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一个经久弥新、常议常新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依然严峻、国际地区冲突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稳中求进抓好我国粮食生产势在必行。日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进一步压实主销区粮食安全责任,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广东作为全国第一大粮食主销区、第一经济大省和常住人口最多省份,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精神,切实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关键在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而保证粮食生产能力,应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提升粮食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结合市场消费结构需求,广东应与北方等粮食主产大省实施“差异化”的策略,大力发展优质食味型高品质水稻生产,做大做强优质丝苗米产业品牌,拓展丝苗米产业链和价值链。并重点加大对全省40个产粮大县的奖励与扶持力度,尤其是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的全覆盖。包括提升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粮食生产主体的补贴力度,开展大户补贴、以奖代补、物化补贴等多种形式。
多措并举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严格贯彻中央对党政同责协力落实“长牙齿”的措施保护耕地精神,结合广东实际,建立全省撂荒地数据库,对撂荒成因、类型、规模等建立精细化台账,在推进“田长制”基础上,可借鉴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经验,建立各级田长的网格化责任制。另外,针对近年来较多存在的残次果园,坡度低于15度的也可因地制宜的进行粮食复耕复种。
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对40个产粮大县要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合理垦造水田,对“望天田”“边角地”等切实做好旱作杂粮等优化改造。“有收没收在水”,也应配套建设与改造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小微水利“毛细血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打造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基于广东农情和资源禀赋条件来看,粮食生产应以“稳水稻、拓旱粮”为布局重点,可以充分利用好广东冬季水气热优势条件,发展冬种薯类生产增加粮食产能。在空间区域布局上,积极建设全省优质稻、马铃薯和鲜食玉米粮食产业带,重点依托40个产粮大县,打造水稻优势产业带;积极开展粤东、粤西地区的冬种马铃薯和鲜食玉米种植,打造“稻-稻-薯”“稻-稻-玉米”的三熟轮作模式,建设旱粮产业带。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广东省囿于地形地貌特点所限,农户耕地细碎化、兼业化等问题一直是横亘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之间的重要障碍。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率、规模效益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广东可以借鉴江苏、山东等兄弟省份社会化服务发展经验,聚焦农业发展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涉农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细化、菜单式的托管与半托管服务,并结合广东农情编制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行动计划或专项规划。
加大种源等粮食科技支撑力度,推进高质量农品有效供给。加强粮食种源及粮食生产全链条科技支撑力度,注重对优质稻米、抗逆性强的好品种加大持续性研发投入支持,尤其是结合广东消费市场需求,加大对食味型、增香型稻米品种的研发。此外,还应加强粮食生产环节的“良技”推广与管理,针对草地贪夜蛾、蝗虫等新型生物危害做好预警和干预。