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农村要闻

广东“三农”,非凡十年

  编者按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每一段壮美的航程,都会在历史长河中镌刻深深的印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重大部署,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推动全省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管“三农”工作新体制牢固确立,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获得感持续提升……

  这十年,是广东“三农”发展进程中厚重的十年、非凡的十年。从潮汕平原到雷州半岛,从南岭山麓到岭南水乡,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扬帆向未来。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为充分展现广东“三农”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即日起,南方农村报推出“广东‘三农’这十年”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青山含黛,碧江绕村。走进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蜿蜒延伸,风貌一致的潮汕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红色文化长街、红色广场等热门场所游人接踵而至……

  谁曾想,十年前,新山村还在被贫困笼罩。

  时代的车轮驶入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正式吹响,新山村由此开启了蜕变之旅:挖掘红色资源,保留古色印记,建设绿色乡村,发展旅游产业,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年均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达7900多万元,村民年均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0.8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68万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102万元。

  新山村折射着广东“三农”发展的十年巨变。

  十年来,广东农业加快转型升级。乡村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果盘子、茶罐子安全有保障,粮食总产量创9年来历史新高。

  十年来,广东农村面貌显著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由试点示范到连线连片,一大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精品旅游线路、乡村振兴示范带成为网红“打卡点”。

  十年来,广东农民同步全面小康。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542.8元提升至22306元,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

  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从贫困村蜕变为“网红村”。

  守底线

  第一大粮食主销区扛稳重担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第一大粮食主销区、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端牢端稳饭碗。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耕地资源“紧箍咒”越绷越紧的背景下,广东在全国率先利用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对15亩以上疑似撂荒耕地开展实地核查,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广东省农田整治提升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落地,均把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主要措施。

  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各地纷纷行动起来。茂名、湛江等地通过降低土地流转租金或者直接免租的方式,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复耕复种。在茂名化州市同庆镇山口村,一块撂荒近10年、连片90余亩的耕地,经长塘村合作社整合流转后重焕生机,今年春耕时种上了水稻和冰淇淋番薯。

  茂名化州市同庆镇山口村撂荒10余年的农田重焕生机。

  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撂荒耕地复耕奖补机制。梅州市五华县规定在2020-2021年期间,对于自行复耕复种的,水稻一年两造奖补每亩240元,同时为鼓励开展水田流转集约承包经营种植,对连片复耕水田面积200-400亩、400-600亩、600亩以上的分别叠加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并对取得一定成绩的镇、村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85.89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复耕32.1万亩撂荒地的任务,为提升粮食产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进阳春市春湾镇新明村,农田集中连片,方正平坦,两条崭新的机耕路将田野与主干道相连。村党支部书记叶基光指着一片农田告诉记者,这130亩农田原先由150多块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田块组成,没有水泥路,有的甚至撂荒弃耕。

  借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契机,新明村的田间耕作道路得到了拓宽升级,细碎化难题也得以破解。原来上百块小田变成了20多块四五亩大小的大田。“农田价值提升立竿见影,项目还在施工时就被一家合作社以500元/亩的租金流转了过去,远高于附近未改造田块的300元/亩。”叶基光说。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自“十二五”以来,广东把建设高标农田作为重要抓手,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2021年底,广东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19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至20%,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阳江市阳西县高标准基本农田。任浩沿 摄

  强化科技支撑是广东端稳饭碗的另一张“王牌”。南粤素有好米,丝苗香飘四海。近年来,“广东丝苗米”闻名全国,这是基于农作物育种上的创新。一批媲美泰国香米的优质高产丝苗米品种,突破了“优质难高产”瓶颈,大面积双季优质丝苗水稻亩产已经具备超900公斤平衡生产的能力,成为比肩“五常大米”的区域品牌。

  “广东在优质稻等领域的育种水平处在全国领先地位。”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籼型常规稻大规模用上“广东芯”,在杂交稻、“海水稻”等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水稻种源自给率达90%;经农业农村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有36个,占全国的24%,名列第一。

  狠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广东扛起了重任、筑牢了粮仓。近年来,广东粮食年均产量超过1200万吨,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粮食生产任务。广东还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单产连续三年“三增”,在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优秀等次。

  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艾米稻香小镇打造5G数字农田。

  谋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但对于广东而言,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积弊已久,突出体现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偏低。“十三五”前期,广东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6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7年,乡村振兴大幕拉启,岭南大地,春潮涌动。

  制造业大省如何做强现代农业?广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把“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以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发展,让工业经济、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间找到契合点。

  徐闻菠萝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菠萝标准化种植基地,已成为“菠萝的海”网红打卡点。

  认准就干,大刀阔斧。广东把推进工业升级的“园区模式”移植到农业发展中,将2018年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元年,计划3年投入75亿元,创建1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基本实现“一县一园”。

  产业园建设很快就上升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推动,省级出台支持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就有21条;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工作专班,做好顶层设计;农业与交通、水利、金融等部门建立联动协作机制,统筹整合资源。

  更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产业园责任主体是县一级政府,县长直接担任产业园“园长”;实施主体是大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每个产业园5000万元的省级扶持资金一改过去层层下拨到市县财政部门的做法,直接拨付给实施主体,让企业在财政资金使用上拥有更大自主权,也有更多积极性。

  改革的效应显而易见。2018年至2020年第一轮产业园建设期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园规划总投资366.7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投入75亿元,市县投入资金89.74亿元,社会资金投入201.99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撬动比高达1:4.89。

  走进梅州市大埔县蜜柚产业园加工园区,自动分选运输设备将不同重量的柚果分送至不同区域;全自动化生产线将一颗颗蜜柚进行清洗、削皮,进行精深加工。在这里,一个小小的柚子“变身”成60余种商品,涵盖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领域。1吨价值0.4万元的鲜果经过精深加工后可跃升至13万元,达到约30倍附加值。

