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收减损激励机制试点暨大比武活动在江门举行。南方日报记者 罗一飞 摄
观察田块情况、查看设备信号是否正常、田间打点,随后便是调节安全距离、收割、卸粮……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转眼间,拿着遥控的“00”后杨何邦便完成一块稻田的水稻收割。
这是发生在江门台山市都槲镇国家农业公园里的一幕。6月26日,2022年广东省水稻机收减损激励机制试点暨大比武活动在这里举行,数十台各种类型的收割机在水稻田上展开激烈角逐。
现场的收割机中,有七八台机器尤其引人注目,因为机器上并没有人。杨何邦操作的收割机,正是其中一台。来自江门开平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杨何邦出生于2000年,因为父母从事农机行业,2018年中专毕业后他也进入联合社,当一名无人机操作员。联合社从2018年开始使用第一台无人驾驶农用机,目前已经有30多台(套),联合社30多名员工中,有5个能驾驶无人收割机,杨何邦正是其中之一。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曾山说,“无人收割机作业1小时可以收割10亩左右,与有人驾驶收割机效率相当。”曾山所在的罗锡文院士团队自2020年开始推广水稻无人农场,目前全国已建设有30多个,其中广东省有8个,都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无人驾驶作业。“我们的目的就是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曾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