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锦俊(右一)图/受访者提供
随着一声巨响,多发导弹从野外沙场上腾空而起,呼啸冲天,导弹飞行轨迹在空中形成了一道道壮丽的圆弧,袁锦俊和战友们就站在离实弹现场不远的地方目睹了这震撼的一幕。那一年,袁锦俊19岁,第一次目击实弹演习,“震撼极了!”三年过去了,但这个场景他一直铭刻在心。他说,既为人民军队的日益强大感到骄傲,也为投身军营而无悔。
两年前,袁锦俊退伍复学,目前就读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明年即将毕业。每逢征兵动员,他都会把自身的从军经历分享给大家。在他的影响下,不少适龄青年决定携笔从戎、奔赴军营。“我的两年军旅生涯,穿过军装、扛过钢枪、远至大漠、守过北疆,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袁锦俊说。
主动选择到内蒙古服役
1998年出生的袁锦俊来自古镇镇海洲沙源村,2016年高考后的暑假,他在学车回家的路上接到了村里的征兵通知,这立即撩动了他的心弦,“我从小就想当兵,父亲因为有纹身不能入伍,一直引以为憾。父母常说,当兵很光荣,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后来,袁锦俊通过了重重审核,如愿入伍。
“远地方苦地方,就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这样想着,他主动争取到距离中山20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服役。
当年9月,袁锦俊坐上了前往内蒙古的火车。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下火车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切还是颠覆了他原本对大草原的想象,放眼望去只有浩瀚的黄土。到了朱日和训练基地后,营房仅由几块轻钢和夹芯板间隔组成,卫生设施也不完善,袁锦俊的心情愈发低落。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来之则安之。抱着这样的心情,袁锦俊很快振作了起来,并开始了训练。因为身体素质好,好胜心强,在每一次的小比武中,他经常能拿到第一名。他很快得到了班长的认可,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改变了最初的看法,习惯了在板房的生活。
在日常训练中对抗风沙严寒
那年11月,袁锦俊迎来了他在新兵连里的第一场暴风雪。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天气,他和战友们披着大棉袄,戴上部队派发的棉帽和手套,风雨不改地参加训练。在枪支操作训练日,为了更好地控制枪支、对准靶心瞄准,袁锦俊和战友们纷纷脱下了厚重的手套,双手暴露在严寒之下。训练结束后,他们望着冻得通红的双手自豪地笑了,“虽然双手疼痛肿胀,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满足。”
新兵连结束的那天,袁锦俊的父母受邀到部队参加他的授衔仪式。见到儿子的那一刻,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变黑了,健壮了,也长大了”。父母的到来,给袁锦俊的军营生活增加了温馨的一笔色彩。两天后,父母走前反复叮嘱他,“儿子,我们不后悔把你送进部队当兵,你要好好干,争取做点成绩出来,不枉此行,不负青春。”
下连后,袁锦俊的生活环境有了改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由于袁锦俊在新兵连表现突出,身体体能也一直保持优秀,部队领导找上了他,让他负责部队的军械和文书工作,“这是非常繁杂的任务,除了要有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外,还对军事理论、体能有很高的要求。”
兼顾工作和训练并不容易。由于随时面临紧急状况,袁锦俊曾试过通宵工作,只为完成当天临时派发的任务。面对第二天高强度的训练,他也努力克服,挺过了这段难熬的“适应时间”。
参加朱日和阅兵是一生荣光
2017年年初,部队领导开始在军中筛选优秀苗子参加建军90周年朱日和沙场大阅兵,袁锦俊因为军姿站立拔尖被挑了出来。而这,源自于他一年以来给自己的“加练”。
入伍后不久,因为希望成为部队里的“排头兵”,袁锦俊每天训练后都会对着镜子,纠正自己的军姿和状态。一年后,他为自己争取到了列兵审阅的机会,“当时领导挑出来的兵个子都很高,我只有175厘米,领导也有过犹豫,但看见我的军姿和能力之后,他们还是决定让我试一试。”提及这段往事,袁锦俊充满自豪。
大漠铸利剑,沙场砺精兵。接近大半年,从连队单独训练到后期的队列训练,袁锦俊都没有丝毫放松,即使每天训练的项目重复且单调,他也尽力做到最好。在经历了十次以上的大彩排之后,7月30日凌晨三点,他们终于等来了真正的阅兵,“我们很早就起床前往现场整队准备,在正式阅兵前就已经站好了。”上午9点,阅兵开始。虽然军姿站立接近8个小时,但袁锦俊觉得一切都值得,“当时我全身毛孔都张开了,一腔热血只想报效国家。当兵的这两年真是无怨无悔了。”
(记者/张倩 杨晓雯)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