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吃开心点。”“慢走慢走,欢迎明年还来我家做棚。”正月十八(2月14日)这天,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官田村王屋村民小组84岁老人陈容娣很开心。这一天,是村民做棚的日子,许多亲朋好友前来参加聚会,陈容娣家迎来了众多亲戚朋友。
做棚习俗有300多年历史
“做棚”是龙门县农村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是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做棚”,是指村民搭起棚架来摆宴招待亲朋好友,搭起棚架做戏台来演大戏。龙门县有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做棚活动,每当举行做棚活动当日,是村子里人最多、最热闹的一天。这种做棚习俗从明末清初开始,至今约有300多年历史。
王屋村民小组的做棚日是正月十八,这一天,只有200多户人家的王屋村民小组,涌进了上万名亲戚朋友,整个村子,如同圩日般热闹。村里的一块空地上,到处是摆卖食品及玩具的摊档,不少村民带着孩子在小摊档购物,或是参加一些小游戏。“今年天气暖和,村子里就更热闹了。”一位村民说。
炮头掉入池塘,村民不怕水冷下去捞
当天上午,在广东省古村落王屋清代古宅文王公祠前,举行了抢炮头的活动。有48个奖项,奖项有100元、50元、20元不等,其中最大的3个奖项是各奖励一头小猪。
这种抢炮头的习俗已有很久历史。从前抢到炮头的村民,在第二年做棚日,就要拿出一头小猪或一群小鸡来,小猪的重量不能少于前一年其抢到的小猪重量。由于小猪和小鸡有经济价值,如果是外村人抢到了炮头,就要由本村人担保,担保其来年能拿回小猪或小鸡,否则就要担保人自己拿出小猪或小鸡。如今生活好转,现场抢到小猪,第二年也不用再拿回小猪,可以直接拿回家饲养。
装有奖项的红纸条随着小冲天炮发射上了高空,大家纷纷上前抢。其中一个炮头掉进了文王公祠前的风水塘,一位村民毫不犹豫地下去捞起了这个炮头。
做棚是大事,村民去年中秋节后就养鸡鸭备食材
做棚在村民眼中是一年中很重要一件事。为了招待好亲戚朋友,陈容娣家早在去年中秋节后就开始准备了:买几十只小鸡、近10只鸭子饲养,屋子旁边菜园也种满了多种蔬菜。
陈容娣说,家里饲养了30只鸡,做棚当天只宰杀了5只大阉鸡,每只都有三四公斤重。做棚前一天还宰杀了6只鸭子做卤鸭。陈容娣的儿子说,做棚前一天他忙碌了一天,做好了卤鸭、卤猪肚,还做了差不多20钵扣肉。“很多食材都是自己种养的,费用不会很多,大家一年一聚,图的就是开心。”做棚当天,从早到晚都有亲戚朋友来做客,约有19席。“人越多越开心。”陈容娣说。
村民们做棚,每年都邀请剧团来演出。以前在空地上搭建一个大棚来演戏,后来在村里修建好的文化广场演出。今年连唱3天大戏(正月十七~正月十九),让村民大饱眼福。
官田村村委会主任王治平说,王屋村村民有200多户,每到做棚日,村民家迎来了很多客人,每户大多有10多席,多的有20多席。现在很多人都是开车来参加做棚,村干部们都当起了“交管员”,在村里忙着指挥交通,减少堵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