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将国防教育课堂“搬”到革命遗址,让中小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红色革命历史。
烽火岁月,金戈铁马。三河坝战役等红色遗址,留存着革命战争时期大埔儿女崇军尚武、保家卫国的历史基因。
红歌阵阵,余音回荡。校园里,大埔县青少年激情满怀唱响爱国拥军、心系国防的时代旋律。
近年来,大埔县用好红色育人文化、营造红色传人氛围、巩固红色树人模式,积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引导企业乡贤爱国拥军,努力营造崇军拥军时代风尚,青年参军报国热情高涨。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的“讲解员”、积极拥军参军的“军人家庭”、支持家乡建设的“兵支书”……延续先辈红色血脉,如今在大埔县经济社会不同领域,仍活跃着老兵们的身影,他们为家乡贡献着力量。
红色故事育人
打造民兵讲解员队伍让革命事迹入脑入心
大埔县人武部将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讲解员编入预备役队伍,每年开展军事训练和业务培训;把讲解员培育成一支重要力量,使其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教育者,挖掘故事内涵,让展品“动”起来、人物“活”起来
大埔县组织预定新兵到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参观,体悟大埔军史风云,汲取前行力量。
“1927年,著名的三河坝战役在此打响,朱德率‘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约3000人与两万多名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掩护主力转移,为革命保留了胜利的火种……”在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馆的体验式战壕里,民兵解说员刘南海向游客生动讲述当年发生在三河坝的那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战斗。
“当年烽炬传千里,从此风雷遍九陔。”在大埔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经发生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而今,随着当地讲解员的讲述,越来越多的革命英雄事迹为人所知,并发挥育人效能。红色基因在群众中传承,历久弥新。
刘南海是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管理处宣传讲解股股长,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结束五年军旅生涯,刘南海回到家乡。2016年,他来到三河坝战役烈士陵园保护所工作。彼时刚刚开展修缮保护工作,刘南海见证了纪念园从小到大、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
“小时候,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我们来祭奠先烈,但当时对于这段历史了解并不是很清楚,没想到现在来到这里工作了。”刘南海说,为了讲好曾经发生过的红色故事,他下了一番苦功夫。
从简简单单的两三页讲解词充实到几十页讲解稿,刘南海钻研了三年多时间,查资料、向专家学习请教,半路出家的他,以军人特有的劲头强化业务学习。
今年国庆假期后期,大埔格外闷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在室外40℃的高温下,讲解一个场次,刘南海就要忍受半小时的阳光曝晒。一天下来,汗水浸湿了衣服。
讲解工作很累,但刘南海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用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多年来从未曾请假。
“革命历史不能忘记!讲好红色故事、英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我们责无旁贷。”在刘南海看来,要发挥讲解员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革命教育落到实处,讲好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事例,讲好革命烈士的英雄故事,激励更多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遗志。“现在我们还在不断挖掘更多的红色感人故事,并根据不同的游客群体对讲解内容进行分类,让游客听得进去,达到育人目的。”刘南海说。
为了丰富红色讲解员队伍,让大埔的红色资源“活”起来,近年来,大埔县人武部将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讲解员编入预备役队伍,每年开展军事训练和业务培训,提高讲解员的业务水平。目前,纪念园内有讲解员7名,今年至今讲解场次达4000多场,游客量已突破80万人次。
此外,纪念园还与三河坝八一红军小学共同培育8名“小讲解员”,在节假日期间开展红色宣讲志愿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热捧。
新时代下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目前,大埔县把讲解员培育成一支重要力量,使其成为大埔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教育者,把真正的故事内涵挖掘出来,让展品“动”起来、人物“活”起来,增强讲解的感染力,引起听众的共鸣,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红色基因传人
一家三代当兵 拥军参军氛围浓厚
大埔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基因已融入血脉,当地适龄青年参军热情高涨,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成为当地人代代相传的好家风。目前,全县每年有110—120人参军入伍。
在大埔,多代人当兵的家庭比比皆是。
小时候,身穿军装、帅气伟岸的外公是她成长的领路人;长大后,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她成了祖辈的接班人。从1930年到2021年,90年的光阴,罗细华一家祖孙三代6人参军入伍,一身戎装承载了这个军人家庭对国家和家乡始终不变的热爱和忠诚。
“外公外婆当兵,家公当兵,我们夫妻二人当兵,现在儿子也当兵。”说起家里三代人的军旅情结,湖寮镇城北社区党总支书记罗细华自豪地说。
“从小听着外公当兵的故事长大,他说在部队锻炼出了勇敢、果断、胆大心细的性格,更是增添了自己对参军的向往。”因此,还没从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罗细华便入伍成为了一名军人。
罗细华说,虽不能像外公他们一样上战场,但她把部队的训练当“战场”。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寻求进步、努力学习的罗细华曾参加广州军区军事比武并荣立三等功。
退伍之后,罗细华回家乡工作,如今成为一名“兵支书”,身上仍然保持着那股子在困难面前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情怀和追求。去年,儿子高中毕业,罗细华建议他先去从军,再完成大学学业。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作为一名军人能赶上这个时代是幸运的,希望孩子能在部队中历练。”罗细华夫妻二人时常告诉孩子,参军入伍是件光荣的事情,在部队更能锻炼人的意志。
如今,罗细华的儿子也已光荣入伍。“他在部队已经一年了,记得他刚在部队学会游泳时,还不忘记打电话回家里,告诉我们发生水灾时他也能救人了。”罗细华说。
笔者从大埔县人武部了解到,大埔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血脉,当地适龄青年参军热情高涨,像罗细华家庭一样,多代人当兵的家庭比比皆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成为当地人代代相传的好家风。目前,全县每年有110—120人参军入伍。
近年来,为持续营造浓厚的拥军参军氛围,大埔县还聚焦全民国防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国防教育,把红色文化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内容载体,让国防种子播撒到民众心田。
