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关于组织开展“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工作的通知

粤农农函〔2018〕360号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局,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工作要求,根据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关于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的部署,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粤字号”品牌强农的实施意见》(粤农农〔2018〕52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目标要求,决定组织开展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要求

  在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基础上,发展认定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协同、效益良好、带动力强、市场竞争力优的特优区。特优区根据《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方案》(详见附件1),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特色、质量、品牌、电商、双创”为重点,力争擦亮区域公用品牌、壮大企业品牌、打响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广东特色农业产业,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申报安排

  (一)申报主体。特优区申报主体原则上为县政府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采取自愿申报,登录“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网”(www.gdmpxt.org)特优区申报栏目中填写申报书(附件2),并生成下载申报书电子版,连同佐证材料一并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后报送地市农业主管部门。特优区网上申报时间截止2019年1月25日。

  (二)申报数量。详见审核与推荐说明(附件3)。

  (三)审核推荐。各地市农业主管部门登录“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网”,在特优区申报栏目中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推荐,并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同时按照审核与推荐说明(附件3)进行评分,填写推荐汇总表并加盖公章。申报书纸质材料及推荐汇总表(一式一份)于2019年1月31日前送达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5号楼206房。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特优区创建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原则,组织做好申报工作。

  (二)严把材料质量。按照省特优区创建工作方案要求,根据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情况择优进行推荐,严格审核申报材料,确保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送。

  (三)加强品牌建设。各地要以特优区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促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

  附件:1.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方案

     2.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书

     3.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地市审核与推荐说明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18年12月18日

  附件1:

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特色品种保护,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传统农业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根据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建设的要求,以及《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17〕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工作部署,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特色、质量、品牌、电商、双创”关键点,创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优区,擦亮区域公用品牌、壮大企业品牌、打响产品品牌。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谋划,地方争创。按照国家创建特优区的要求,全省统一部署我省特优区创建工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各地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做好推荐指导工作,有序推进本地特优区创建。原则上县级人民政府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是申请创建特优区的主体,做好特优区创建规划,推动特优区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省级特优区将优先推荐申请国家级特优区。

  2.突出特色、强化优势。选择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力大、市场潜力好、具有独特工艺的特色产业,将特色产业做大为优势产业。选择标准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具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将优势产业做强为特色产业。

  3.品牌引领、主体作为。在我省“两类三级”农业品牌架构的基础上,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融合发展,整体开发共同,确保区域共用品牌竖标准、企业品牌促发展、产品品牌保品质,辐射带动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升特色产业价值链。

  4.科学评价、规范管理。科学设定我省特优区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确保考核评价结果客观公正。跟踪特优区发展情况,及时总结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和创建成效。

  (三)发展目标

  在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基础上,创建一批具有广东农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特优区,强化“粤字号”品牌引领作用。在特优区内,以特色农产品资源为驱动,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推介一批名牌农产品,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配送”全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企业经营专用品牌-十大名牌、省名牌及名特优新农产品”协同创新,应用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基地:农民-社区:市民”产销互动对接,将特色农业培育成区域重要支柱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战略产业,提升我省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四)绩效目标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产值提升10%以上,带动农户效益提升10%以上,品牌价值提升15%以上。形成有产业标准、有质量认证、有溯源体系的品牌全产业链管控体系。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特色农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消费供应,切实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创建标准及主要任务

  (一)创建标准

  区域公用品牌生产规模稳定,产销率高,效益及市场前景较好,生产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强,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

  (二)主要任务

  1.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立足区域资源特色,准确定位品牌发展策略,加快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发展、营销,构建品牌培育体系,完善监管保护机制,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品牌。巧用媒体加强对特色农业品牌的宣传,拓展“粤字号”品牌影响力。

  2.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围绕特优区的内涵与主要特征,针对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制定产业标准体系,引领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强化支持和示范引导,推动创业创新,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4.完善科技支撑体系。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各类主体,聚合创新资源,构筑先发优势,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加快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研发、创新和示范,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5.强化品种资源支撑。加强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快优势特色品种培育,加大新品种保护力度,大力推进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多样化、优质化的特色农产品市场提供优质种源保障。

  6.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特优区建设中的应用,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有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7.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特优区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特色村镇等建设的结合,统筹空间布局,集聚要素资源,激发市场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特色产业与其他园区建设有机融合。

  8.积极助推精准扶贫。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养殖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升级、市场流通顺畅高效、资源环境有序利用等重点任务,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优势,协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偏远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三、实施步骤

  特优区创建工作包括:启动部署、地市推荐、评审考核、名单公示、正式发布、管理监督、政策扶持等部分。

  (一)启动部署

  根据省特优区创建工作方案,对创建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特优区创建工作目标要求和有关安排,结合我省实际,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创建重点,制定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指标与评分细则,体现特优区在产业融合、科技支撑、经营主体培育、品种资源保护、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地市推荐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各地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基础上,组织本地特优区建设,推荐提交本地特优区建设申报书,汇总统一上报省农业农村厅。

  (三)评审考核

  评审考核包括申报材料专家评审及现场考察。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组织评选,强化评选过程的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四)公示及发布

  对特优区创建名单进行审定,在政府门户网站及主流媒体对我省特优区创建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间取消的名单,按评审结果排序递补。最终正式发布我省特优区名单。

  (五)管理监督

  根据创建工作目标要求、时间节点,密切跟踪各特优区的创建工作进展,定期对特优区进行检查督促。每年特优区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特优区具有显著成效的创新机制、制度及举措,确保创建工作高效有序推进。面向消费城市社区进行推介,打造特优区直供、电商直销等创新流通方式,通过消费体验对特优区产品的市场满意度进行跟踪调查,对特优区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抽检,保障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组织主流媒体进行系列报道,对特优区加大力度进行宣传。

  (六)政策扶持

  通过特优区的创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各地配套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特优区通过积极融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品牌塑造、产品溯源等元素,使传统特色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形成产业盛、主体强、品牌优的示范带动新局面,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全面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