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清远支队官兵转移受困群众。资料图片
军民合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江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驻军大省、退役军人大省,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长期的双拥工作实践中,全省军政军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浓厚氛围,军地携手开展共创双拥模范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
广州
双拥花开 情满羊城
一座广州城,半部革命史。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为羊城烙下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广州市委、市政府和驻穗部队十分重视双拥工作,坚持发挥广州优势、加强军地协调、凝聚双拥伟力,坚持探索符合双拥要求、适合广州实际、贴近部队特点的双拥工作新路子,双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强化责任担当,军地同心合力谋划双拥发展。坚持将双拥工作作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紧前推进,军地各级自觉强化双向支持,互办实事、互解难事,建立健全军地双向支持需求提报机制,形成思想上合心、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合力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强化宣传引领,在典型培树中弘扬双拥传统。先后命名10个市级和36个区级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双拥宣传月”“国防大讲坛”等国防教育与双拥宣传活动。近4年来,举办双拥和国防教育报告会等2730多场(次)。向全市40万烈军属和退役军人寄送“八一”慰问信,组织“9·30”烈士公祭活动,悬挂光荣牌22.2万块。在城市地标广州塔以“爱我人民爱我军”为主题,亮灯庆祝八一建军节,开展羊城首届“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拥政爱民标兵、最美拥军优属标兵”学习宣传活动。
强化服务保障,在办实事中履行拥军使命。市本级4年来投入经费支持部队建设项目500余项,办实事1000多件,协助完成停偿任务644项。出台《广州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施办法》等4部规范性文件。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参加全省退役军人急难援助基金,大幅提升企业军转干部待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扎实开展“五个一”关爱活动,共组织走访慰问驻穗部队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396人次、建立“一对一”联系卡148张、发送慰问信335封、赠送拥军包211个、解决驻穗部队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30余件(项)。
强化爱民奉献,在爱民奉献中践行为民宗旨。近4年,驻穗部队共出动兵力2.3万余人次参加抢险救灾和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参加“6.30”广东扶贫济困日、“10.17”国家扶贫日系列活动,广泛开展“一帮一”结对助学活动,组织团以上干部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东莞
双拥共建擦亮“城市名片”
东莞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双拥品牌,形成了军民共同参与、军地互办实事、双向服务支持、深度融合发展的双拥工作新局面,奋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强化双拥责任,提高政治站位。注重发挥拥军传统优势,围绕强军强市目标,推动双拥工作稳步发展。完善走访慰问、联席会议、军民共建等制度;围绕退役士兵安置及就业创业、随军家属安置就业、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等工作,出台规范性文件。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双拥意识。军地双方利用国防教育平台,每年组织广大军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持开展“9·30”烈士公祭活动、国庆升旗仪式、“文化进军营”“政策进军营”等活动;推广建设双拥主题公园,打造基层双拥文化品牌。
崇尚军人荣誉,落实政策到位。形成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项目标准落实、军转干部和随军家属安置、军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等8个100%的东莞拥军特色。成立34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591个退役军人服务站,全面构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
发挥共建优势,推进军地发展。全市近年来投入拥军资金支持驻莞部队建设项目350多个,连续6年组织“双百拥军行”援建驻莞部队92个项目,改善驻莞部队练兵备战、工作生活条件。驻莞部队发挥组织严密、突击力强优势,广泛开展扶贫助学、维稳处突和打击海上违法犯罪等共建活动,有力支持了东莞社会经济发展。
惠州
军民团结 固我国防
惠州市委、市政府在双拥工作实践中抓难点、创特色、求发展,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推动双拥工作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双拥“四纳入”“三同步”“两常态”和“一到位”。“四纳入”即始终把双拥工作纳入党政军的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始终把双拥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始终把双拥工作纳入全民教育和国防教育体系;“三同步”即双拥工作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两常态”即组织机构常态,议事机制常态;“一到位”即人员经费到位。
大力推进东江纵队纪念馆、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120多个革命教育基地建设。每年“八一”期间,积极开展“双拥宣传月”活动。双拥优抚安置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连续三年召开专题议军会,全力支持部队改革建设。着力打造市和区两级服务中心、街道和社区两级服务站示范点。转业安置政策实施量化档案、计分排序、自主选岗等“阳光安置”措施。