“我们把大埔的红色资源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资源,把国防教育课堂‘搬’到革命遗址、旧址,构建起一个全民国防教育的大课堂,让国防知识的获得更生动。与此同时,不断统筹资源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校、国防教育特色校等的建设。”大埔县人武部相关负责人说。
特别针对青少年这个关键人群,大埔县人武部还组织民兵国防教育宣传队走进校园开展宣讲,针对高低年级不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低年级侧重英模事例、高年级侧重历史事件。
“宣讲小活动承载国防大情怀,也许他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但是我们相信,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种子,早晚有一天会鲜花绽放。”刘南海说。
红色精神树人
“兵支书”成致富带头人 建设家乡立新功
从退役军人中培养、储备、选拔村(社区)“两委”干部,建强“兵支书”队伍,让“兵支书”在基层治理中挑大梁、唱主角、担重任;部队的历练锻造了他们过硬的政治素质,使其在参与社会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领头雁”作用
“兵支书”吴志辉引入有机灵芝栽培产业,带动旧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
“现在党组织建强了、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了,把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情干成了,村民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三河镇旧寨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志辉说。
吴志辉是一名退役军人,2017年,脱下戎装后的他毅然奔赴农村“新战场”,回到家乡三河镇旧寨村。当时,旧寨村还是个无基础设施、无稳定收入、无特色产业的省定贫困村,不到4年时间,村集体年收入仅有千元的旧寨村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并摘掉了“贫困帽”。
在旧寨村,不少村民曾参与地方游击队,红色基因早已刻入当地群众的血脉,对于从小就立志当兵的吴志辉亦是如此,“回家乡服务,最关键的是把红色基因传承发扬好,这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在吴志辉看来,必须把红色资源转变成群众的“财富”资源,怎么做?2019年,围绕心中的疑惑,吴志辉找到了解决办法,树立“党建+”概念,推动“支部+产业”“支部+理事会”“支部+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当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抓准了蜜柚种植这个传统优势,更是大胆引入有机灵芝栽培、农副产品生产等项目,帮助村民兴业致富。
目前,通过“党组织+公司+基地+党员”运行模式,引导广大农户组建天子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约百万元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培植9万多株灵芝的有机灵芝种植基地,这也是目前梅州市规模最大的单一培育基地。如今,不占用耕地的有机灵芝种植基地给村里带来了新经济来源;新建的蜜柚烘干厂,把次果变废为宝,实现了蜜柚种植的二次创收。农户日渐形成“务工+种养+资产收益”的收入模式。
2019年底,旧寨村达到贫困村出列标准,逐步走出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目前,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净增加7.5万元。
“和平年代同样需要军队栋梁。退役军人身上的担当精神、奉献情怀,会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吴志辉认为,因此他注重汲取退役军人身上的珍贵品质,选派2名退役军人到村“两委”工作,共同带动旧寨村发展。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从退役军人中培养、储备、选拔村(社区)“两委”干部,建强“兵支书”队伍,让“兵支书”在基层治理中挑大梁、唱主角、担重任,既能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又能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更能为基层组织注入活力,是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多赢之举、有效之举。
目前,像吴志辉这样的“兵支书”,活跃在大埔基层的有28名。部队的历练锻造了他们过硬的政治素质,使其在参与社会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领头雁”作用。
此外,笔者了解到,2019年以来,大埔县切实按照省市关于落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和就业创业环境,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帮扶、指导,就业补贴、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政策倾斜。
脱下戎装,建设家乡。“退役军人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将他们推送到更能发挥人才价值的行业和岗位,有助于退役军人转化为推动大埔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大埔县人武部相关负责人说。
■相关
大埔连续28载将征兵体检站开进深圳
大埔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广东省首个原中央苏区县,一直以来青年参军入伍热情高,但由于地处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大批大埔籍青年到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求学务工经商。每到征兵时节,许多青年担心回乡体检耗时费力。
不少青年这样反映,不报名应征,圆不了儿时的参军梦,放不下心中的军营情结;报名应征,需往返于老家和工作地参加体检、政治考核,500多公里的路途既累人还费钱,如果没有应征上还可能丢了工作,让人左右为难。
为解决应征青年的“急难愁盼”问题,从1994年开始,大埔县连续28年将征兵体检站开到大埔籍青年聚居的深圳市布吉街道,方便外出青年应征体检,破解“当兵冷、征兵难”老难题。如今,这种探索征集在外适龄青年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在外青年的后顾之忧,也提升了征兵工作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有十万余名大埔籍外出人口,是大埔外出人口主要聚集地。大埔县征兵办充分发动当地社会力量,将深圳市大埔商会等社会组织作为征兵宣传的平台,利用广播、标语、过街横幅、发放征兵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持续推进征兵宣传,加大征兵工作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参军入伍:对年轻人喜欢新媒体的特点,给大埔籍外出青年发送《觉醒年代》等优秀文艺作品,转发征兵宣传优惠政策,多层次全方位扩大宣传范围,确保征兵宣传发动无死角。
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埔县征兵办紧盯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和上级关于征兵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到疫情防控和征兵工作两不误;通过采取全封闭、分时段、低密度、多批次的方式,严格落实体温核查、健康码、核酸报告查验和个人防护等措施,确保安全有序地完成体检工作。
为不影响应征青年正常工作生活,大埔县征兵办特意将体检时间安排在周末,并采取“一步定位”做法,现场明确初检合格人员,现场通知初检合格人员回大埔县复检时间,切实解决了参加初检对象的后顾之忧。
(记者/马吉池 通讯员/余灏 袁泽森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