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惠州:科技创新助农企节本增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中央谋划“三农”工作的重要思路。 

  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加强“三农”工作,推动农业生产与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惠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已经进入以稳步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取得阶段性成效。对此,本报今起推出“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深度报道,从降成本、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等方面,报道惠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和成效。敬请垂注。 

  种菜不靠天,工厂化育苗减少菜农三成成本;养5万只鸡一个人搞定,全自动饲养工作效率高;猪场建污水处理设施,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养猪业竞争力提升…… 

  近年来,惠州市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记者获悉,“十三五”期间,惠州市将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持续改善农业科研条件,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今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力争达到65%以上。 

  降成本 

  农机化发展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养5万只鸡一个人搞定?没错,这是真的。在惠东县吉隆镇轿岭村的惠州市乐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栋5万只鸡的鸡舍,一个人就能管理好。 

  原来,该基地饲养的是蛋鸡,采用自动化养殖设备,投喂饲料、喂水、清理鸡粪和捡鸡蛋全部通过传输带实现自动化运行,只需要一个人操控电脑即可。 

  “全自动饲养工作效率高,劳动成本低。”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文涛介绍,按照传统饲养模式,饲养5万只鸡需20人,而采用自动化饲养只需1人。如果按照每人每月3500~4000元工资计算,一年下来要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在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绿安菜场,上百亩的芥蓝长势喜人,绿油油笔挺挺地生长在地里,10多名收菜工人在地里收割芥蓝。 

  这里种植芥蓝是省级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项目,应用了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土壤培肥与有机替代、栽培模式与环境调控减损等减量增效综合技术。“去年下半年以来,菜场减量施用化肥30%~40%,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并使用水溶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绿安菜场老板张辉说。 

  据了解,随着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惠州市2015年粮食总产量59.72万吨,蔬菜总产量277.38万吨,水果总产量72.91万吨,肉类总产量20.56万吨,供应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供港农产品占到供港总量的40%以上。 

  此外,惠州市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去年,惠州市共投入扶持建设设施农业资金1160万元,共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10个、粮食烘干中心2个、饲料机械化加工中心1个,新增机械化喷灌面积1600亩、大棚面积500亩,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7.2万亩,粮食日烘干能力达到1700吨,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8%,惠州市农机化发展整体水平和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促转型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进入厂区根本闻不到臭味,在位于惠城区马安镇的惠州市兴牧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硕大的沼气池、绿意盎然的人工湿地里,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改变了以往养猪行业污秽满地、臭气扑鼻的状态。 

  “这是养猪场?怎么一点也不臭?”面对记者的疑问,该公司董事长叶新泉介绍了公司的转型之路,其中的关键就是采用了养猪场污染物高效处理、循环利用模式。 

  “与其被人推着走,不如自己跑快点。当初遇到一个问题,一班人就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叶新泉说,以前建污水处理设施,环保投入占养猪场总投入的40%。大家围绕节约成本,开始设计新方案、寻找新材料,最终将该项成本控制在15%以下,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由兴牧公司建设的环保工程,沼气池容量大、水渣自动分离。围绕环保项目,兴牧公司先后申报了32项专利。运用相关技术已在全国多个养猪场建立数十项示范工程;每年减少污水排放456万吨,促进了惠州市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惠州市养猪业的竞争力。 

  现代化养殖只是我市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基地累计发展到60家,规模场(户)的畜禽出栏量占全市畜禽出栏总量的90%以上。 

  “我们将大力推广健康生态环保型养殖模式,推动畜牧业向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及粪污无害化方向发展。”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实现惠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 

  该负责人说,惠州市将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以现代化农场经营为标杆,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同时,还将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作用,提升惠州市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增效益 

  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 

  去年1月,惠州市首家民营农业科学研究院——— 惠州市四季绿农业科学研究院挂牌成立。该研究院首个研发项目工厂化育苗大棚,有望在减少菜农30%成本的基础上,降低天灾带来的风险和农药残留。惠州市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纷纷成立农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往都是农户购买种子进行种植,但很难判断种子的好坏,经常出现种不活的情况。”该研究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暹告诉记者,该研究院推出的工厂化育苗模式可让农户由买种变为买苗,不仅缩短生长周期,还能提高了蔬菜的抗灾害能力。 

  杨暹介绍,该研究院还掌握了芽苗菜种植关键技术,并正式批量投产,预计年产值达2000万元。此外,该研究院还进行贝贝南瓜新品种选育、番茄抗青枯病品种筛选、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以及精准施肥等研究,预计未来有更多农业技术转化应用。 

  去年7月份,在位于平潭镇的惠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试验田里,经过专家组核查验收,“超优1000”在惠州成功试种并获得丰收,实际亩产量725.6公斤,打破惠州水稻最高亩产量710公斤纪录。 

  据了解,“超优1000”早季水稻理论亩产量775.2公斤,实际亩产量725.6公斤,接近“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00公斤”目标,标志着袁隆平“超级稻”在惠州试种成功。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调研员李雄兵说,超级稻“超优1000”具有茎秆粗壮、耐肥抗倒伏、适应性广、穗大粒多、产量高等特点,将在各县(区)推广种植。 

  近年来,惠州市农业部门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战略。去年,惠州市培育、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600多个(项),重点推广农作物主导品种71个,主推农业技术26项,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惠州市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品牌化程度位居全省前列。 

  截至去年底,惠州市成立了2个农业院士工作站、2个新型民营农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28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7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78个、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41个。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惠州市与省农科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市农技推广中心挂牌成立了现代农业促进中心,并签订了首批合作共建项目。该中心成为惠州市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受益主体。”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市将以推进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加强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项目对接,加快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