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鸣
张英鸣向记者展示他的各种证书。
张英鸣老人今年95岁了,依然耳聪目明,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随后又参加过解放战争,并立大功一次、小功两次;后来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立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战斗英雄。离休30多年来,老人也一直保持着革命军人本色,除了办果场、农场带领100多位村民致富之外,更积极捐资助学,为生活有困难的学子提供帮助。
表现英勇立战功
张英鸣的祖籍是广东陆丰陂洋镇。当年日寇侵华将张英鸣一家人的生活彻底打乱了,他的父亲由于带领村民抗日而被杀害,随后他的叔父和他的哥哥也在抗击日军侵略时牺牲。
1943年,张英鸣抱着为家人复仇的信念到广州参军。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战斗发生在1943年底,当时,在距离忠信镇10多公里的竹篙山,日军出动了大概1300名士兵,利用飞机大炮展开猛攻,但张英鸣所在的连队利用地形优势,从上而下向敌人展开反扑。张英鸣当时是一名狙击手,当时他扛着机枪战斗足足打了七八个小时,一直从白天打到傍晚;当晚,连长命令他去侦察敌情,他发现敌军正在山下处理同伴尸体,他随后回去告知连长,最终,将这几十名日军全部围歼。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来,张英鸣被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参加了解放战争。到后来他还参加了解放广州、海南岛的战争。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张英鸣被中南军区授予立大功一次、小功两次。在张英鸣家,鲜红的立功证书被他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着放在箱底,彰显着不平凡的军旅生涯。大儿子张庚初说,这些证书都是父亲心爱的“宝贝”,他很少拿出来给别人看。在张英鸣的立功证明书中写着,张英鸣因在1949年的平津战役中担任所在连队宣传员,积极宣传动员连队士兵,所在连队军容严整,没有出现减员,立大功一次。而他立小功两次则是因为他作为文化教员教战友学习知识,在部队“扫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场上4次死里逃生
新中国成立后,张英鸣转为文化教员,教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但仅过了一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9月,张英鸣从东莞常平坐火车一路北上,从辽宁安东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老人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他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斗经历。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吃饭也成问题。
张英鸣当时住在山脚下的防空洞里,有时在山上和敌人作战,需要潜伏一整天,有一回因为随身携带的压缩饼干吃完了,山下往山上送粮食的路线也被敌军封锁,张英鸣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吃东西,双手双脚都被冻得僵硬。
讲起抗美援朝的经历,张英鸣时而激动得高唱志愿军战歌,时而想起牺牲的战友又黯然落泪。“我这条命是捡回来的。在朝鲜战场上,我4次死里逃生。” 张英鸣说,第一次是他刚到朝鲜一个月时,当时他和战友们住在防空洞里,结果敌机前来轰炸,防空洞因为不牢而垮塌。“我当时所在的位置有一个树桩撑着,没垮下去,算是捡回一条命。但我当时在废墟中拼命喊着其他战友的名字,都没了回应。”第二次是1951年11月,当时张英鸣和战友到“三八线”附近的森林砍树,当时他们开了6辆车。结果却惊动了敌军,其中5辆车都被敌机炸毁,张英鸣所在的车因为位置比较靠后躲过一劫;第三次是1951年12月,敌机突然前来轰炸,张英鸣因为身手比较灵活,赶紧在雪地中躺下并打滚,最后滚到了附近的一个水坑中存活,而其他几位战友都牺牲了;第四次,敌人从空中投掷炸弹,张英鸣赶紧卧倒,但几枚弹片还是击中了他的双腿,直到现在还留着伤疤。“如果我当时卧倒得慢,就没命了。” 张英鸣感慨道。
雪夜俘虏敌军获表彰
张英鸣坦言,当时在朝鲜战场上每天都在经历生死考验。很多战友出发时都没来得及跟家人道别,所以到了朝鲜后要给家人写一封家书,张英鸣因为读过书,经常帮战友写信。“很多战友的家书,实际上都是遗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随时可能牺牲,所以会提前把一些事情交代好。每次我写这样的书信,心里都很难过。”
而朝鲜战场上最让张英鸣感到激动的场面,则是他雪夜偷袭敌军,抓获两名敌军俘虏。那是1951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副连长带着张英鸣和5名战士,每人带着4个手榴弹、一杆卡宾枪和一张白床单。借着大雪的掩护,他们来到了距离敌人500米的一处营地。“遇到敌人的探照灯时,就把白床单盖住身体,这样敌人也看不清楚。”当时,敌军正在进行交接班,两名美国士兵刚离开了。10分钟后, 张英鸣等7人到达敌军营房,出其不意将剩余的两名士兵按倒在地。这次俘虏敌军收获颇大,也让志愿军获悉了敌军在这一带的部署情况,志愿军连夜突袭打了一次小胜仗。这次经历也让张英鸣获得了部队的立功表彰。
张英鸣说,因为朝鲜天气酷寒,不打仗的时候,基本上大家都躲在防空洞里等候指令。而防空洞里的照明都靠煤油灯,几天下来,当大家从防空洞里出来时,鼻孔和脸都已经被煤油灯熏成了“黑包公”,战友们看着彼此哈哈大笑,这也是在战场上难得的轻松场面。
退役后低调回馈社会
朝鲜战争结束后,张英鸣转业广东陆丰县(现陆丰市)陂洋供销社和食品站工作,至1984年离休。脱下戎装,褪去光环,张英鸣将自己在战场上的英雄事迹连同立功证书一起深藏在箱底。“我当时先在人民公社当办公室主任,后来就当畜牧厂厂长,养鸡、鸭、牛、羊、猪这些。”张英鸣说,自己1943年开始入伍,一直到1954年退役,戎马12年,回到农村虽然日子艰苦一点,但心里却是甜的。“我们是经历过战争的人,知道打仗是多么残酷,所以在乡下干农活也感觉很幸福。”每到冬天,张英鸣起得最早,每天挑100多斤重的肥料在田埂上健步如飞。而在办养猪场时期,每当母猪繁育时,张英鸣总是24小时守在养猪场。通过几十年的摸索,他逐渐成了一名养殖能手。
张英鸣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1984年离休后,他依然留在农场劳作。他在惠州市惠阳县淡水镇联合办了三个果场,带领一百多人发动村民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致富。“我去到果场看他时,中午的时候天气非常热,他还在外面挑水浇树,那股干劲一般的小伙子可能都赶不上。”张英鸣的大儿子张庚初说。
而除了办果场带领村民致富,张英鸣过去这几十年还一直积极捐资助学。“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条件读书,但现在如果再不读书就要当文盲了。”每当听说周围有上不起学的学生,张英鸣总是慷慨解囊。他表示自己身体还好,手头的钱也够用,能帮助那些出不起学费的学生,自己也感到很开心。30多年间,先后有数十名学生受到过他的帮助。但对于这些,张英鸣从不和子女提及。曾有人提议他和自己帮助过的学生见个面,老人哈哈一笑。“不必了, 不必了,他们好好学习就行了。”
张庚初告诉记者,父亲向来严于律己,他很少向家人讲起自己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对于这些年所做的好事也极少提起。“他平时实在是太低调了。”张庚初说。
(文、图/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洪豆)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