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煞白的儿童小凌被爸爸抱着走入凌育坤的诊所,“小坤生,我儿子肚子痛得直打滚,您快来看看。”
正在和病人交谈的凌育坤快步走到孩子面前,了解详细病情,轻按肚子周围。随后用中医拔罐疗法,不一会孩子的疼痛感便有所缓解,“问题不大,先吃药观察治疗。”
作为平远县石正镇先锋村的村医。一间80多平方米的诊所既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生活的地方,而在村民们眼里,这间不大的诊所更是被视作护佑他们生命健康的“圣殿”,不管是在留守的老年人中,还是外出打拼的村民心里,都是一份平安和踏实的念想。
61岁、4年军旅生涯,从青丝到白发,近40年的村医生涯,他用真情与奉献,赢得父老乡亲好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坤生”……
以“军医”作风要求自己
1960年出生的凌育坤虽然已过花甲,但他仍然坚持在村医岗位。不但坐诊,小坤生还是村民的“家庭医生”,有哪家老人小孩不舒服,不方便过来就诊,他都是二话不说,提起药箱就出门看诊。在看病时,对家庭困难一时掏不起药费的群众,他总是说:“先治病吧,药钱啥时有了再说!”
先锋村有3300多名村民,过来看诊的不单是本村村民,还有其他村甚至是梅县梅西,兴宁黄槐、黄陂等周边镇村的村民。小坤生说,高峰期每天要接待近20位病人。
1978年2月,刚满18岁的凌育坤来到军营,被选派参加了部队的卫生训练队学习医疗知识,随后做了一名卫生员,之后又被选送到解放军165、167医院进修,从此与医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年退役后,他带着部队学习到的医疗技术,回到了家乡石正镇先锋村,成了村医,为父老乡亲服务,一晃就是40年。
部队战地医疗与农村的医疗有较大的差距,在农村做“赤脚医生”,得什么都懂。回到村卫生站后,凌育坤深深感到,不加强学习知识就无法给乡亲们解除病痛。之后,他白天坐诊看病,夜里钻研医学书籍,还参加了嘉应学院医学院的学习培训。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和书本知识的累积,凌育坤开始在镇里小有名气,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开始来找他看病。
从脱下军装到穿上白大褂,凌育坤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无论是否戎装在身,军人的本色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中。”凌育坤说,因为有部队,才有今天的技术,我要感恩部队,运用学到的东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每一个病人当亲人
白露过后,先锋村卫生站依然炎热。和往常一样,小坤生在为村民们看诊,细心询问着他们的身体状况。
“小坤生是‘军医’,服务又好,我们大家都喜欢找他看病。”来自周畲的何阿姨最近感觉口干舌燥,来到卫生站找到小坤生,一番望闻问切后,小坤生开出中西药,还耐心叮嘱她各项注意事项。
“我血压高,经常找小坤生测血压、血糖之类的,他总是不厌烦。”今年已85岁的陈阿姨说起小坤生,立刻竖起大拇指。“有次我高血压犯了,坐在地上走不动,小坤生看到了还立刻骑上摩托把我送回家。”
“我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亲人看待。”正是靠着这种理念,小坤生成为村民爱戴的好医生。几年前,他在药库中取药时,不慎从梯子上摔断了股骨,住院治疗了半年多时间。“小坤生住院了”的消息传出后,周围群众纷纷前来探望,有些不知道他那里住院的群众还把鸡蛋、青菜送到他家门口。“乡亲们也很淳朴,到现在也经常给我送来蔬菜等。”小坤生说,与其说我把乡亲们当亲人,不如说乡亲们温暖着我生活的每一天。”
在别人看来,村医是一份很卑微的工作。但凌育坤自己对这份工作却有不同的认识,他说:“农村的老百姓和城市里的人不一样,身体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基本不会去医院检查而选择忍着,我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了解村子里每一位村民的健康状况,当他们得了比较严重的疾病的时候,在最优治疗期内将他们送至医院。”
的确,在掌握先锋村村民健康状况时,小坤生烂熟于心:65岁以上老人有520人,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有293人,甚至连每个人对哪些药物过敏都一清二楚。在凌育坤看来,疾病在于治疗更在于预防。每次有村民看病,他都会让健康生活的观念和方式深入每个村民的心里。
几十年没出现过医疗纠纷
医疗责任重于泰山。在村里,可以说乡亲们是将性命托付给了村医。小坤生深知这一点,他说胆大心细是他工作的“法宝”,在为乡亲们看病时努力做好每一个环节。
今年6月,一名73岁的村民来到卫生站就诊期间,突然伏在诊台上,初步检查后发现她已停止呼吸。知道她有心脏病史的小坤生一边叫家属呼叫120,一边对其喂服救心丹,并做心肺复苏,后来救护车到达后,护士对其注射肾上腺素,继续心肺复苏,终于把病人从死神中拉回来。
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平日中,小坤生认真做好每一户村民的家庭健康档案,并牢记在心,这样可以定期上门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检查,送药上门。在一般的检查中,发现病况可疑,他便会第一时间告诉患者,提出治疗建议,让患者及时到大医院就诊。“从医几年,最让我高兴的是从没出现过有医疗纠纷。”小坤生说,这对于医生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只有把责任扛在肩,才会事无巨细地做好每一件事。”
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小坤生更是白天黑夜连轴转。除了给村民看病,他还是“三人小组”成员,做好疫情防控宣传,为村里返乡人员测量体温……
(全媒体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朱双玲 潘佛扬)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