  在江门市新会陈皮产业园,一颗颗新会柑实现了“接二连三”,从陈皮到柑茶,再到全国首家“陈皮银行”、陈皮文化体验“网红”线路……新会陈皮产业园推动传统种植向精深加工、科技创新、金融投资、仓储投资、仓储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构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新格局,把一块小陈皮做成了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产业。

  江门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加工”代表性园区——丽宫研发加工园。

  大埔蜜柚、新会陈皮是产业园建设中的生动案例。第一轮产业园建设期间,广东共建设了161个省级产业园,基本实现了主要农业县、主导产业和主要特色品种全覆盖。在产值方面,161个省级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050.99亿元,其中第二、第三产业产值超过一半,实现了“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预期目标。

  步入“十四五”,奋进新征程。202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再投75亿元,建设第二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以上,打造产业园2.0版。

  在“一县一园”建设期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也开始在广袤的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延伸到千家万户。

  2018年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希明确提出,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次年,广东省政府决定连续3年整合筹措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超过30亿元,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并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列为2019年省十件民生实事。

  高位推动之下,蓝图变成现实。

  ——独具岭南特色的荔枝、龙眼、香蕉、菠萝、芒果、南药等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278个省级特色农业专业村主导产业总产值达481.45亿元,平均占村农业总产值53.12%;300个省级专业镇主导产业总产值达894亿元,平均占镇农业总产值48%。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累计带动农户72万多人,参与项目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比扶持前增加26%,真正做到兴了产业,旺了民生。

  ——全省已有332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居全国前列,形成了“高州荔枝”“连州菜心”“罗定稻米”“徐闻菠萝”“连平鹰嘴蜜桃”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地域新名片。

  肇庆市封开县袁村村因种植蔬菜,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广东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由2017年的5969亿元、3712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8369亿元、5169亿元。2021年农业总产值、增速均创1987年以来最高水平。数据背后,“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功不可没。

  焕新颜

  从点上示范到全域整治、全域美丽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曾是广东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清远英德市九龙镇活石水村村民罗水波对此感受颇深,十年前,村里脏乱差到年轻人不敢带女朋友回村。近年来,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活石水村也变成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

  在今天的广东,成千上万的村庄正在发生着与活石水村同样的蝶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举全省之力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岭南大地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实现美丽蜕变,村民幸福感大为提升。

  回溯广东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久久为功的工作理念,先试点示范、后全域建设的方法论贯穿始终。从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到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再到“一十百千”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程,从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再到乡村振兴示范带,无不体现着梯次接续、前后衔接、压茬推进的工作思路。

  时钟拨回到2014年。为了探索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新农村示范创建的宝贵经验,广东先行先试,创新实践,每年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县为单位遴选14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以下简称示范片)。

  资金保障力度前所未有——每个示范片省级财政支持1个亿,重点打造5个以上具有岭南特色和突出风格风貌的主体建设村,以示范带动一批周边村开展村庄整治工作。

  借助这一契机,梅州市梅县区以雁洋镇雁上村、大坪村、塘心村、阴那村、南福村为示范片主体村,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并且依托优势旅游资源,发展“以走农家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带旺了一批民宿和农家乐,拓宽了农民和村集体增收渠道。

  近年来,广东累计投入66亿元,分5批建成89个示范片,覆盖393个行政村。一大批具有产业特色、人文历史、生态资源、民族风情的示范带成为了广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兵”和“样板”。

  梅州市蕉岭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主体村之一九岭村风景如画。

  示范片创建的经验在延续。2017年,广东印发《关于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实施方案》,部署将新农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以省定贫困村为突破口,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后队”变“前队”。为此,省级财政给予每个省定贫困村1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韶关南雄市乌迳镇田心村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当地的“明星村”,时常有人过来参观、对标学习。“整个乌迳镇,就数我们村环境最好。”说话间,村民李满古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田心村的发展是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弯道超车的一个缩影。2017年来,广东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341.55亿元,推动省定贫困村的基础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进步明显,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实现了“后队”变“前队”的目标。

  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社南村从昔日的省定贫困村蜕变为新农村示范村。

  散布在南粤大地的2277个省定贫困村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基层干群建设家乡的希望和热情。正如肇庆市广宁县一位镇委书记所言,有了这些已经建设成型的“新农村”存在,使得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少了很多阻力,村民能够看到身边实实在在的“样板”,“有点可看、有样可学,群众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顺势而为,与时偕行。2019年开始,广东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同时选取1个示范市、20个示范县、120个示范镇、1260个示范村开展示范创建,以及重点推进沿交通线、沿边界线、沿旅游景区、沿城市郊区“四沿”区域打造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

  肇庆市封开县打造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贺江碧道画廊。

  久久为功事乃成。截至目前,广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率高达99.8%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5%以上,生活垃圾“村、镇、县”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全覆盖,通乡镇和行政村路面硬化、行政村通客车率均达100%,乡村建设加速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建成了5条省际廊道乡村风貌带、200多条美丽乡村风貌带,推动美丽乡村加快释放出“美丽经济”。

  今年4月,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广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全新“舞台”。所谓乡村振兴示范带是以中心村为节点、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同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先行示范带,进而辐射带动乡村全域全面振兴。

  广州市花都区“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的赤坭镇竹洞村。

  从示范村到示范带,一字之差,内涵大不相同。示范带建设不仅能最大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同时也能充分整合当地资源,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说以前的示范点建设是在造星星,那么现在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就是在打造一个星月同辉的美丽乡村新画面。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站上新的起点,广东已经开创出粤美乡村的崭新局面;奔向美好未来,乡村全面振兴伟业召唤广东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