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好时节,岭南大地处处一片农忙图景。
对于江门开平市百合镇儒东村支部书记胡桂影来说,今年春耕跟往年不太一样,因为他手中多了一个新“农具”——只要一台手机,春耕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如城里人滴滴打车出行一样方便。
一键下单,供需实现精准对接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推广需要进村入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农技传播在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生态及价值创造》报告指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也转变为生产能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元化、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农技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如何满足这一需求,更好服务“百千万工程”,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广东一直在思考,并不断探索。为更好地满足当前农业生产者个性化、易接受、好吸收的需求,去年,广东大力打造了“农友圈”平台,通过“数字化+精准化”服务模式为全省农业生产者提供农技服务。
▲农业科技特派员在清远佛冈龙山镇合作社种植基地调查白萝卜情况,分享管理经验。
据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友圈”是依托“粤农技”微信小程序,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成并运营,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技服务,为农技专家精准对接生产基地需求和农户问题打造的公益性线上服务平台。“农民或生产经营主体遇到产业发展或技术需求,只需在平台‘下单’需求,平台入库的相应产业专家即可收到短信,打开平台‘接单’,精准实施服务,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该负责人说。
▲寒潮来袭,农业科技特派员指导覆膜保温。
家住广州市花都区民安村的张永辉是最早受益者。去年12月,张永辉家的番茄陆续出现死株情况,去了多家农资店也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在亲友的提醒下,想到了“农友圈”平台。
“原本我都不抱有希望了,但没想到下单后,很快就有专家联系到我,并来现场考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今,张永辉逢人就夸“农友圈”的便捷,只需动动手指就有专家服务到家,他也通过此认识了不少农业领域的专家。
量化评价,服务质量得以保障
农技推广不仅仅是帮助农民解决难题,更要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方便、快捷、实际需求众多等特质,让更多农技专家选择这个平台。
▲春耕时节,农业科技特派员示范使用机插秧。
自从入驻“农友圈”平台后,身为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杜志炜几乎接单接到手软,上山下乡成为常态。“桑树在广东属于小宗作物,种植面积小,但懂技术的专家更少。通过平台我们能更精准的找到需要服务的地点,更好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对我们也是很好的锻炼。”杜志炜说。
▲农业科技特派员调研水产生产情况,指导疫病防治措施。
目前,该平台汇聚了全省涉农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共9000余机构、22300余名科研专家、乡土专家和农技员等技术力量资源,覆盖种植、畜牧、农机、渔业等各领域产业。覆盖全省21地市、110多个县(市、区)。2023年底上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全省各地专家在这里开展需求对接服务次数达1785次,服务里程超23380公里。
▲农业科技特派员查看水稻秧苗期生产情况,指导需防治病害,例如立枯病、绵腐病、恶苗病等。
近日,平台已迭代升级,除了保留原有的常态化技术服务、防灾救灾服务、技术攻关性服务及农业培训服务外,还新增了评分功能,实现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台账线上登记,可量化、可评估,“生产主体、农户还可对各类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这能促使入驻的农业科技特派员更用心为农户或生产经营者服务。”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述负责人说。
▲农业科技特派员查看正处于采收期的番茄情况。天气降温,植株生长发育会受到抑制,需做好生产管理。
如今,从粤东粤西粤北到珠三角,从城市到县镇村,不少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者在遇到问题时,就习惯性打开手机寻求专家帮助,“农友圈”已成为一些农户的常用的技术指导工具,也成为农业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百千万工程”1062个典型村、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必备工具。
▲农业科技特派员查看番茄生长情况,指导使用“农友圈”提出农技需求。
据介绍,省农业农村厅将不断丰富“农友圈”的功能,在当前“一键式”下单到田头服务的基础上,以典型镇村为中心,扩大服务“半径”,及时做好服务需求的传导、响应和反馈;组织协调科研专家、乡土专家等组建小分队开展“组团式”服务,快速响应、精准施策,促进农业科技服务常态化,做到产业发展有所需、农业科技特派员等“轻骑兵”队伍有所应。通过入驻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加强农技培训等,促进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加速下沉乡村并取得实效。
▲农业科技特派员查看秧苗生长情况,指导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