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累计投入超5亿元 村民点赞10年变迁 佛山三水:一张蓝图 十年描绘农村新貌

  

  三水建成的新农村示范村已达634条自然村,沙塘村是三水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载耕耘,乡愁满忆!在位于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的沙塘村,依山傍水间,农家书屋、篮球场、活动中心一应俱全,各种文娱活动让村民其乐融融。沙塘村是三水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三水建成的新农村示范村已经达到634条自然村。

  在各地如火如荼发展工业的背景下,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容易看到成效。而三水区从2007年就率先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开展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村面貌,促进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水区财政实力并不十分雄厚,10年来却风雨兼程,一张蓝图干到底,这当中有着怎样为人乐道的坚持呢?

  撰文:魏英 詹岗琳

  痛定思痛

  率先系统启动新农村建设

  十年前,三水农村是怎样的场景?白坭镇上灶南村村长何国华还记得,当时的路面泥泞不堪,每次下雨就成了泥水路,村里没有娱乐的场所和活动,整个村子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

  审视10年前的农村,城乡发展差异巨大,工业化、城镇化让农村显得更为落后。当时农村的“脏乱差”就像覆盖在农村身上明显的“伤疤”,“城市似欧洲、农村似非洲”的讽喻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必须寻求“突破口”启动新农村建设。三水区农林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整治这些“伤疤”,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变化,才能抓到村民的痛点,激发他们投入的热情。在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景下,三水区率先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列入区、镇、村、组“一把手”工程。

  如今,走进上灶南村,你很难把这些场景和眼前的村庄联系起来,宽阔整洁的道路,崭新的篮球场、绿意盎然的小公园,村民们在大榕树下聊天下棋,怡然自得。今年的端午节,村民们还在村子外的河涌中举办了一场小型龙舟赛,联络彼此感情。现在,3层的村民活动中心正在重新装修,再过两个月,活动中心又将开门迎客。“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以前哪有这么舒服。现在很多已经在外生活的村民也会经常回到村子里小住。”说起这些年的变化,71岁的何伯竖起了大拇指。

  新农村建设开始真正改变村民的生活。结合新农村建设,三水从2009年开始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至2015年,三水已建成5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惠及农村人口33906人,共投入建设资金约1536.87万元,其中,区级财政投入678.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7873元增加到2015年的16326元,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外,伴随新农村建设,三水投入6亿多元实施城乡统一供水的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水泥路、通公交车扫尾工程。

  顶层设计

  撬动社会力量参与

  10年前,建设新农村还是一项新的探索。2006年,中央首次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

  2007年,三水以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村容整洁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8个配套文件,明确新农村建设标准。

  随后,三水先后出台相关文件,不断调整优化新农村验收考评细则,引领新农村建设。

  据悉,三水区、镇(街道)两级每年将农村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对通过区考核的村实行以奖代补。凡被评为新农村建设达标村和示范村的,区、镇(街道)两级财政分别给予每户籍人口200元和300元补助。村庄规划费用由区、镇(街道)两级财政各负担50%。通过验收后,区、镇(街道)分别给予10元/人的长效管理补助。同时,把新农村建设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结合起来,以财政资金带动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2011—2015年期间,全区实施项目达188个,总投资约2.2亿元,极大加速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010年11月,广东省政府在三水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推广三水创建经验。通过10年的努力,三水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硬件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和乡村游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7月,三水印发了《佛山市三水区关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左右,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完成自然村一级创建全覆盖,达到省2018年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中,三水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推动村民在建设中的议事决策。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建立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创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和社区邻里中心试点,成立家乡建设委员会737个,乡贤慈善会76个,实现“一村(社区)一服务站”全覆盖,多元共治的格局业已成型,社会力量的参与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中的议事和工程项目监督。

  砥砺前行

  从齐步走到分步走

  “我们是把新农村建设延伸到自然村一级,这就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新农村建设的盲点。三水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是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坚定不移按照每年完成约10%左右的中长期目标,有计划、有预期稳步前进,不好大喜功。”三水区农林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前期的惠普性基础上,三水开始新农村样板工程的打造,从齐步走到分步走,以此擦亮新农村“新名片”。芦苞镇长岐村等5条省级名村,大塘镇梅花村等17条示范村,就是三水分步打造起来的一批具有岭南山水特色和广府文化特色的精品村庄。

  2015年以来,按照佛山市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和百村升级行动计划工作要求,三水遴选9个村庄创建市级“五好”新农村,全力打造具有三水特色可复制的新农村样板村和全区新农村建设升级版。据统计,9个村庄工程建设共有100个项目,工程总投入约2854.39万元。其中2015年第一批7个村庄已通过验收,并全部获得市考核验收优秀等次,考评综合平均分居全市首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三水芦苞镇的长岐古村更是成为全市古村活化的典范。不久前,佛山市旅游局的“探寻古村落 领略佛山味”古村游启动仪式就选择在长岐古村举行。

  再出发

  以工匠精神促“二次创业”

  十年磨一剑,三水又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开始新一轮的征程。这次,三水要改变的不只是乡村面貌,还要在更高的起点上,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建设,让三水的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三水南山镇被确定为佛山第二批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单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示范片建设已投入各类资金约1.4亿元,基本完成第一期3个新村侨房安居工程、农特产品及农贸集市等项目建设,达到了“一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上述负责人表示,三水将加快推进南山镇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融入南山整体旅游发展战略,以工匠精神充分打磨南山镇资源特色,并策划一系列的休闲旅游宣传活动,力争打造具有三水特色、带动全区、辐射珠三角的农村建设样板工程和宣传名片。

  “十三五”时期,三水区将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以全新的视角规划全区的乡村旅游线路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产业升级、公共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改善及村庄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谋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造具有三水特色的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样板。

  数读三水新农村成绩单

  目前,三水完成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634条,约占任务总数的90%,涉及20.5万农村居民。3个镇(街道)建成国家、省卫生镇,43个村委会建成省、市生态示范村,4个村委会创建成为省级民主法治村,48个村委会全部创建成为区民主法治村,建成省卫生村588条,市级“十好”和谐文明村298条,区级“十好”和谐文明村458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