘请加仑将军等几十名苏联红军干部担任顾问或教员。 军校坚持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军事教育分为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两个方面,既学习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射击规范等军事理论,又教以制式训练、实弹射击和野外演习等军事技术。政治教育以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课程有: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社会主义、社会进化史、经济学等。周恩来亲自给学生作过《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武力与民众》等讲演。谭延凯、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苏兆征、何香凝、鲁迅等人也应邀到该校作过专题讲座。军校的政治工作以共产党人为主体,他们被“视为学校中的革命灵魂。”(《文强:我在黄埔军校的见闻片断》,《广东文史资料》第37辑)

  黄埔军校师生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起模范作用。如民国13年(1924年) 10月在镇压商团叛乱中,军校师生英勇出击,配合友军采用“火攻”,仅一天内就彻底打垮叛军。次年初,盘踞于东江的陈炯明乘孙中山病重北上,广州国民政府群龙无首之际,悍然发兵进犯广州。广州国民政府组织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两个团为主力的“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同年6月,驻广州的桂军首领杨希闵、刘震寰乘革命军远征东江,在广州举兵叛乱,广州国民政府危急万分。黄埔学生军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乱,很快击溃叛军,保住了广州国民政府。这时,被打败的陈炯明卷土重来,国民政府于同年10月举行了第二次东征。这时,黄埔学生军已扩编为国民革命第一军。他们攻克号称天险的惠州城,接着,东征军分三路直捣东江,于11月初收复东江,平定了广东最凶顽的军阀陈炯明。 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黄埔学生军成为北伐军重要骨干力量。叶挺独立团是北伐的先锋,该团参谋长周士第、团参谋董仲明、营长曹渊、许继慎、连长卢德铭和袁也烈等是黄埔军校第一、二期毕业生。该团在汀四桥、贺胜桥的关键性战役中,创立奇功、北伐军从此长驱直进,在半年多时间里就占领了半个中国。

  民国15年(1926年)3月1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日举行成立典礼。校长蒋介石、国民党代表汪精卫及各部处主任宣布就职。 从民国13年(1924年)5月创办至民国16年7月,黄埔军校共招收了6期学生,共培养了2万多名干部,其中除了第五、六期是在蒋介石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后毕业外,其余1-4期共4981人,都是大革命时期毕业的,大都成了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力量,有的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军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三、 劳 动 学 院

  民国15年(1926年)4月,随着省港大罢工运动的深入,为了提高罢工工人的政治素质,用革命理论武装工人骨干,争取罢工反帝斗争的胜利,中华全国总工会和省港罢工委员会决定创办一所以培养高级工人运动人才为目标的工人大学──劳动学院。6月28日晚,劳动学院在广州越秀南路东园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训育亭举行开学典礼,到会200多人,教务主任为李耀先。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工人大学。 劳动学院是一所夜大学,学员白天参加罢工斗争,晚上在东园训育亭上课,该院第一届招收学员有陈郁、卢永炽等正取生193名,备取生28名。10月25日,第二届劳动学院开课。此届招收学员271人,内有各工人补习学校毕业升学者50人。院址改在广州西濠口南华楼四楼。学院主要课程是: 刘少奇讲授《工 会 组 织 法 》和《中 国 职 工 运 动 史》,邓中夏讲授《 省 港 罢 工》,肖楚女讲授《 中 国 政 治 状 况》,熊锐讲授《 世 界 革 命 史》, 黄平讲授《 世 界 职 工 运 动 》,冯菊坡讲授《 广 东 工 会 问 题 》,谭植棠讲授《 帝 国 主 义 侵 略 史 》。同年8月29日,前来广州出席国共两党联席会议的中共中央委员瞿秋白曾到该院讲演。劳动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有高度政治觉悟,斗争坚定的工运干部,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工人运动的发展。因此,当时它被刘少奇、邓中夏誉为“工人阶级的最高学府”。但是,第三届开学刚3天,学院就在蒋介石发动的广州“四·一 五”反革命事变中被夭折了。

四、 广 州 妇 女 运 动 讲 习 所

  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办的“广州妇女运动讲习所”于民国15年(1926年)9月15日在广州大东路国民党中居党部正式开学,何香凝任所长,蔡畅为教导主任主持日常工作。该所聘请恽代英、邓中夏、彭湃、邓颖超等为教员。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广东人最多。学员学习结束后,即返回各地开展妇女运动。随后,以邓颖超为所长、陈铁军为主任的妇女运动人员训练所亦接着举办,讲习所和训练所培养了一批妇运干部。

  同年3月,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何香凝赞助下,由邓颖超、高恬波、蔡畅、区梦觉等人发动妇女建立女工工会,举办草鞋厂、编织厂、缝纫社,还开办3所妇女劳工学校、妇女识字班,以提高广大妇女之认识觉悟和文化水平,支援省港罢工与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

五、 派 遣 留 学 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派遣了一批学生到美国、英国、日本、苏联等国家留学。仅民国14年(1925年)底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的就有71人。该校是由苏联政府、共产国际、红色工会国际出资于同年11月底在莫斯科创办的。它专门吸收中国留学生。当时在广州成立了一个中央选拔委员会,仅广州一地就有4000余名青年报名应考。首批赴苏联留学生大多数自广州地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