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可让“非遗”与旅游餐饮相结合 融入现代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昨日下午,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专题座谈会在岭南美术馆举行。 

  来自东莞市宣传文化系统、旅游职能单位、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非遗文化”相关协同创新团队、“非遗”项目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单位负责人,以及文创产品企业代表等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就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可考虑与餐饮旅游结合 

  东莞旅行社行业协会代表袁福军,提到了“非遗”与旅游结合。他建议结合“非遗”产品、东莞知名景点,串起一天、两天或系列旅游线路,也可以联合企业,将“非遗”特色产品打包成小礼品,对外宣传推广。此外,还可以尝试开设东莞“非遗”专线、专车,成为城市间互动的载体。 

  东莞文史专家黎平也提到,去年自己到陕西一个村子考察,这村用了8年时间将自有“非遗”小吃做成农家乐的形式,一年游客达到一千万,虽然不收门票,但有时一天的停车费就有十多万元。东莞的“非遗”产品也可以考虑与餐饮、旅游结合。 

  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黄树忠也建议,开拓东莞“非遗文化旅游线路”,而且他透露,即将启动龙舟博物馆项目,运用APP、影像、动画、VR等数字媒体技术打造东莞“非遗”数字博物馆。 

  需要加大宣传 

  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谭军波,从传承、创新、宣传、团结这四个方面,谈了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他表示要改变一些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的失传、弱化的现状,需要年轻一辈愿意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也需要不断创新,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保持活力。同时,他提到,对东莞“非遗”,不少本地人都不了解,所以除了有默默干活的务实精神,还要加强宣传推广的力度,比如拍纪录片、进校园、让市民体验等都是不错的推广方式,还可以通过衍生品,让“非遗”成为礼品,让大家带回家,也让传统文化深入民间。而且,“非遗”的推广还需要团结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各镇街间应形成合力。 

  矮仔祥腊肠的第四代传人吕衬婵现场表示,“非遗”产品和传统老字号单靠自身做好产品,确实难以有良好的宣传效果和市场反应,希望政府方面多帮忙宣传。在宣传推广的方式上,也有嘉宾认为,运用互联网将“非遗”资源进行整合是不错的方式,还可以多举办相关的大赛、活动,让“非遗”逐步向产业化延伸、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