驻惠部队拥政爱民贡献突出,全力支持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先后举办“军民团结、军地和谐”主题活动30多场次;接待地方到部队参观、过军事日150多次;协助14所学校办好少年军校;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每年都出动上万人次参加春运执勤等安保工作。
惠州市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军民共建,培育了以德赛集团、桥胜集团、富绅集团为代表的大批热心拥军事业的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军民交流活动。
佛山
用心办实事 双拥见真情
佛山市用制度压实政治责任,凝心聚力做好双拥工作,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扩充至47个,并内设拥军支前工作专责小组。坚持执行党委议军会议等制度,并先后制定双拥工作三年规划等多项制度文件,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驻军建设重要内容。
用行动筑牢双拥理念,不断加大支持部队力度。每年一主题,树立模范典型。相继开展“爱国拥军模范单位、模范个人”“优秀退役士兵”“最美军嫂”等主题拥军活动。做到“七到位”,切实温暖军心。做到军转干部安置到位、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到位、军休服务管理到位、退役军人帮扶到位、随军家属安置到位、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到位、就业创业创新到位。目前,全市结成共建对子370对,160多个社会组织与部队建立共建关系。
用实招关爱优抚对象,全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开拓提供“两笔资金”,2019年专门拨出1亿元支持省退役军人应急救助资金建立,2018年专门成立“关爱困难优抚对象项目”。大力开展“三访”活动,开展下访、约访、接访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三访”活动,传递关爱,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高位推动体系建设,将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创新设立“一站一室”,率先建成全省首个覆盖市、区两级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老兵调解工作室,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
湛江
务实创新 助力强军
湛江市在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制定政策规划、组织活动等方面做足功夫,全市建立了“有权威、高效率、上下通”的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深入人心,形成了“党政军齐抓共管、双拥牵头协调、部门密切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格局。
24所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3所学校为教育部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建立“湛江双拥”“湛江国防好声音”“湛江国防教育”等宣传平台,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以领导负责、实地调研与分类推进方法,灵活务实解决军地建设中的问题,以拥军重点工程助建机制支持部队建设项目,以优质服务拥军支前。四年来,解决了部队训练场地征地、道路建设、生活用水、高压电缆迁移等实际问题,支持部队建设项目,大幅提高部队慰问金标准。湛江市国华拥军优属基金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树立社会组织爱国拥军新榜样。
落实各项拥军优抚安置政策,不断提高抚恤优待金和生活补助标准,军休干部和优抚对象待遇落实、退役军人安置率、退役士兵一次性自主就业经济补助金发放率达到100%。
驻湛部队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奋勇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热情参与公益事业建设,扎实开展扶贫帮困、助学助残活动,连续10年支持地方扶贫工作,共捐款1967万元,在广东省实施三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先后结对帮扶28个贫困村脱贫致富。
珠海
政府搭台 走好社会化拥军之路
珠海市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军队实际、具有珠海特色的双拥工作新路径。
每年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双拥领导小组工作会和军地专题会,研究解决双拥工作重大问题。在市双拥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服务、安全保障服务、优抚安置服务、涉军法律服务、后勤保障服务、科技拥军服务等7个拥军支前服务体系。
完善工作机制,夯实社会化拥军基础。制定军地需求常态化工作“双清单”,明晰工作职责,确保工作连续性。从领导机制、双拥编制、任务考核、经费落实等方面细化考核内容,以“五纳入”把双拥工作“软指标”变成“硬任务”。
优化共建平台,拓展社会化拥军渠道。2019年成立珠海市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基地、市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需求、培训、就业“无缝”对接。在两个基地的示范引领下,各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成立了一批社会化拥军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军地“5+1”结对共建活动,开展“关爱功臣送医送药”“幸福双拥·情定南粤”军地青年联谊、送法进军营,以及“双拥在基层”“双百拥军行”“医疗队进军营”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成立抗疫志愿服务队、退役军人联防联治队等十余支队伍,积极动员退役军人下沉到村(社区)疫情防控一线。
深圳
先行示范当尖兵 创新驱动促双拥
深圳以双拥模范城创建为抓手,不断创新方式,打造双拥工作“深圳质量”“深圳品牌”“深圳样板”,双拥工作和退役军人工作朝着创新、务实、有特色的方向迈进。
突出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双拥工作“五个纳入”,坚持党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双拥领导小组会等制度。及时调整完善组织架构,落实双拥机构专设和军地合署办公,做到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三落实”,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双拥工作网络。
