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恩平市带有红色印记的农户致富法宝

  

  郑暖林开心地说,种植慈姑让不少农户实现增收。

  

  大田镇打造“朗底慈姑”品牌。

  到江门市恩平旅游,有三样东西不能辜负:一是温泉,二是美景,三是美食。说到恩平美食,不能不说焖猪脚。恩平人做焖猪脚喜欢添加一种配菜:慈姑。慈姑味甘,口感香糯像土豆,搭配荤菜相得益彰。而在恩平有这样一句话:“吃慈姑,就要吃朗底慈姑。”江门市大田镇朗底以其独特、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远近闻名的朗底慈姑。

  好环境种出好慈姑

  上世纪90年代初,大田镇充分利用朗底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高产、高质、高效”三高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慈姑就作为主要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为了打造“朗底慈姑”农业品牌,大田镇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到其他县市取经,学习种植技术及方法,还到野外采挖优良的野生慈姑种苗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的选育及试种,反复筛选,最后选出“心水”品种。选出优良品种后,大田镇开始推广种植慈姑。

  但是,刚开始时,参与“尝鲜”的农户并不多。“当时,听村干部说种慈姑能卖钱,就跟着干了。没想到,后来我们种植出来的慈姑,个头那么大,产量那么惊人。”参与第一批慈姑规模种植的朗底红梨头村村民郑暖林回忆道。

  郑暖林表示,当年初次种植慈姑,他只种了一亩,全村30户人共种了30多亩。“那一年,赚了两三百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很多了。当时留了一些自己吃,其他的就拿去卖。尝到了甜头,我和老伴才决定下一年扩大种植规模。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经验,亩产达到700多公斤,像今年市场价8元/公斤,每亩能赚5000多元。”郑暖林开心地说。

  第一年推广种植,农户就尝到了甜头。在接下来的几年间,朗底越来越多农户响应种植慈姑。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大田镇朗底的慈姑种植面积最高达800亩。

  进入21世纪,朗底许多农户选择外出打工,慈姑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目前,大田镇慈姑种植面积依然保持有400多亩,平均亩产达700公斤,年产量约2.8吨,产值112万元。

  慈姑有着红色印记

  恩平市大田镇朗底是恩平著名的革命老区,走进朗底,就能感受到这里承载着的沉甸甸的红色记忆。在解放战争后期,朗底慈姑还有着一段红色故事。

  据恩平市政协文史科科长许金远讲述,1949年秋,中共粤中纵队主力一部和下属的广阳支队五团,为配合南下大军全面解放粤中地区,集中在朗底进行整训。而国民党军准备经广湛公路逃往海南,负隅顽抗。7月8日,国民党军为了扫清公路两侧威胁,派出广东十区保安司令李江所部、省保安二师六团及恩平县保警共600多人,携重炮、轻重机枪进攻恩平朗底解放区,袭击解放军驻朗底圩的广阳支队五团,企图一举消灭驻扎在朗底的中共人民武装部队。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形势危急,随时可能被包围。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欧初组织部队边打边转移,由原在朗底镬盖山担任警戒任务的五团红星连一排和区队等30多名战士坚守镬盖山,负责掩护大部队撤离。

  当他们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准备分批撤离阵地的时候,敌人从西边发起了新的冲击,从两翼包抄爬上了山头,形成夹击阵势。在危急时刻,掩护部队决定留下吴宽、关森、苏宙、吴浓、谭植、关华等6名战士继续坚守阵地,掩护其余人员边打边撤。

  由于我方占据有利地理位置,敌方虽有数百兵力,但也不敢贸然进犯,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拉锯战。由于没有粮食,战士们只好在山野间挖野生慈姑充饥,维持体力与敌人战斗。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时间,由于无法与主力部队取得联系,难以突围,眼看敌人包围圈越来越窄,吴宽与战友们誓与阵地共存亡。在打光了最后一发子弹后,排长吴宽命令战士们砸坏全部枪支,然后大家紧紧靠拢,拉响了仅存的一颗手榴弹,其中5人壮烈牺牲,只有五团红星连一排战士关华受伤后被抢救生还。吴宽等6位战士,被称为“镬盖山六壮士”。2003年11月14日,“镬盖山六壮士”唯一幸存者关华在开平市病逝。

  慈姑营养丰富

  慈姑果实为黄白色或青白色球茎,外形呈长圆形,上有肥大的顶芽,表皮有环状节,类似闽南的水仙花种。慈姑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及胰蛋白酶等多种营养成分。慈姑不仅可作蔬菜,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制成慈姑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中医认为,慈姑主解百毒,能解毒消肿、利尿,用来治疗各种无名肿毒、毒蛇咬伤。慈姑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同时慈姑所含的水分及其他有效成分,具有清肺散热、润肺止咳的作用。

  文/图 周晓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