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的竹林、清澈的小溪、崎岖的小路、传统的蜂蜜酿制作坊……在龙门县龙潭镇石莲村的养蜂人有着一份甜蜜的工作,常年居住在深山田野中,追逐花季,用辛勤的劳作酿制出滋味纯正、味道香甜的蜂蜜。然而,蜜好无人晓。日前,该村帮扶单位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了解到蜂农相对缺乏经营思维,导致蜂蜜难销的问题后,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用好我市惠农政策,充分利用惠报电商平台帮助村集体和村民打造有特色的农产品,拓宽销路。
养蜂近60年,悉心经营甜蜜事业
跟随村民踏上石莲村专门用来养蜂的小山坡,只见郁郁葱葱的大树下错落有致地支起了一个个蜂箱,像一排排木制的小屋子,在雨中透着静谧与和谐。石莲村位于龙门县城东北部,总人口19023人,下辖23个村民小组,共461户人家。据村支书罗勇精介绍,除种植杉树、香蕉、柑橘等经济作物外,养蜂收蜂蜜成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别怕,蜜蜂很温和,你不袭击驱赶它,它就不会侵犯你。”王月明是村中养蜂大户,一谈起这项甜蜜事业,从蜜蜂的生活习性到蜂蜜酿制过程,他话语中满是自豪。从十几岁开始与蜜蜂打交道的王月明,一干就是近60年。今年70岁的他靠养蜂酿蜜拉扯大了3个儿女,他说养蜂不只是他养家糊口的行当,更是他的兴趣。
王月明的生活早已跟蜜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辛苦虽辛苦,但第二天起床看到蜂箱又满了,就什么烦恼都忘了。”王月明是这里众多蜂农的一个代表,这里大多数人跟他一样,怀着简单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在酿制甜蜜的道路上。
“3月到东莞、惠东等地追荔枝花,5月回到当地采乌桕花,11月左右收鸭脚木蜜。”同样是村里养蜂大户的王炳炎一边查看蜜蜂情况一边说。为了取个好意头,王炳炎在他的蜂箱上写上“永红”二字,寓意它们永远能红火。
坚持古法酿制,打造原生态蜂蜜产品
养蜂是一项技术活,蜂农除了要寻找合适的花源让蜜蜂采蜜,还有很多讲究。“到了5月前后,蜜蜂开始繁殖分家。”王月明指着蜂箱边简陋的竹棚说,蜜蜂繁殖期他基本就住在这,以防蜂群出问题。“到外地追花时,基本都住在山间田野里。”王炳炎说,没电没水也是常事,但这样风餐露宿的生活对养蜂人来说已成习惯。
清苦的养蜂生活最终换来了收蜜时节的喜悦。为了保证蜂蜜质量,当地蜂农坚持祖辈留下的酿造方法。“待酿造成熟封盖后,先取出蜜脾,再用蜂刷把仍附着在巢框上的蜜蜂扫下,接着用刀割下蜜盖,将巢框装进摇蜜机,利用高速转动把蜂蜜甩到桶里,最后通过过滤网过滤杂质。”王炳炎说,取出的蜜还得进行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晾晒。一般50公斤蜂蜜需要晾晒两三天,才能很好地蒸发出蜜里的水分。
“蜂蜜也有度数,经过晾晒浓缩后的蜂蜜甜度达40度,而没有经过这一工序的蜜甜度在36度左右。”村干部廖益平介绍,除了甜度,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存放时间,经过晾晒浓缩后的蜂蜜不容易产生气泡,放上几年都没问题,而且蜜味更香更纯。
甜蜜事业迎丰收,却遭遇销售瓶颈
除了生活上的单调,养蜂还得靠天吃饭。“天气好就收成好,遇到恶劣天气,收成必然会降低。”王月明说,今年夏蜜的收成非常不错,130多个蜂箱收了近700公斤蜜,但这几个月仅卖出150多公斤。
据了解,石莲村有蜂农60多户,今年夏蜜(主要为乌桕蜜和荔枝蜜)产量约过万斤,如何打开销路成了蜂农们目前一大难题。
“原来这些蜂蜜主要是卖给当地人和游客,前几年销量还不错,但有一些不良商人用劣质蜂蜜冒充我们当地优质蜂蜜,搞坏了市场,这两年销路明显受到影响。”罗勇精说,村里的农户缺乏经营思维,又不懂物流和网络,只能靠以前积累的客源解决销路。但时间长了,难免出现饱和的现状,销路不太稳定。
惠报电商利用平台优势为蜂农拓宽销路
按照市委、市政府新时期精准扶贫的统一部署,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从今年4月开始与龙门县龙潭镇石莲村进行结对帮扶。在帮扶石莲村过程中发现,该村养殖业主要以养蜂为主,仅今年夏蜜产量库存就超过5000公斤,且蜂蜜销售行情不是很好。于是,集团旗下电商平台惠报电商主动提出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免费帮助石莲村的村民推广、销售该村蜂蜜。
“村民的蜜好却缺乏经营思维,我们在帮助村民拓宽销路的同时,希望培养村民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观念,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惠报电商相关负责人介绍,惠报电商目前在试运行阶段,主要利用集团覆盖全市的配送网络优势,致力于销售惠州本地质量好、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有时也销售报业联盟有特色的产品。接下来,该平台将一如既往地寻找惠州本地质优价廉的农副产品上架,为本地农民朋友服务,为惠州广大市民服务,也欢迎拥有此类产品的商家客户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