凝聚军心民心,营造浓厚氛围。建立“六位一体”融媒体宣教模式,倾力打造“深圳双拥网”、双拥公众号等系列双拥宣教平台。建立19个国防教育基地,举办国防教育活动2500余场次,大力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军营文化进社区”等活动。
建立实事拥军机制,支持部队项目需求400余项,资助科技拥军项目54个。完成户籍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10万余人的信息采集,悬挂光荣牌9.8万户(张)。实行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救助困难优抚对象1.6万人次,救助特困官兵1100余人次。
创新双拥模式,推进共建共享。设立全国首个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推出拥军三大“礼包”(战友银行、战友通信优惠套餐、战友优诊室)。发挥26家拥军社会组织作用,吸纳社会拥军资金2000余万元。定期组织开展“双拥共建百对行”、军地青年联谊和军民运动会等特色军民共建活动。
肇庆
件件暖心事
浓浓双拥情
肇庆把双拥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纳入党政领导重要议事日程、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和驻军建设规划、党管武装述职、党政军领导政绩考核,成立由党政军一把手任正副组长的市县镇三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把关双拥规划、落实双拥制度、攻坚双拥难题。
国防双拥教育入心。设置军人光荣榜,重大活动邀请退役军人代表参加,评选宣传最美军人军属,立功受奖送喜报和慰问信,光荣牌悬挂率100%。2016年以来,开展国防双拥宣教活动1200多场,激励全市人民爱国拥军、尊崇军人。
退役军人服务暖心。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优抚医院、光荣院、军休所、军供站保障有力。市县镇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质增效,开展生活、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就业创业帮扶解困。全市设立2700万元创业担保资金,创业贴息贷款最高30万元,创业示范企业和孵化基地100多家。
社会拥军共建热心。建立了部门、行业、企业、村(社区)、学校、社会组织等拥军新模式。“双百拥军行”“双拥在基层”活动常态化开展,每年开展为优抚对象送医送药、建立健康档案活动。
江门
打造“六个维度”
谱写双拥新篇
江门市具有深厚双拥基础和光荣传统,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拥军优属政策。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与“社会工程”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双拥工作。把双拥工作写入地方“十三五”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党政军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将双拥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双拥工作,认真落实双重领导、第一书记述职、军地领导双向兼职等各项制度,切实发挥好“关键少数”的“头雁作用”。
深入开展双拥及国防宣传教育,建设了江门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双拥共建工作氛围。目前,形成了电视有声音、报刊有文章、活动有简报、宣传有载体、教育有内容、工作有落实的双拥宣教体系。
社会化保障多元化,拥军优抚扎实推进。积极探索新时期社会化拥军经验,出台102条措施,在“党建”“就业”“金融”“通信”“健康”“生活”六个维度全面推动拥军优抚。
驻江门部队积极参加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在抢险救灾、扶贫济困等工作中勇挑重担,赢得了全市人民高度赞誉。2016年以来,出动官兵5.8万人次参加抢险救灾,为地方挽回经济损失1.2亿元。武警支队制定了《支队支援江门建设实施办法》,近4年来参与10多项市政重点工程建设。部队协助地方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参加各类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万余场。
清远
赓续双拥传统
彰显鱼水深情
清远市革命老区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革命烈士1472人,具有深厚的双拥底蕴。按照“标准更高、特色更强、品牌更亮”的要求,清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推动落实。坚持做到“五优先”,双拥工作优先议定,创建经费优先保障,部队建设优先支持,军人事务优先办理,涉军困难优先解决。落实市县两级双拥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双拥组织体系健全。落实了党委议军会议制度、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双拥工作制度等制度,双拥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双拥氛围日渐浓厚。广泛运用报刊、新媒体开展双拥宣传。开展国防教育进校园、进社区等“九进”活动,打造了双拥主题公园和双拥路,定期出版地方刊物、简报,评选表彰“爱国拥军企业”和“优秀退役军人”,举办军民联欢晚会、庆“八一”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政策机制全面落实。高质量解决部队“三后”问题,落实各项优抚优待政策,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安置率均达100%。出台退役军人五项优待措施和安排1000万元专门用于退役军人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驻清部队积极支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完成了大量的急难险重任务。尤其是近年清远连续发生自然灾害,驻清部队累计出动官兵6万多人次,为地方挽回经济损失1.8亿多元。驻清官兵积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和助学帮困活动,捐款640万元,义务献血6000余人次120万毫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驻地做好事实事。
(撰文/赵永光刘业龙)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