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邓土辉在家中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一根烟一个班轮流抽,烟屁股都要嘬几口。”今年91岁的邓土辉依旧烟不离手,他娴熟地用单手点燃一根烟后说道,战场上这可是个好东西。10月27日,家住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的邓土辉在一周内迎来第四波客人,他坐在躺椅上跟造访者聊得带劲,他吐了一口烟圈,思绪也早已飞到1951年的春节。
前线:目睹战友流血牺牲
邓土辉是清新人,却在英德入伍并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1951年春节刚过,在英德务工的邓土辉收到好友王金的邀请。后者原是英德地区游击队的一名战士。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第三次战役,部分驻扎在广东的部队经过改编后准备入朝作战。
“当时我连广东都未出过,但还是一口答应。”据邓土辉口述,当时自己刚满21岁,血气方刚,加上父亲早逝且自己尚未婚配,并无太多牵挂。经过简单的筹备,邓土辉与战友先是从英德转到清城源潭,后经顺德抵达广州,并一路北上,在石家庄与其他部队会合后,跨过鸭绿江,抵达作战前线。趁着行军的时间里,邓土辉恶补两项技能:一个是机枪射击的操作,一个是普通话的听说训练。
邓土辉说,自己被分在44军132师359团一营机炮连,担任重机枪手。因为是三人操作一部重机枪,且有老兵教学,射击技巧精进。在语言方面,他与班长王金不断用生硬的“广普”与战友练习,希望熟能生巧。在他看来,战场上听不懂命令容易丢掉性命。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转入第二阶段。邓土辉所在的44军投入到上甘岭战役中。当时,15军位于主阵地,左右邻的38军、39军、40军、44军等部队在各自防区的正面发动攻击,来策应上甘岭战斗。
“我部虽为外围策应,但战斗依然惨烈。”邓土辉回忆,敌人的炮火在阵地“嗡嗡”炸响,战士们只得暂避在坑道中,白天阵地丢了,晚上他们又拼命抢回来,“有一次,因枪管过热卡了膛,需要立即更换。就在我扶着机枪脚架,班长王金冒头去拆卸枪管时,一颗流弹穿过了他的头部……根本就来不及伤感,因为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投入战斗。”邓土辉说,机枪手主要负责火力压制,耽搁一分,冲锋的兄弟们就危险一分。
经过多番拉锯,阵地还是丢了,邓土辉所在的机炮连撤出战斗。“满编的连队100多号人呐,撤下来时只有不到50人。”邓土辉手中的烟燃烧了大半,以致烟灰落在身上也未发觉。“撤退后就再也没看见王金的尸体。”说罢,邓土辉陷入沉思。
退役:带头建设出村道路
1953年,抗美援朝的战场转向谈判桌。同年5月,邓土辉跟随部队回国,并于1957年底退役回到浸潭。
由副排长转业,邓土辉分配到地方供销社工作,然而这样一份羡煞旁人的“铁饭碗”,他干了一年便辞职了。“当时局势还是很紧张,我不想这么闲着。”邓土辉回忆,当时镇上还没有武装部,他以民兵队长的身份帮助地方训练民兵,三年后眼看着民兵综合素养明显提升,他也安心返回老家田心村,负责大队的治安工作。
离家十余年,重回故土的邓土辉发现家乡还是那么穷。
浸潭位于石灰岩地区,吃水是个问题。当时恰逢大罗山水库筹建,邓土辉等与大队干部一道,自愿投入到水库的建设中。“但水库蓄水后,我们都傻眼了。”邓土辉解释,水位上涨淹没了村中连接镇墟的唯一通道,为彻底解决村子的发展难题,他扛起工具,组织村民开挖一条新的道路。经过几年努力,这条长14公里的山间小路才彻底贯通。
现任田心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罗瑞青还记得这条小路。罗瑞青说,正是这条出村的道路,维持着长辈们的生计,也为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如今,道路经过拓宽和硬底化,不仅能通小车,还运出了一车车土蜂蜜和沙糖桔,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动力。据罗瑞青介绍,田心村作为一般贫困村,26户114人(包括贫困户和低保户)今年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此外村子成功创建整洁村,村容村貌也得到较大改善。
田心村取得长足发展,邓土辉也过上了惬意的养老生活。退休后,他被孩子们接到镇上,并集资修了一栋民房。谈到孩子们,他没有多提继承军人志愿、由武警转业的小儿子,而是重点聊到了担任教师的二儿子。
当老师好,当老师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在邓土辉眼里,二儿子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如今依然守在镇下面的白花塱小学发挥余热,这是属于他的阵地,也是对村子最好的建设和发展。
临近中午,邓土辉用塑料袋装好纪念章和复员证件,打开电视,观看正在播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系列节目。“最近都是这个时间重播。”他喜欢一遍遍观看这些黑白影像,一个人坐在那里,希望搜索、找回、补齐早已模糊的记忆片段。
(记者/樊乾 通讯员/黄志坚)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