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崔洪滨。
崔洪滨取出参军时获得的荣誉奖章,讲述了一段烽火记忆。
10月25日,连州,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陈记海敬礼。(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廖有道 摄)
“敌人一上来就打,一个阵地能守10天20天,敌人每天(攻)上来你要打他下去。”“在那个山上坚守17天,当时就剩了一袋炒面,一袋炒面大约一斤多重。”
10月23日上午,清远市清城区下廓街,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崔洪滨在家早早穿上了军装,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收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直播。当庄严的国歌响起,他的神情凝重起来。因曾经中风而腿脚不便的他,没法像家里其他人那样立正行注目礼。
崔洪滨精神矍铄,胸前佩戴着崭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他小心翼翼地从布袋中翻出了一枚又一枚依然熠熠生辉的荣誉奖章,向专程送来纪念章的清远监狱慰问团讲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随第一批志愿军入朝作战
参加四次战役
崔洪滨出生于1927年,祖籍辽宁省宽甸县。1948年,崔洪滨参军入伍,加入了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他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随部队一路南下后,又参加了河南安阳解放战斗和大别山剿匪战斗。
“1950年10月,我所在的42军126师378团二营五连,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之一。”时隔70年,崔洪滨仍然清晰地说出了当年所在的部队编号。那一年,23岁的他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美援朝战争中。
“我们趁着夜色,秘密地跨过了鸭绿江,来到了黄草岭地区。”赶赴朝鲜战场后,崔洪滨很快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
“敌人一上来就打,一个阵地能守10天20天,敌人每天(攻)上来你要打他下去。”“不管白天黑天、天冷天热,就守在这个地方。天热的时候,蚊虫咬得要命,冬天下雪,仍然得待在雪地里头,不能动。”崔洪滨前后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四次战役,在他的回忆中,当时的作战条件相当艰苦。
在打第二次战役的时候,崔洪滨一度与死神擦肩而过。“敌人跑到山顶上来,对着我扫射,就把我的背包给打上了。”当时背包里装着被铺衣服,专心作战的崔洪滨浑然未觉。战事暂停后一看,背包都被打烂了。“如果没有身上的背包为我挡了那一枪,也许当时就牺牲在战场上了。但是很多战友都没有我这样的好运气,他们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回首战场往事,这位九旬老人湿润了眼眶。
战友就在眼前牺牲
一袋炒面坚守作战17天
1951年,朝鲜龙头里战斗,是崔洪滨刻骨铭心的一场战斗。当时在敌人的进攻之下,班里的战士很快牺牲了几个。“有两个同志就倒在我的机枪旁牺牲了。”崔洪滨说起了至今难忘的一幕:“有一个副排长,还有点气息,我就叫来一个弹药手。我说,你把这个副排长救回去,他说可以。他说先把子弹卸下来好不好,我说可以。他把子弹一卸的瞬间,一抬膀子,敌人‘砰’的一枪,就打在了他的前胸,后面的棉花都飞出来了。他就滚到山的后面去了,后来就一直找不着了。”很多战友就这样倒在崔洪滨的眼前,再也醒不来。“当时就凭着一股劲和敌人拼杀,战场上十分残酷,但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不曾退缩。”
在龙头里的战斗中,不仅与敌人武器悬殊,还面临着粮食耗尽的危机。“当时每个人的粮食就只剩了一袋炒面,一袋炒面大约一斤多重。”崔洪滨说,每位战士都有一个小布袋装口粮与行李一起背在身上,饿了就抓来吃。凭着这一袋炒面,崔洪滨和其他战士坚持作战了17天。眼看着炒面也即将吃完,作为班长的他带领着全班战士,在天黑的时候潜入敌占区寻找粮食。幸运的时候,能在当地老百姓逃难弃下的烂房子里找到一些稻谷。
“在战场上不能怕死,我们都不怕死。”也是在这一场战斗里,崔洪滨英勇负伤,手指被敌人用抢打断,不得不离开了战场前线。1951年3月,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崔洪滨被送回国疗伤,伤愈后分配到42军营迠一大队警卫连任排长。
和平年代不忘前事
教诲后辈要作贡献
1955年,崔洪滨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广东,转业到了条件十分艰苦的滨江矿场,即清远监狱前身。在矿场他任劳任怨,一干就是30年,于1985年光荣离休。离休后,崔洪滨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总是说,自己一切都好,不想给组织添加丝毫负担。
如今,崔洪滨每天仍然坚持到江边散步,锻炼身体。孙子崔俊杰表示,爷爷不仅时常讲起过去的战争故事,还总是谆谆教诲儿孙,要好好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干事业,要为社会作贡献。“爷爷经历过艰苦的战争年代,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饭粒掉到桌上都会捡起来吃掉,时时教育我们粒粒皆辛苦。”
■相关新闻
连州慰问抗美援朝老兵陈记海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清远市连州起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治球,代表连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荣誉录采集办、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来到连州市龙坪水井头村,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陈记海,为他送上关心和祝福。
陈记海出生于1930年5月,连州市龙坪镇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编入炮兵二十一师202团二营五连当炮手,曾任副班长。1950年随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4年8月荣立三等功。1958年复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颁发的《立功证》上写有他第一次立功的事迹:他信心大、决心强,认真肯干,在采石砸眼中,两臂摔痛,手掌起血泡仍一个劲地干,每次抡大锤在十分钟内,总是要打两百多下才休息,眼的深度经常在七八厘米以上。在挖地槽中与别人比赛干两小时内挖出十多立方,提高了同志们的干劲,推进了工作效率,获得同志们的好评。
“老人家今年90岁了,精神很好。”在一次探访中得知陈记海老先生想要一套抗美援朝志愿军演出服装,王治球便早早买好,25日这天亲手给老人家穿上,祝福老人家身体健康,安享晚年生活。陈记海对大家的到来连连感谢,“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王治球等人离开前,陈记海特意挺了挺腰板,微笑着向大家敬了个军礼。
“老人家敬礼那一刹那,笑容让我特别受感动。”王治球说,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复员回乡务农,毫无怨言,参加农村经济建设,以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彰显着时代的主旋律,社会的正能量。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回到地方,他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就是英雄。“我们能做的太少了,只是希望积小爱,聚大善,以我们的举动,引领全社会尊崇军人,让最受尊重的人,最可爱的人回归我们的心。让老兵不再孤单,让后人能记着他们,记着那段革命历史,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记者/许甜 刘洋 摄影/许甜 廖有道 通讯员/林光仁)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