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农村要闻

广东加大力度突破智能农机关键技术 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f52090ef-4fbb-4fc0-a973-3242f09d8d64.jpg

华南农业大学水稻无人农场内,无人驾驶收获机正在收割水稻。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广州增城华南农业大学水稻无人农场,稻穗沉甸甸,遍地是金黄。

  “轰隆隆……”水稻无人农场热闹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带领师生正演示无人农场建设的最新突破——一辆无人驾驶运粮车与两台无人驾驶收获机配合卸粮,多机协同作业“不打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这让我们信心更足,干劲更大!”罗锡文说,农机人要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和担当。

  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系统智能农机设备,罗锡文团队启动了无人农场的建设,将“人种地”升级为“科技种地”。“我们要加大力度,进一步补短板、攻核心、强智能,突破智能农机的关键技术,为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插上‘科技翅膀’。”他说。

  国内26个无人农场启动建设

  “出发!”罗锡文一声令下,两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和一辆无人驾驶运粮车从机库停机位先后启动,沿规划好的运移路径向收获田块行驶。收获机进入田块后,来回收获水稻至粮仓装满,然后停下来,将所在位置作为卸粮点,发送信号给运粮车,运粮车精准行驶到卸粮点,实现了自动卸粮。

  望着田中作业的无人驾驶农机,77岁的罗锡文斗志满满地对身旁的学生说,我们要争取实现更多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共同向一辆无人驾驶运粮车卸粮,进一步提高无人驾驶农机作业效率。

  攻坚农业机械关键技术,罗锡文一干就是52年。

  罗锡文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卫星定位的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技术的研究,突破导航定位和路径跟踪等10项关键技术,取得三大创新成果,打破国外对农机导航技术垄断。为此,他主持的“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年前,罗锡文团队基于10多年来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系统智能农机设备,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目前,已在国内13个省份启动了26个无人农场的建设。

  3年来,罗锡文团队突破了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5个功能,为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如何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一靠种子、二靠耕地、三靠农机。”罗锡文说,突破智能农机关键技术,推进无人农场建设,就是要变“人种地”为“科技种地”,用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并且在单位面积内取得更高的产量。

  “实践证明,人不下地,也能种好地。”罗锡文说,2021年增城水稻无人农场早稻种植的优质丝苗米19香亩产达662.29公斤,比当地平均亩产500公斤高出32个百分点。

  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科技创新是关键。眺望水稻无人农场,罗锡文憧憬,未来一定要实现“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培养乡村振兴“新农人”

  从华农五山校区到增城水稻无人农场,有近50千米的距离,罗锡文每周都会往返一两次。最近正值秋收冬种,他几乎一整周都呆在增城水稻无人农场。

  罗锡文对农业和土地的热爱,师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我从小就在家里干农活,种地确实很苦。如今,智能农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真正帮助了农民、助力了乡村振兴。”华农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满忠贤在罗锡文团队中参与智能农机装备研究工作。他说,将来要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青年人的贡献。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强化现代农业建设的人才支撑。”罗锡文说,科技要进步,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因素,“作为老一辈农业科研人,除了搞科研,更要培养青年人,使农业事业后继有人”。

  带学生到田间地头,让学生踩在泥中,脚踏实地参与课题研究,是罗锡文培养学生的“秘诀”。

  罗锡文团队曾深入国内26个省市的100多个水稻生产基地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开展技术服务和应用指导,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培训技术人员和种田大户1万多人。

  青年强,则国家强。

  罗锡文团队成员、华农工程学院青年教授胡炼说,我国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的方向发展,要努力培养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复合型“新农人”,让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建设农业强国行列,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